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通里大街 早餐車「升級」

李雅平趕在清晨五點二十分前整理好早餐車的商品,準備聆聽上人晨語開示,這也是她每一天的開始。

李雅平把早餐車光榮「升級」, 在此聞法、傳法,說環保、做環保, 成為和通里大街上一道獨特的風景。

「我喜歡向日葵,它有種向上的精神,因為它永遠是朝著太陽的方向,帶給人溫暖。它的每一朵花盤裏有很多飽滿的種子,帶給人力量。」又是新的一天,李雅平的早餐車上精心布置了一束向日葵,金黃色的花盤,迎著陽光微笑。

家鄉在福建寧德的李雅平,二十年前隻身來到廈門打拚,十五年前開始經營早餐車,每天在和通里社區服務,風雨無阻。只是近兩年來,李雅平的餐車邊,總會出現一些打包好的紙皮和瓶瓶罐罐;原來,這是李雅平的老主顧們,在光顧生意之餘所帶來的「特別禮物」,從餐車這裏開始一場又一場「愛的接力跑」。

不捨得資源成垃圾,李雅平往垃圾桶裏鑽,她說:「清淨心做環保,就不會有太多的想法。」

起得比鳥早 跑贏時間

清晨四點半,昏暗的路燈還有些睡眼惺忪,寧靜的和通里大街上,傳來一陣推車摩擦路面的聲音。推車後面,李雅平身穿餐車制服,頭戴紅色鴨舌帽,熟練地將攤位推到港務小區和新豐家園之間合適的位置,並調整好角度,以確保不占用兩個社區的出入通道。

一切就緒,送貨車還沒到,李雅平便小跑到社區裏的垃圾站,開始今天的「尋寶」。「這個點是垃圾清理的時間,有些居民分類不夠細,這些可回收物如果不撿起來,等會兒就被混在其他垃圾一起拉走了。」

李雅平左手牢牢抓住一米二高的黃色垃圾桶,右手麻利地在桶裏翻著,先是把頭直接探了進去,然後是肩膀,最後是整個上身……身高一米五九的她踮起了腳尖,已經半個身子在垃圾桶裏了。不一會兒功夫,手上的袋子就裝滿了飲料瓶、塑膠杯……淘完這裏的寶,李雅平轉身跑到隔壁社區的垃圾站,重複著剛才的動作……

不知不覺,時間已過半小時,送貨車在五點準時到達,李雅平迅速脫去環保手套,在一個簡易水龍頭下用一點香皂把手洗淨,又是一溜煙小跑出來和送貨的同事交接,然後回到餐車開始理貨。

這是李雅平每天工作的開始,習慣了早起,更習慣了和時間賽跑。「以前我理貨會理到六點,現在我必須加快速度,趕在五點半前做完。」

清晨五點一刻,是全球慈濟人和證嚴上人雲端交流的時刻,晨起工作的李雅平,不願錯過靜心聞法的寶貴機會,雙手飛快地將餐車整理妥當,接著拿出手機,打開連結,調好角度和音量,備齊紙筆,端坐在餐車前,就像剛入學的小學生,恭敬虔誠迎接老師的到來。

天色漸漸轉亮,柔和陽光灑在靜謐的和通里大街上。路人好奇地向這輛不太一樣的早餐車回頭張望,看看這位賣早餐的「學生」在學習什麼。晨練的老人、下夜班的年輕人來光顧早餐車,他們看了看李雅平寫得密密麻麻的筆記,幾位老主顧都知道李雅平又在「充電」了,有人會問:「今天師父講了什麼?」李雅平便興致勃勃和他們聊起今天的收穫,哪怕是一句話、一個詞、一個字,她都毫不吝嗇地分享給願意聽的人。

這一天,她對顧客們說道:「師父說,聽經聞法不力行,等於白聽。把握時間去付出,身體力行是至高無上的供養。」

六點三十分,餐車前,那位下了課的「小學生」向雲端的老師行九十度鞠躬禮,這一幕,已成了和通里大街上一道獨特的風景。

住在早餐車附近的志工,每天都會將顧客或鄰居送來的回收物資運走。

環保定點 愛心接力跑

上完早課的李雅平似乎更有能量了,買早點的人也漸漸多起來,她招呼著每位顧客;不管顧客買多少,都只給一個塑膠袋打包,並向顧客說明少用塑膠袋和環保回收的意義。

「有一次,我看到臺灣慈濟志工在自己的攤位上推廣環保,我想為什麼我不能這麼做呢?」於是,李雅平把早餐車光榮「升級」,做環保、說環保,成了她的日常。

有顧客提出多要一個塑膠袋,李雅平耐心地和顧客解釋:「現在氣候暖化,地球上災難很多。這一個塑膠袋分解時間長達五百年,如果每人少用一個,再帶動身邊的人少用,會大大緩解環境的壓力。希望您也一起來響應。」 有位中學生王同學主動提出不用塑膠袋,李雅平高興得眼裏閃著光,連連誇讚:「好孩子!你也要和同學宣導你的環保理念喔!」

