苦病人所苦 急醫護所急

我們的醫護同仁一上場面對病人,
切實地苦人所苦,往往就會忘記各種擔心;
俗言百密一疏,
但在醫療現場,能不能急醫護之所急,
連那百分之一的風險都降低?

我們的醫護同仁一上場面對病人,切實地苦人所苦,往往就會忘記各種擔心;俗言百密一疏,但在醫療現場,能不能急醫護之所急,連那百分之一的風險都降低?

新冠肺炎病毒人人避之唯恐不及,但醫護人員站在距離最近的位置,面對面與它對抗;重症患者的救治,輕症患者的診療,未知患者的採檢,無一不暴露在風險之下。

二○二一年五月中旬本土疫情驟然升溫,在全球疫情肆虐中依然維持安居樂業的臺灣民眾,突然感到壓力指數遽增,網路社群串聯出許多相互砥礪的信心喊話;但隨著病例數未減,重症比例增加,半個月像過了半世紀那麼久,有些人開始感到浮躁不安。

隨著確診熱區醫護感染事件發生、醫界人士發出重視醫護人力的呼籲,媒體報導急診塞車亂象,社會大眾逐漸對醫療的負載力感到憂心,也才恍然意識到,醫療工作原來有著不可承受之重,沒有選擇餘地在疫情前線負重前行。

在此情況下,第一線醫護人員如何自處?

臺中慈濟醫院選定獨立病房區域,在最短時間內大幅度改裝啟用十九間專責病房,感染管制中心護理長何佳佳示範離開病室脫除防護裝備的方式。

疫苗之外
用知識提升心靈免疫力

臺中慈濟醫院院長簡守信相信,相較於其他行業,醫事人員有更充足的專業知識為背景,從科學的文獻中、數字的證據中、照顧病人的經驗中,都能對疾病照護產生更多的了解,透過教育訓練,也大多很快能掌握重點與上線。

「不過由於疫情來勢洶洶,社會大眾腦海中浮現的畫面,不免與去年歐美,甚至今年印度大流行導致醫療體系崩潰的畫面產生連結;醫護人員的父母、家人因擔心害怕而產生焦慮,也是在所難免。」

臺灣從二○二○年首度出現新冠肺炎病例至今,也曾有過幾次小規模社區感染案例,但都安全地守住了。這次疫情一發不可收拾之勢,關鍵之一就在於病毒的感染力變強了。

數據顯示,今年臺灣流行的英國變種病毒,感染力較原先的病毒增加五到六成以上,簡守信認為,從歐洲第二波疫情發生至今已有一年左右,累積了充足的文獻讓期間相對平安的臺灣參考,透過對文獻掌握度較高的科別收集正確資訊,分享給團隊同仁,充分了解、相互提醒,知識的免疫力就會增加。

「在身體免疫力還未產生前,要先提高智能的免疫力。」

簡守信強調,當發現低氣壓中心產生,就要用和風、徐風、陽光把它抵銷,才不會持續醞釀形成風暴。「文獻、科學、證據,是安定人心的重要力量。打敗耳語就最好的方法,就是知識,我們徹底奉行這個原則。」

除了防疫人員,社會大眾也要共同負起責任。「如今我們知道,真正的破口容易發生在不戴口罩的地方,即使居家也要注意,並非用消毒品上下清潔就能達到居家防疫,最重要仍是口罩,尤其家人若從外地回來,在家更要戴好口罩、分開用餐,這些都是可以提升的觀念。」

臺中慈濟醫院積極投入社區防疫,五月二十九日起為近千位中區員警接種新冠肺炎疫苗;簡守信院長(左圖右一)說明施打後可能出現的情形,都能藉藥物有效緩解。

即時公開透明
安住團隊才能安住社會

五月上旬,本土確診案例突破二位數且連日增加,雖然案例多在北部,但簡守信決定提早升級院內應變。位在臺灣的中心地帶,患者、家屬來自北中南各地,臺中慈院必須成為健康安全的守護者。

