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零排放・有志之士─誠徵「五零」高手

陳哲霖十餘年來鮮活地把環保議題打進人心,以一千支寶特瓶組成「水立方」,說明水資源的寶貴。(相片提供 陳哲霖)

我願意再做環境教育三十年,做到一○一歲,帶動更多人落實減碳,
相信自己可以親眼看到人類守住升溫攝氏一點五度的關口。 —陳哲霖

我願意再做環境教育三十年,做到一○一歲,帶動更多人落實減碳,相信自己可以親眼看到人類守住升溫攝氏一點五度的關口。 —陳哲霖

「有一次,我開著休旅車去跟學生講環保,事後我就反思,這些中小學生根本不開車啊!到底是他們還是我比較節能減碳?」身為環境教育講師、環教所研究生,陳哲霖比一般民眾更常接觸政府、學術界與民間團體提倡的環保活動。為了推動節能減排,有的單位列舉了五十、一百項行動,但經驗豐富的他卻認為,還是從簡單可行的個位數項目入手為宜,最重要的是「知道」而且「做到」。

回顧過去,陳哲霖坦言,自己也經歷過知道但沒做到的階段,驚覺開大車講環保,言行不一的矛盾,他開始改用確實能減碳的交通方式,騎腳踏車一趟路二、三十公里,習慣了也不覺得累。當他輕快的身影出現在師生眼前時,就已經是一種不言之教。

今年六月二十八日,陳哲霖獲頒第八屆國家環境教育獎個人組優等獎;「過去做了哪些事情,我已經忘了,但因參賽,我又回溯到十六年前,進慈濟當環保志工的初衷。」

二○○五年,年僅五十五歲就從科技業退休的陳哲霖,來到高雄仁武區的慈濟八卦寮環保站當志工。他發現志工對前來參訪的民眾解說資源回收,每個人講的內容都有所出入,他便發揮創意,把龐雜難記的回收品項,歸類為「瓶瓶罐罐紙電一三五七」。簡單好記的口訣一時大受歡迎,陳哲霖也被各縣市慈濟環保站,以及學校、機構爭相邀約演講。

為了充實環保知識與環境教育學能,他在二○一八年進入師大環境教育研究所進修,成為所上年紀最大,唯一可以使用老人優待票的研究生。對這位擁有環保署環境教育講師證書的達人來說,取得碩士學位固然重要,但建構知識、掌握趨勢,並把自己所知所學,化為簡單實用又有趣的實踐方法,教別人把環保做對、做好,才是他最關心的事。

環保到底是為誰而做

近兩年各國紛紛宣示推動「二○五○淨零排放」,預示了人類在不久的將來,將如《世界又熱、又平、又擠》一書的作者佛里曼所言,以太陽能、風力等乾淨能源,取代化石燃料;由此帶動能源使用、經濟模式的結構性轉型,已讓許多政府官員、企業經營者生起「今天不做,明天就會後悔」的急迫感。

陳哲霖也認同,從政策面推動使用綠能、建築及運輸節能減碳等措施,公部門、產業界是責無旁貸的,由他們進行硬體方面的改良,其節能減排的占比會達到百分之五十以上;但也不可忽視從個人轉念、身體力行的影響力,「就算達不到百分之五十,也有百分之三十!」

為了推動民眾改變生活行為,他發揮了磨練多年的創意,從人們熟悉的架構循序漸進,整理出「五零」高手祕訣:

「第一個零是零廚餘;第二個零,呼應環保署推動的綠色生活零浪費;第三個零,就是循環經濟講求的零廢棄;而大家現在都很重視污染問題,比如空氣污染、海洋污染,所以我把第四個零定位為零污染;最後就是要達到永續地球,『淨零排放』的世界。」

陳哲霖語重心長表示,如果人們沒有自覺,把組織節能減排的努力當成沒事找事,不樂意配合甚至虛應故事,淨零排放的進度就會一延再延,甚至「來不及」。

對於如何在生活中落實,陳哲霖提供了一組簡單的「力行一加五,守住一點五」行動方案:

首先必須了解,把全球升溫幅度控制在攝氏一點五度之內,是世界公認的「活命底線」,必須在二○五○年以前,把所有溫室氣體排放量減到零或是負的,才可能達到這個減災目標,確保人類活在災害可承受,相對安全的世界,謀求永續的生存與發展。

接著從自身做起:首先是「一筷省水」,也就是開水龍頭時,把出水量控制在一根筷子粗細的程度;第二,每天至少吃「一餐」蔬食或每餐蔬食;第三是「一定」不浪費食物,做到惜福愛物;第四,不用「一次性」餐具用品,改用「隨身五寶」環保杯、碗、筷、手帕、購物袋;第五,「一定」隨手關燈,節約能源。第六,交通方式「一定」盡可能減少碳足跡。「總之,永續和淨零無法只靠少數人,一定要所有人一起來。」

慈濟人帶動「一筷省水」,筷子粗細的水流足夠洗手、洗淨碗筷。(攝影/黃筱哲)

做一件改變未來的事

陳哲霖創作了許多琅琅上口的環保口訣,以及簡明易懂的輔助教具,例如廣為慈濟人熟知,由一千支回收寶特瓶所組成的「水立方」。「以一千支寶特瓶代表全世界的水,實際上人類所能取用到的水,就只有一支寶特瓶的量,足見水資源的珍貴。我創作這個作品,後來就延伸出『一筷省水』的概念。」

「我願意再做環境教育三十年,做到一○一歲。我要在這三十年內,培育出三千位不只自己做得到,還可以出去宣導幫助更多人的『五零』高手。」今年七十一歲的陳哲霖,面對距今已不到三十載的二○五○,他相信自己可以親眼看到人類守住升溫攝氏一點五度的關口,相信永續地球、清淨世界的理想,是有機會達成的。

「如果大環境看起來沒有希望,大家就會比較消極。」陳哲霖很能理解,當代年輕人因為貧富不均、氣候危機的多重衝擊,許多人不婚不生、消極「躺平」的無力感;但他也相信透過環境教育,帶動淨零綠生活,未來還是值得期待的。

「守住一點五,地球的永續才有可能,任何一個改變,都是永續的開始!」陳哲霖樂觀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