社區不少居民來光顧李雅平的早餐車,有幾位手上還拎著大袋小袋的「禮物」。她們都知道,這個特別的餐車業主會把她們的愛心傳播到需要的地方。這時的李雅平笑得更燦爛了,頻頻合十感恩。

八十歲的林阿婆拿了幾個紙皮到餐車旁,輕輕地說了句:「今天只有這一點點。」轉身就要走,李雅平趕忙抓住林阿婆的手,開心地說:「阿婆,物資多少沒關係,我要募的是您的愛心!感恩您,功德無量!」一番話暖了阿婆的心,開心地笑了。

胡女士看到餐車邊上的舉動,好奇地駐足詢問。每當這時,就是李雅平最興奮的時刻,她一遍又一遍地解釋著:「把回收物資帶到這裏,我們會把賣掉的錢換成救災物資,既愛護地球,又能幫助困難的人。小愛變大愛,大家一起來,愛心就會愈來愈多!」胡女士表示很讚賞,當即和李雅平互加微信,加入愛心接力。

對於這些樸實的鄰居,李雅平感激地說:「他們總是說物資不多喔,我說沒關係,積少成多,哪怕一個罐子也是可以的,五、六個家庭物資放一起,您家的也在裏面,合起來像一座須彌山。」

趁工作間隙,李雅平換上環保手套整理物資,「等下會有人來愛心接力,我先把物資整理好,方便她們帶走。」果然,八點左右來了幾位鄰居,她們要去買菜,順路把物資提到就近的環保點。量大的時候,李雅平在手機環保群一呼,附近的志工就會回應幫忙運載。此刻,李雅平的餐車不僅是社區的能量補給點,還成為了一個愛心起點站。

上午九點,李雅平開始收拾餐車,今天剩餘的點心已經被鄰居李伯伯「清盤」了,李伯伯每天晨練後都會來收尾。李雅平曾問伯伯為什麼要這樣幫她,老人家的回答令她動容:他希望幫助李雅平早點收攤,能有更多時間去做好事……

這天,李雅平十五歲的兒子過來幫忙,母子合力把餐車遮陽傘摺疊收好,再一起將餐車推回家。這段路有兩百米左右的上坡,有了兒子助力,李雅平顯得輕鬆了許多。「我先生放假也會來幫我。」李雅平臉上洋溢著甜甜的笑。能夠得到家人的支持,李雅平感到很幸福。

圖1:有人質疑李雅平「什麼錢都賺」,但她沒有退縮,反而更謙卑、更賣力地做環保。
圖2:有破洞的涼蓆,李雅平補好後,又用了三年,她說:「若把它當作點綴來看待的話,也是完美的。」

憶歲月沉醉 如夢初醒

如果不是四年前慈濟人在社區的環保宣講,李雅平可能還在過著追逐財富的人生。曾經因為家庭困頓而熱衷賺錢,在她十五歲那年,弟弟患上了白血病,一家人花光所有積蓄為弟弟治病。失去弟弟之後,她外出打拚貼補家用,同時兼幾份工,在電子廠、鞋廠都做過兼職。

結婚生子後,為了有更多時間照顧家庭,李雅平選擇了經營早餐的營生,賣完早餐接著去超市當推銷員。夫妻都做著幾份兼職工作,兩人白手起家,憑踏實勤勞在廈門購置了房產,為了財富終日忙碌。

工作之餘,李雅平會把家打理得乾淨整潔,她有個特別的嗜好—擦地板。加入慈濟之前,她洗地板用的是大桶大桶的水,反覆搓洗,洗到連愛乾淨的先生都看不下去:「這樣一桶又一桶的倒,你當水是免費的嗎?」李雅平還喜歡網購,儘管東西不貴,但是一件又一件,往家裏櫃子塞……

然而,這一切都在二○一六年發生了改變,九月莫蘭蒂颱風重創廈門,被連根拔起的大樹阻斷了和通里的交通,慈濟人紛紛出動幫助清除路障,後來還在社區傳播環保理念和垃圾分類知識。深受震撼的李雅平毅然穿起志工背心,加入了資源回收的行列。她對志工說:「做了會流汗,很累,但心裏卻很舒服、很開心。」

有潔癖的她,也學著慈濟志工紮進回收物中挑揀分類。「起初很不習慣,回來不管怎麼洗手感覺還是髒的。不過,我看到慈濟人那樣做,也學著做起來。」了解到世界上還有因饑饉掙扎在死亡線上的人,她心生慚愧:「以前有沒有用都會買,然後再丟。做環保之後,覺得自己太消福報了。」

她不再大桶大桶地倒水,也不再隨意網購。先生錢保軍笑她穿「百家衣」,街坊鄰居在她身上能看到自己的衣服。李雅平毫不在意:「沒關係,這樣他們都知道我在做環保,也知道要愛惜物命呀!」她把回收的舊衣服分類整理,再送給社區周圍需要的人。

