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疫情時代 老闆求生記

行動管制令之下,許多中小企業普遍面對現金流問題,一些撐不下去的公司面臨倒閉,店面閒置出租。(攝影/覃平福)

為了阻斷新冠肺炎疫情傳播,馬來西亞政府三月起實施行動管制令,五月初雖略為放鬆,但仍有限度地管制到年底。少數不受影響的打工族可說十分幸運,因為失業統計從三月的六十一萬人,到五月激增為八十二萬人,他們該如何自力求生?

因為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馬來西亞的處境比一九九七年經濟風暴及二○○八年經濟大衰退時來得更加嚴峻。為了阻斷病毒傳播,政府三月十八日起實施行動管制令(MCO),除了必要性的民生行業,如醫療、物流、食品、銀行等,其他行業停止營運。

許多公司行號實行無薪假制度,上班族面臨收入中斷的問題;六月初,首季失業率對比去年同個季度增加了百分之四十二,多達四成二的企業無法正常運作,受影響的主要是服務業。隨著政府實施復原式行動管制令(RMCO),各行業陸續復工,下半年的勞動參與率有望進一步改善,但人們還是得想辦法度過這黎明前的黑暗。

王嘉苓經營旅遊公司已有十年,今年元月開始,旅遊業受到疫情影響,客人紛紛要求退單、改期。眼見局勢不穩,她辭退了唯一的兼職員工;三月行動管制令實施初期,她還沒有多想,每天在家追劇,日子過得清閒。直到管制令一再展延,她開始慌了— 租借的辦公室需要繼續付租金,但是失去了經濟來源、疫情不知道幾時才會好轉,半年後要開始償還各種貸款,錢從哪裏來?

疫情重創旅遊業,王嘉苓只得擱下經營十年的公司,轉換跑道。(攝影/何維美)

換跑道 要更早起床

凌晨四點半,還來不及吃早餐,王嘉苓在廚房開始一天的忙碌,準備當天要外賣的爪哇麵(Mee Jawa);鍋裏冒著熱氣,她額頭上也滲出小汗珠,今天共有五十份外賣,要送到兩個地方,時間得捉緊。還好,身為最佳助手的媽媽陳淑季這時也起床了。

「食材都準備好了嗎?」陳淑季綁好頭巾準備炸蔬菜餅,不久王嘉苓的妹妹也加入陣容,馬鈴薯切片、生菜切絲、雞蛋切半、豆干切片、酸柑去蒂……陽光漸漸照亮廚房,早上八點半開始打包,生菜和豆芽放在一旁,加入燙熟的黃麵,擺上馬鈴薯、豆干、蔬菜餅、雞蛋、酸柑,淋上少許辣椒醬後撒上花生碎,各種食材的顏色相映成趣,煞是好看。

「湯汁必須最後才準備,不然送到客人手上的時候,食物都涼了!」王嘉苓忙著擺放材料,轉行近兩個月以來,她和家人抓到訣竅,烹煮的時間縮短了,孩子們也樂得不必再進廚房幫忙。早上十一點,一切就緒;先生週末沒有上班,於是載著王嘉苓送外賣,直到下午一點任務完成,兩人才踏上歸途。

爪哇麵是印尼傳統小吃,也是大馬人喜愛的美食之一;每一款配料王嘉苓都不敢馬虎,賣爪哇麵的那一天必須更早起,她笑說:「以前上班都不需要那麼早起呢!」

王嘉苓一家早起料理餐食,準備外賣;不只能賺取收入,還開發各種蔬食餐點勸素。(攝影/覃平福)

結善緣 為推素盡力

疫情迫使王嘉苓從旅遊業轉行,但她慶幸先生的工作沒有受影響,能夠支持家裏的開銷,和兩位就讀獨立中學孩子的學費。

擔心坐吃山空,王嘉苓翻閱報章上的招聘廣告,卻發現雖然在旅遊業發展了二十多年,要在不同的領域打工是蠻大的考驗,自己也沒有信心。也有旅遊業的朋友邀約她一起去美食中心租檔口(攤位)售賣食物,但她因為顧慮太多而沒有答應。「現在回想起來,我怕什麼呢?其實是因為我從未嘗試過,不知道怎麼開始做?但如果沒有行動,不會有結果。」