那天是星期六,簡守信召開臺中慈院的防疫應變會議,此時雙北尚未提升三級防疫警戒,就決定主動出擊,研擬降載常規醫療業務,並實施住院病人與家屬核酸檢測;確認全數採檢陰性後,讓患者與第一線同仁稍緩了一口氣。

緊接著,因應同仁擔心自己成為防疫破口,在檢驗量能與效率的權衡下,針對接觸風險較高的熱區單位同仁進行採檢,全數排除的數據出來後,很快就安住大家猜疑的心。

「是否接觸確診患者、管制措施是否嚴實、人員專業充足與否……一開始同仁不了解,聲音必然會很多,要讓大家有表達的管道,並有人做出即時反應,再透過一天兩次的防疫會議滾動調整,公布結論。」

簡守信表示,要避免讓各種聲音成為雜音,就要將資訊攤在陽光下。若是同仁感到資訊不明,傳言四起,甚至形成誤解偏差的同溫層,團體的恐懼指數會上升。

臺中慈院藉由各種核心與次級社群群組,公開正確資訊,相互串流,其中最大的群組,入群人數將近兩千人,亦即幾乎全院的同仁都能同時接收到一致的訊息。

臺灣醫療水平舉世推崇,但實際上,醫療體系長期處於滿載狀態,突然嚴峻的疫情改變了醫院的運作模式,從基層醫護、院方到政府主管機關,都需要時間調整因應。硬體整備還在路上、人力專業尚未到位、急重症患者往特定醫院集中運送,「醫療量能」一度備受質疑。

但簡守信認為,臺灣醫療人員抗壓性確實比歐美國家高,醫療應變能力也相對強,更有過去一年多的時間汲取相關知識,儘管剛開始確實有一些熱區醫院負荷量高,但從指揮中心與縣市政府衛生局,積極協調各醫院因應調整,北患南送,相互支援,建立合理的病人分配機制。

以疫情初期新北市亞東醫院發生醫護感染事件為例,醫院功能並未因此而停擺,病人仍能在病房清空、分艙分流與感染控制措施下,獲得妥善的照護。

各醫院也因陸續實施服務量降載,病房整併而獲得人力彈性,經過調度與訓練後,專責病房逐漸上軌道。

快篩站的工作環境考驗大,光是穿上連身防護衣就足以悶出一身汗,何況在酷熱的室外,有時又逢梅雨驟下。臺中慈院從去年就改建急診室一隅作為特殊隔離採檢站,在室內的醫師隔著氣密屏就能為室外的病人採檢,不但可以輕裝上陣,減少穿脫防護衣的風險,工作環境也相對舒適。

至於因應特定疫情而臨時設置的戶外採檢站,讓同仁得到合理的休息與輪班,多數人都願意忍一時的辛苦來支援。

「讓人感動的是,他們一上場面對病人,往往就會忘記各種擔心。少數社群網站以負面聲音為主體,但不能擴大解釋為整體醫療實況,倘若真是如此,醫護難民潮早就發生了。」

簡守信以客觀數據為佐證,同仁離職率並未因疫情而增加;除了懷孕、特殊體質等因素外,也沒有人為了迴避照護病患而不接種疫苗。「相反的,專責病房同仁的士氣比我想像的還要高昂!」

親上第一線
協調團隊打一場持久戰

臺中慈院啟用專責病房後,簡守信帶頭值第一班。一如過去他在許多重大災難後即刻投入勘災與救護,背後動機並不只是滿腔的熱血,還要善用豐富多元的經驗,與領導階層的宏觀思維,幫助前線人員注意到更深、更廣的系統性需求,協調團隊打一場持久戰。

