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期間,你怕他、他怕我是人之常情,
但要持續用藥的難民不能停藥,
百業蕭條下的弱勢人家也日漸絕望;
即使如履薄冰,
曼谷慈濟志工也要出門去送愛。
疫情期間,你怕他、他怕我是人之常情,但要持續用藥的難民不能停藥,百業蕭條下的弱勢人家也日漸絕望;
即使如履薄冰,曼谷慈濟志工也要出門去送愛。
泰國今年四月面臨第三波疫情延燒,確診病例從數十到數百,至六月已是每日確診數千人,一年多來累積病例超過十四萬人;政府將首都曼谷及附近幾個府升級為「高度嚴格管控區」,五月一日起禁止二十人以上聚會,所有餐廳禁止內用、只能外帶,關閉感染風險較高的場所,購物中心、便利商店也接連縮短營業時間。
如此防疫措施一下,平時倚靠打零工的慈濟照顧戶更是無以為依,生活頓時更加困苦。慈濟志工章惠蘭說:「在看不見的角落,我們要走進去。」於是在疫病無常中,聚眾人數雖有限制,但紓困發放如常。
疫情升溫,染疫風險也隨著增高,今年一月於曼谷靜思堂啟用、優先為難民或低收入民眾提供服務的慈濟義診中心因此暫停營運。不過,看見罹患慢性病的難民眾多,慈濟志工、義診專案小組行政團隊負責人張惠珍真誠地說:「為了這麼多有需要的難民,我們付出的腳步絕對不能停,醫療服務也不能間斷!」醫療團隊愛的接力,也一定要讓施醫施藥如常。
泰國今年五月疫情升溫,慈濟志工戴妥口罩與手套,深入街坊關懷照顧戶。
雙向溝通隔空抓藥
泰國幅員廣袤,國土面積約有十四個臺灣大,地理位置、民情特殊,也收容了來自不同國家的難民。多數難民不具有合法工作權,生活困頓,若遇到生病意外或是患有糖尿病、高血壓、心臟病等慢性病,付不起醫藥費,而無法及時醫治。
慈濟泰國分會二○一五年起每月為難民舉辦義診,六年來看診超過三萬一千人次;今年初「慈濟義診中心」啟業,每週二、週六提供門診,但是四月中旬、泰國新年宋干節(潑水節)之後,不得已因為防疫暫停看診,但醫療團隊持續照顧慢性病患,為了不讓他們斷藥,趕緊啟動「送藥到府」的前置作業。
醫護人員先檢閱所有病歷,逐一仔細評估哪位患者會需要幫助,開立藥品後交給藥師配藥分裝,最後由志工按照區域將藥物打包裝箱。這些過程採分時段工作,以避免感染風險。
負責配藥的慈濟人醫會護理師瑪琳通(Marinthorn Samlord)說明:「我們會仔細檢視病患上次在什麼時候拿的藥,下次什麼時候要取藥,按照這些既有的資料準備足夠的藥量。」
為避免病人舟車勞頓外出取藥,除了以包裹郵寄,張惠珍也分享,送藥方式透過以工代賑,讓難民們彼此協助,將藥物送給住在附近、行動不便的病患。難民亞瑟(Yasir medmood)即表示:「使用哮喘藥對我來說,真的很重要,我非常感謝慈濟團隊送藥來我家。」
而送藥也要注意存放溫度,慢性病的藥物雖然多數只需常溫保存,但像糖尿病患者使用的胰島素需要冷藏,志工也設身處地想方法。慈濟泰國分會執行長林純鈴說:「我們用了冷藏箱,途中以冰塊保存,希望他們拿到時還是維持保鮮。」
此外,病患可透過醫療團隊二十四小時熱線電話或社交群組,主動回報身體狀況、附上目前使用藥物的相片,讓醫師追蹤他們的健康情形,溝通調整用藥。張惠珍補充說明,防疫是優先考量,疫情尚未趨緩前,送藥服務依然持續;團隊也著手規畫病患轉診及身心醫學診察服務,全面照顧患者健康。
慈濟泰國分會長期照顧境內難民,義診中心今年啟業後因為疫情暫停營運,但醫護團隊備妥足夠藥物、送藥到府。
紓困發放化整為零
以往,超過兩百戶慈濟照顧戶會在固定時間來到靜思堂領取生活補助、共享午餐、分享靜思語心得等,去年疫情出現後,「化整為零」安排在更多地點做小型發放,前置作業較以往更為費時,但變化球來了就是接下。
慈濟志工陳秀佳與章惠蘭戴上面罩、口罩、手套,前進社區進行定點分梯次的發放,疫情下除了每個月的補助金外,還有超過十公斤的生活物資,包括大米、油、鹽、豆漿粉、牙刷、牙膏等民生必需品。
陳秀佳提到,期間發現有一戶隔代家庭住在水溝邊,全家因為失業無法買糧食,因而時常挨餓,團隊評估後列為慈濟的急難救助戶;章惠蘭也談到,曼谷人多地大,貧富差距也相當懸殊,有個智能障礙的關懷個案,以木板、帆布搭建成屋,居住環境條件之差可見一斑,「不過,好在有慈濟的津貼,至少讓他可以買食物溫飽。」
張惠珍也分享,前些日子跟著志工為腳受傷的照顧戶清理居家環境,將遍地污垢及老鼠屎打理成乾淨的住所;雖然疫情減少了訪視機會,但當她看見照顧戶身處的當下時,也體悟到「苦無時無刻都在,我們有福的人還是要走進去」。
保護自己照顧別人
張惠珍回想醫療團隊剛開始出勤送藥時,有人認為防護裝備帶一套就夠了;經過一次又一次的討論及共識後,彼此叮嚀安全防疫措施,「做好防疫除了是照顧自己之外,也是保護別人」,因此送藥時,每個人都會隨身攜帶小瓶酒精隨時消毒,也備妥口罩、手套、護目鏡。
談起內心的惶恐,張惠珍也坦言,在疫情籠罩之下,做每個決定或每件事都是備受壓力,不論是害怕感染,或是在行動管制期間可能會遇到警察上前關心。儘管每分每秒都有挑戰,但想起病人疾苦的需要,還是得和政府溝通,想辦法在降低感染風險下,用科技或以工代賑,借力使力地為病患提供醫療服務。
近期忙碌於照顧戶紓困發放的章惠蘭也不諱言:「我其實很怕」,但也誠摯地表示,「可是我不去,也沒有人可以去!」她做好防護,回到家馬上洗澡、換衣服,而同組出勤的陳秀佳亦然,面罩、口罩不離身,隨時用酒精消毒。
「為什麼你們還願意出來關懷照顧戶?」兩人都說,當地志工人數不多,考量染疫風險,也不願意麻煩年長的志工組員,「社會角落還有很多需要幫助的人,我們還有能力,保護好自己就應該挺身而出。」疫情仍然不息的此刻,泰國慈濟人用持續不停的愛心接力,期盼共度難關。
- 在疫情籠罩之下,做每個決定或每件事都備受壓力,每分每秒都有挑戰,但想到難民疾苦,還是得想辦法在降低感染風險下,用科技或以工代賑為他們提供醫療服務。─ 慈濟泰國義診專案小組行政團隊負責人張惠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