如今的李雅平,遇到每一樣東西,都想著物盡其用。夏天的涼蓆磨出了大窟窿,她用當年十字繡的功夫,在窟窿的位置縫了一朵花。「換成以前,早就丟掉了。但證嚴法師說,缺角的杯子,轉個角度看,仍然是圓的。這樣裝飾也很美啊!」

愛賺錢、愛購物的李雅平,變成了愛「撿寶」的李雅平。「在別人看來是個瓶子,在我眼裏是一角錢。」她笑道,對別人可能是垃圾的回收物,對她而言都是寶,見了就滿心歡喜,忘了煩惱。她說以前再怎麼爬山都不流汗,現在做環保滿身汗,體內的污濁往外排,內心順暢,還能淨心田。

習慣變好,身體變好,脾氣也變好了。李雅平不再和先生冷戰,每次想發脾氣時,耳邊就響起上人的晨語,句句像太陽光,把心頭的暗角照亮。家人都感受到李雅平的變化,也默默支持著她。現在,李雅平在公車上撿塑料瓶,先生不僅不再瞪她,還會幫她把回收的小家電修理好,再送去給需要的人。

李雅平的先生錢保軍負責修好回收的小家電,誰有需要,就送給誰。

謙卑堅定  邀鄰里同行

李雅平的家住在濱海森林小區二層,先生見她把愈來愈多回收物往家裏帶,便出了個主意—一層樓道有間閒置的物業用房,何不與物業爭取來放物資呢?是個好主意!說做就做,李雅平旋即聯繫物業處。聽說是要帶動鄰居做好事,在保證不影響環境的條件下,物業也欣然應允。李雅平和慈濟志工們一起,把底層閒置空屋打掃乾淨,變身為社區環保「愛心小屋」。

「我覺得把鄰里鄰居帶動起來,可以啟發很多人的愛心愛護地球,於是就在自己社區設一個點做起來。」這是李雅平設立愛心小屋最簡單的初衷。

為了維持樓道整潔,不占用公共走道,李雅平小心翼翼地照顧著這個愛心小屋。她在小屋門口,放置了一個回收箱,上面留了自己的手機號碼,寫明可回收的種類,方便鄰居們投放。起初,這個箱子被當作垃圾桶,經常有菸頭、廚餘垃圾出現;也有些「雜音」傳來,有人說二樓這個人「什麼錢都想賺」……

李雅平沒有灰心,她知道背後有一股力量支撐?她。她邀請有經驗的志工,一起挨家挨戶宣導愛心小屋的環保理念;見到新入住的陌生面孔,她也會一一宣傳。愛地球的一念心漸漸敲開了封閉的心門,現在,整棟樓五十四戶人家,有五十一戶願意為愛心小屋提供回收物資。

同住一個社區的志工周春蘭,常來支援整理小屋。她說:「愛心小屋設立簡單,維護不易。雅平一天要檢查四、五次,早中晚各一次,睡前不放心還會下來看看。」四年來,李雅平每天為愛心小屋所做的一舉一動,都被鄰居看在眼裏。

鄰居范女士說:「這是很好的事,物資可以再利用,還能幫到別人。但我們不能要求所有人都肯定你的行為,雅平沒有因為別人不同看法而不做分類回收。她每天都在那搬啊搬,整啊整,鄰里都看得到,很受感動。」

剛過不惑之年的李雅平,過去擺攤是為賺錢,現在是為顧客說環保。

為地球流汗  感覺幸福

社區愛心小屋不僅裝著這棟樓的愛心,不論寒冬酷暑,李雅平每天推著回收車,到附近店家、居民家中宣導環保、募集回收物資。

這天,李雅平賣完早餐,收拾好愛心小屋,帶上幾個麻袋,推著車又出發了,不到一小時,就帶回了滿滿一車「寶貝」。李雅平開心地說:「這比我賣早餐賺得還多!這麼多物資,可以幫助更多的人!」

有戶店家願意提供一批空啤酒瓶,儘管玻璃瓶回收價格低,又耗體力,但在她眼裏,這個給地球帶來負擔的酒瓶回收起來,也是寶貴的資源。

入戶回收時,鄰居陳女士讚歎李雅平:「她全身細胞都在說環保!這幾年她說得愈來愈專業了,頭頭是道的!現在連我小兒子都知道要把紙皮整一整給阿姨。」李雅平開心地說:「你看,我們無形中影響了一個小孩子、一個家庭。我希望更多的家庭受益。」

隔壁社區黃女士也是受益者之一。看到李雅平從早到晚付出,她備受感動;三年前,她不僅做起了回收,還在自家樓道也建了個愛心小屋,成為第二個李雅平。

李雅平常來支援黃女士,兩人在樓道上整理滿滿一地的「寶貝」,汗水早已溼透衣背。黃女士認真地說:「現在環保沒做好,地球環境就會愈來愈惡化。我以前流汗是為生活,現在流汗是為地球,感覺很幸福。」李雅平則笑著回應道:「看到她這樣付出,我就更不敢懈怠了。」

此時,兩人笑靨燦爛,就像李雅平餐車上那束向日葵,在和通里大街一隅,散發著朝氣,灑滿了金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