回想起家裏過去經營咖啡店,和媽媽及妹妹商量後,他們決定在家煮食、開始外賣,並利用社群媒體招攬生意,獲得不錯迴響,不僅賺取一點收入,還能藉此推廣素食。

同樣在巴生區的客人,只要預訂兩份素食餐點就可免運費,其他地區客人則須預訂四份。「我知道其他人賣得更好的價錢,但是這分工作並不只在賺錢,只要有人願意吃素,我就願意做。讓大眾歡喜吃素,就是幫上人推素啊!」

王嘉苓坦言,外賣生意只能讓她賺取以往三分之一的收入,還要依靠家中成員的幫忙才能順利完成。不過,一家人本著「取之社會,用之社會」的精神,決定在每一份價格六令吉(約新臺幣四十二元)的外賣中挪出五十仙(約新臺幣三點五元),捐給慈濟做慈善。

十年前成為慈濟志工的陳淑季,很支持女兒:「我們自己有一點收入,也可以幫助別人,我相信善的漣漪也會回到我們身上。」

鄭智源相信行善能結善緣,自然就有好人緣,過去幾年駕駛生意也不錯,行動管制令影響收入,但正是個做慈善的機會。(相片提供/鄭智源)

找機會 山不轉路轉

七月,疫情獲得良好控制,學校復課,各領域逐漸復工;然而邊境還未開放,旅遊業尚處低迷,因此,王嘉苓把辦公室的租約給退了,日後再作打算。

同樣受到疫情衝擊的,還有娛樂行業。慈濟志工何永康經營卡拉OK多年,一直以來生意都相當平穩,管制令落實之後,被迫關閉了三家店,也讓年過半百的他第一次有前途茫茫的感覺,但他也提醒自己不能就此意志消沉。

七月起,何永康和太太聯手經營網路花店生意,不介意邊做邊學。他說:「或許,這就是上天給我們的考驗,遇到問題都只是成長的一個過程。只要我們轉個念、換個方法,路還是可以繼續走下去。」

作為慈濟人文真善美的錄影志工,何永康在這段期間反而有更多機會出班。「如果每天都想著我的生意該怎麼辦,我一定沒辦法好好睡覺,因為管制令期間根本找不到出路。反正什麼也做不了,就出班拍攝慈濟針對難民和外籍勞工的發放。相比難民和外勞的困境,我覺得自己幸運多了。」

難民和外勞的收入以日薪計算,管制令期間沒辦法開工,立刻面對斷糧危機。何永康親眼目睹他們因為繳不出租金,被屋主逼遷,紅著眼眶向志工求助,讓他感受更深。

承擔難民發放電訪的志工謝小慧,四月時沒有收入,慶幸後來找到新工作,「儘管薪水比之前的工作少,但總比坐在家什麼都不做來得好。」慈善工作讓她知足,雖然必須靠存款過日子,但至少還可以為家人準備三餐,生活說不上苦,「真的很感恩。」

這段時間積極參加慈濟慈善發放的計程車司機鄭智源,以往主要接送顧客往返機場,雖然這幾個月沒有收入,但申請的政府補助足夠一家生活所需。「我反而是借助這個機會,廣結善緣,以身教教育孩子,不管任何時候,可以幫助別人的時候,就應該盡一己之力。」

志工七月中旬於蕉賴珍珠花園捷運站外,宣導慈濟的紓困計畫,也廣邀大眾一起布施善心。(攝影/林振勝)

守望相助 疫起紓困

新冠肺炎疫情爆發後,慈濟雪隆分會隨即展開第一線醫療及社會貧困族群的伸援,包括醫院、診所、警局、學校等逾兩千個單位,關懷補助超過兩萬八千戶次。

即便各行業陸續復工,還是有許多人身陷困境;雪隆分會七月起展開「守望相助紓困計畫」,共收到四千三百多份資料申請補助,超過一萬人次志工動員家訪,九月起針對三千戶困難家庭,提供連續三個月的生活補助金。

考量有些需要協助的家庭不會上網,或者得不到訊息,志工積極宣導這項紓困專案,巴生支會的志工並前往平民組屋區開設服務臺、協助申請。申請者中有的因為年紀大或病痛纏身無法工作,結果三餐不繼;有人因為疫情打亂了生活,全家只靠一份收入來度日。現實中的種種無奈,需要靠大家的力量走過艱難時刻,志工積極推動竹筒歲月和素食義賣,匯集善款幫助更多人。(資料整理/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