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來西亞─在封城與解封之間

一年多來,
馬來西亞歷經封城、解封、再封城,
卻依舊在五月底迎來單日確診九千人的紀錄,
疫情反覆雖然無奈,但各項應對措施已比以往成熟,
全馬慈濟志工也發展出慈善關懷的新常態。

一年多來,馬來西亞歷經封城、解封、再封城,卻依舊在五月底迎來單日確診九千人的紀錄,疫情反覆雖然無奈,但各項應對措施已比以往成熟,全馬慈濟志工也發展出慈善關懷的新常態。

馬來西亞雪蘭莪靜思書軒負責人、七十歲的許慈永,四月十六日陸續出現發燒、身體不適的症狀,十七日早上前往篩檢,當晚接獲通知確診新冠肺炎後,便立即帶著簡便的行李入住政府醫院。

行李裏有消毒水、防疫物資及換洗衣物,考量到自己長年茹素,許慈永還帶上淨斯的香積飯和本草飲等飲食,「確診後,我趕緊發訊息提醒自營的素食館員工與接觸過的志工們注意健康狀況!」許慈永回憶當下,十分緊張與恐慌。

許慈永入住的病房是六人房,共用衛浴外,每張床距離都不遠;醫護同仁全副武裝,醫師為避免感染不進病房,改以電話問診。起初,許慈永拚了命希望申請到環境較好的私人醫院,但到了第三天,許慈永卻婉拒女兒好不容易爭取到的床位。

「上人總說『慈悲、悲憫心』,我之前不了解,但在第二天夜裏看著剛入住的一位年輕媽媽,手忙腳亂下還要照顧兩個月大的孩子,突然才明白什麼是慈悲。」已經退燒的許慈永,想到自己剛入院時也曾徬徨、害怕,趕緊上前協助那位媽媽安頓。當下,許慈永也決定不去私人醫院要繼續留在政府醫院,盡自己微薄的力量幫助他人。

「但沒想到,反而是我受到更多照顧!」許慈永笑著說明,她不擅長馬來語、彼此英文程度又不同,從配合來電的政府人員確認足跡到和醫護溝通症狀,都是透過同房的年輕病友幫忙。而慈濟的醫療團隊也從得知許慈永染疫、住院開始,天天關懷她的身心狀態。

每天除了例行驗血、早晚服用多達九粒的藥物,許慈永不停念佛,除了祝福全世界,也祈禱自己能盡快出院,「當時我已經做了最壞的打算,後事都交代好了!」唯一讓她還有牽掛的是高齡九十多歲的母親,「所有家人都不敢跟媽媽說我生病,每次一想到可能讓白髮人送黑髮人,我就難過地哭……」

幸好,住院第十天,許慈永平安康復、出院;也幸好家人、同仁與其他慈濟志工彼此防護都有到位,沒有人感染。

許慈永感慨地說,疫情發生一年多來,自己跟著志工團隊在雪蘭莪靜思書軒二樓巧藝坊做了超過一萬件以上的防護衣及布口罩等防疫物資,提供給前線人員與有需要的家庭。平時也戴兩層口罩,真的不曉得怎麼會感染,而痊癒後留下的後遺症──容易喘不過氣,則時時提醒她要更謹慎、更小心,「出院後,只要出門一回家,我就趕緊洗澡、消毒所有物品,就連眼鏡、手機一個都不放過!」

馬來西亞彭亨州關丹聯絡處志工去年三月製作防護面罩,支援前線醫護人員。(攝影/廖敏妤)

不要恐慌,也不鬆懈

二○二一年四月中開始,馬來西亞本土確診人數上升,甚至出現感染變種病毒。隨著五月將迎來一年一度,相當於穆斯林新年的「開齋節」,為避免疫情惡化,政府計畫從五月十二日起至六月七日,第三度實施全國「行動管制令」(Movement Control Order,簡稱MCO)。去年馬來西亞曾靠MCO成功壓低病毒傳播曲線,甚至將本土確診數降到個位數,但這次卻不見情況好轉,五月下旬每日突破前日紀錄,單日曾超過九千人確診,使全國累計病例接近五十五萬人;政府決定自六月一日起,實施為期兩週全面封鎖的Full MCO,但疫情遲未降溫,後來再延長至六月二十八日,期間只允許醫療、警消和民生必需品服務領域營運。

許多醫療機構不堪負荷,位於檳城的北海慈濟洗腎中心在疫情下也更加繁忙;面對疫情反覆,慈濟吉打分會副執行長莊菀佳醫師強調,「雖然擔心,但我們不恐慌,所有防疫也都不鬆懈。」護理長黃麗珠也說,除了緊跟政府的政策、團隊彼此鼓勵,志工也時常送上祝福,「就算站在第一線,也能感受到背後有許多人支持著。」

為了讓腎友能安住身心,去年四月開始,洗腎中心陸續推出茹素、竹筒回娘家與品書會等活動。莊菀佳說明,洗腎中心不只是單純推素,一方面也考量部分腎友買菜不易,為了降低外出感染風險,並幫助經濟受影響的腎友,所以在北海慈濟志工的協助下,中心持續提供素食飯盒。而透過竹筒回娘家與聆聽護理師分享「證嚴法師說故事」來聞法,腎友在洗腎的過程也能更加安定心靈。護理長黃麗珠也分享,護理師們就算族群不同、語言不同,共同準備「證嚴法師說故事」的過程,不知不覺也拉近彼此的距離。