「院長身先士卒,以身作則,親身走入現場,更能切實地苦病人之所苦,急醫護之所急。」

醫護人員急什麼?對第一線人員來說,安全的環境與設施、充足的人力物力戰備資源、化繁為簡的作業流程、合理的工作量與健康的輪調制度,都有助於他們安心照護病人。

實際參與照護後,更了解制式的規定如何調整,例如,減少非必要的防護裝備穿脫次數,能降低同仁風險暴露的機會;而同仁為了保護家屬而入住防疫宿舍,雖然沒有面對面的人員交流,但盡可能溫馨的空間布置,小點心的供應,卻是周邊團隊能盡量傳達的心意。

「百密一疏,即使安全係數高達百分之九十九,但照顧了一百個人,仍可能有那一分的疏漏,能不能連那百分之一都降低?這都是急醫護之所急。」

六月三日這天,臺中慈院專責病房的智能機器人正式啟用。它不但能代替醫護人員走到病榻旁,透過螢幕雙向互動,輕症患者還能自行操作機器人上的體溫、血壓、血氧量測設備,測得的數據直接透過系統回傳護理站的電腦。

靈感的源頭,就是因為簡守信走到第一線而催生,它能降低醫護人員的風險暴露,又兼顧到增加對病人的臨床關懷。

「臨床,就是要靠近病人,不單是透過病房監視器和對講機廣播傳遞訊息,機器人的螢幕和聲音都非常清楚,醫護雖然戴著口罩,病人仍能清楚透過畫面看見彼此的眼神、肢體語言,感受得到他們問候聲裏的溫暖。」

病人苦的又是什麼?突然被匡列、隔離、確診,與家人分開,甚至親人也確診住院,感到頓失支柱,焦慮無助。醫護人員和社工員多一分關懷,協助串聯起家人之間的情感、關心他們因臨時住院而來不及處理的事,無不都是希望病人能在團隊的照顧下康復,心情更能轉危為安,轉苦為甘。

「那晚住在防疫宿舍,眺望在暗夜裏臺中市區的點點燈火,彷彿看到了在這艱難的時刻裏,醫護人員的積極付出、跨單位無名英雄的應援支持、社會各界的愛心捐贈和溫馨鼓舞……疫情中,我們也許會看到生離死別、不安恐懼,但更看到人間的點點光明。」

減少面對面接觸帶來的感染風險,臺中慈濟醫院五月下旬推出「視訊門診」,家庭醫學科醫師李宜軒向一位照顧嬰兒不便出門的婦女解說胃鏡檢查報告結果。(攝影/曾秀英)

後疫情時代
盡己責任、擴充愛的量能

疫情過後,是否會對原本高壓的醫療業造成更大的損傷?簡守信並不感到悲觀,但也不會過分樂觀看待人們能獲得的啟示。

人類歷史上曾發生過數次疫病大流行,其中一九一八年西班牙流感大流行,全球估計有三分之一人口罹病,死亡人數高達四千至五千萬;十八年前的SARS疫情讓許多醫療人員蒙受苦難,但並沒有擊垮年輕世代加入醫護領域的意願,人們也很快恢復生活如常。

「人類是健忘的動物,歷史的教訓總是反覆在發生。」但藉由每一次事件,建立更精準的科學知識、制度方針與精進作為,甚至將人工智能與醫療服務結合出更好的火花,是值得期待的。

「英雄愈多的年代,就是愈動盪不安的時代。世界需要的不是英雄,而是每一個人Do his duty,做好自己的本分,各個單位、階層,都善盡責任,世界的運作就會更好。」

抗疫之戰還在進行,但辛苦終究會過去,整個過程帶給簡守信最深刻學習的,仍是凝聚團隊向心力。「安定人心不是靠發一封信可以解決,也不是閉門會議、建立典章制度就能產生。建立好的資訊平臺,平時溝通互動之外,溫馨的醫病故事更值得讓大家了解。」

簡守信表示,理想的醫院不是靠管理,而是每個人一起朝著正確的方向邁進。「這個正確的方向在慈濟。走入社區,關懷社會弱勢族群、用心提升衛教品質,讓醫療的普及化、資訊的普及化、安定人心的普及化做得更透徹,發揮愛的量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