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五至二十六日 盡此生責任

8.25~26《農七月‧初七至初八》

【靜思小語】對人間要有一分責任,無論生命長短、力大力弱,好事多推動,即使辛苦但沒有遺憾。

最靈驗的菩薩

中區第五聯區慈濟人二十五日返回精舍,並透過視訊連線,帶著上人「行腳」到臺中市豐原區的福陽環保站,聆聽環保志工的人生悲喜,以及投入環保以後安住身心,聞法、行法的心得體會。

上人讚歎志工巧思布置環保站,讓每一個空間都能說法;而志工們用心投入分類整理工作,將平時吸收的佛法運用在生活中,舉手投足亦在說法。「環保站環境看來很幽靜,雖然是鐵皮搭建的,但可以遮風、遮陽,回收物堆疊得很整齊,有水流、有造景,最重要的是人─志工在裏面做事做得很認真、很專心,把回收物分門別類,歸類得很清楚。」

目前有多個國家飽受林火、風災、水患之苦,全球環境問題日益嚴重,需要人人共同重視,並且起於行動落實環保,才能維護地球健康,讓後代子孫能夠有安全的環境、充足的資源。而環保志工長年投入資源回收,彎腰撿垃圾、辛苦做分類,每一個動作都在造福人間,同時累積功德。

上人請環保志工們培養素食的習慣,也影響家人、親友長期茹素,戒口欲、護身心。

為了滿足人類的口欲,每一秒鐘有兩千四百多隻動物被殺,由此可見人們長年累月造了多麼沉重的殺業;要飼養這麼多動物供應人們日常食用,也對地球環境造成嚴重的破壞和污染,而且用圈養的方式限制動物行動,讓動物由生至死都在牢籠之中受苦,大量圈養也增加病菌感染的機率,有許多病菌也因此從動物傳染給人。上人強調,愈多人素食,就能少養、少殺牲畜,對身體健康、對自然環境都有益。

「希望你我師徒同心,把握時間為大地、為人間而付出,無論生命長短、力大力弱,我們能夠做多少就做多少,好事多推動,負起人間菩薩的使命,盡我們此生的責任。」上人說,菩薩不是在佛龕裏的塑像、畫像,只要發菩提心,聞聲救苦,為大地人群而付出,人人都是最靈驗的人間菩薩。「最靈驗的菩薩就在我們的心裏,只要精進力行菩薩道,對外付出無所求,功德同時回向給自己,歸向我們自己本具的清淨佛性。」

體會老病之苦

二十六日,上人與花蓮慈濟醫院林欣榮院長談及人生的老與病之苦:「眾生平等,不要有高低的分別;我們守護生命、守護健康、守護愛的這念心很真誠,不能用金錢衡量,是真正至高無上的無價大愛。」

「現在的社會風氣和以前不一樣,過去是『父母在,不遠遊』,現在覺得孩子要志在四方,長大以後離家發展,所以留著長輩在家,老來很孤單,生病了更是苦。從大愛臺看到慈濟人照顧的獨居長者,老、病之苦很令人不捨,幸好有慈濟人關心;但是天下孤老殘病的人這麼多,能夠讓慈濟人接觸得到的,畢竟只是少數,還有很多長者沒有人照顧。」

上人嘆道,過去常教醫療志工要用同理心服務病患,但是現在老了、病了,就有更深刻的體會:「老與病的苦,都是各自承受,別人再有同理心,也無法代替我們;只能告訴自己,老、病是自然法則,仍然要心存感恩:至少我的身邊還有人在關心、注意和協助,不像許多獨居在家的老人孤單無依,身心皆苦。」

「人生真的苦!年輕的時候,即使生活清貧,但是無欲無求,總是守在自己的本分,哪有什麼苦?雖然現在同樣守本分,也沒有向外求的欲念,不過年紀愈大覺得責任愈重。我們對人間有責任,醫療也有醫療的責任。聽到你們用心治療、照顧病患,也積極研發為病患減輕病苦的醫藥與設備,讓病患得到最好的療護,就覺得幸好當初起了一念心蓋醫院,一切努力都很值得。」

「慈濟長久以來匯聚點點滴滴的愛心力量做慈善,到如今可以幫助到一百一十六個國家地區,我也覺得有價值了;在教育方面,幾所慈濟學校有優異的辦學成績,慈濟在地震、風災之後援建的希望工程,或是防患未然的減災希望工程,也為臺灣的教育大力付出,為社會培養不少人才。」

上人續言,在人文志業方面,無論是平面出版、廣播以及大愛臺,內容都很清淨,「報真導正」,能讓人開闊眼界,具有正向的國際觀,對世間的人、事、物有很正確的認知。四大志業都具有慈濟人文精神,而且在主管同仁們的努力下,在各領域發揮良能,做出廣受讚歎的清流典範。

上人說,想來也很感恩,此生方向正確,而且認定是對的事,即使面對重重困難阻礙,也堅持要做到,才能在此時看見亮麗成果。例如林院長提到的造血幹細胞資料庫,以及臍帶血的捐贈建檔,當初決定要承擔這兩項,有不少醫界人士好意勸阻,表示這是很艱難而且要投入很多資金,吃力不討好的事。然而自己一再向專家確認,造血幹細胞捐贈是「救人一命,無損己身」,而且是許多血液疾病患者痊癒的希望,仍然排除眾議堅持去做。

「很多事都是別人不願做、不敢做,我們很大膽,勇於承擔,堅持去做;現在建置完整、發展完全,可以更進一步做有益人群的好事,所以回想起來,雖然當初很辛苦,但是沒有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