「苦難當前,身為慈濟志工更不會躲在一旁。」慈濟吉蘭丹支會的資深志工曾慮時分享,慈濟去年就陸續製作頭罩與面罩等防疫物資提供當地中央醫院,今年一月與當地九個華人團體一起協助醫院設置隔離中心,並陸續提供了上百張多功能可摺疊的福慧床,「現場人手不足,志工自發的幫忙組裝床、鋪床,大家都很樂於付出!」

五月底,醫療資源面臨緊繃,全馬包括檳城、雪隆的慈濟志工也籌備了呼吸機、口罩、防護服等物資支援醫院;雪隆分會加入衛生部「全國冠病計畫」,在吉隆坡靜思堂成立疫苗接種中心,六月中旬開始運作,加速接種效率,以早日達到群體免疫。

今年元月,馬來西亞砂拉越州美里醫院隔離中心床位不足,慈濟志工支援福慧床、被褥,協助臨時隔離與治療中心病床設置。(攝影/莊茂興)

長期夥伴,急難補位

今年二月二十三日,志工長期互動的檳城威北「快樂之家」安老院,有長者曾與確診者接觸,全院於是進行篩檢,共有三十八位確診。

快樂之家主要是由院長一家經營,平時院內事務多由身為院長的蘇爸爸負責,如今蘇爸爸染疫送院治療、員工確診後人手不足,誰來煮飯?隔離期間如何照顧這麼多老人家?尤其女兒蘇欣儀的兩名幼子與蘇爸爸感情很好、互動親密,擔心孩子也染疫,蘇欣儀與媽媽備感壓力。

檳城的慈濟防疫小組志工及北海社區負責人黃時好得知後,立即啟動關懷行動;黃時好分享,由於老人家少量多餐的習慣,香積志工從隔離的第一天開始,每日協助烹煮午、晚餐,早點與下午茶則由志工協助採買糕點或麵包,再由特定志工送往快樂之家門口;同時也協助找到具備專業洗滌與消毒、為醫院清洗被服的洗衣店。蘇欣儀開心地表示,解決了這兩項生活大事,心也比較安定。

同時,訪視團隊在蘇爸爸同意下,承擔起染疫長者與家屬間溝通的橋梁,訪視志工陳秋鳳說明:「畢竟快樂之家人手不足,有的家屬甚至是接到我們電話才知道長輩染疫!」醫護人員遵守規定,不能隨意透露病患資訊,「慈濟是很守戒律的團隊,不論是病患的照片或病情,我們只提供給家屬!」在鍥而不捨下,醫師總算同意陳秋鳳的請求,醫護團隊甚至協助訪視團隊了解每位長者的狀況,好轉達給家屬。

有一位長者半夜上廁所跌倒,護理師積極將病床移到視線範圍內,以後每當長輩半夜又要如廁,就能即時照顧。陳秋鳳感恩地說:「護理師與慈濟志工彼此不認識,真的很感恩她們的愛心與合作!」許多家屬透過訪視團隊的幫助,能掌握長輩的病狀後也較為安心。

「快樂之家」的確診者如今都已順利康復、出院,黃時好分享,週一至週五志工仍持續提供午、晚餐各一百盒素食便當,週六也鼓勵快樂之家的居民學習準備素食餐點,慈濟志工的關懷不會停歇。

二○二○年十月,馬來西亞檳城一位製衣廠老闆出借場地,供慈濟志工裁剪防護服布料,製作防護服支援前線醫護人員。(攝影/林思源)

減少接觸,關懷不減

回顧疫情發生的一年多來,戴口罩、勤洗手、保持社交距離已成為新常態。馬來西亞政府推出各種紓困配套方案,慈濟也啟動守望相助紓困計畫幫助弱勢族群,但許多市井小民的生活和經濟依然受到影響,過去的日常回不來,經濟也難以恢復過往的繁榮。

「慈濟志工就是閒不住啊!」陳秋鳳說明,深知仍有許多家庭需要幫助,好多志工都心急如焚,但慈濟重視每一位志工的健康與安全,即便一年多來馬來西亞各地有很多志工持續進行關懷、發放或準備防疫物資,例如縫製布口罩、製作面罩等行動,但若志工有慢性病史或家人不同意,就不能外出參與志工行動,就怕一不小心染疫了。而志工在行動過程都謹記「戴妥防疫設備、保持距離、落實消毒」的防疫叮嚀。

但並不是待在家就無法當志工,「譬如當在外奔波的志工送上防疫包後,在家的志工即以電話向對方詳細說明,解釋防疫包的內容物、可以怎麼應用,或關懷照顧戶的身心。」陳秋鳳說明,如此一來可以縮短在外出勤的志工與民眾接觸的時間,儘管無法面對面,但志工團隊反而更用心提升關懷效率。

疫情當前,馬來西亞慈濟志工在做好防護的前提下一如往常的行動,希望能付出微薄的力量幫助彼此,也幫助疫情下的苦難人。面對未知的疫情,比起惶惶度日,志工們選擇用戒慎虔誠的態度面對,願疫情早日遠離。

回首這疫年
  • 確診住院的第一天,非常緊張和恐慌,直到第二天夜裏看到剛入住的一位年輕媽媽,手忙腳亂下還要照顧兩個月大的孩子,突然明白什麼是上人常常說的「慈悲」。我放棄女兒努力幫我爭取到的私人醫院床位,決定用我的力量去幫助其他人,但沒想到後來反而是我受到更多的照顧。─ 雪蘭莪州慈濟志工許慈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