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零排放・慈濟學校─關燈關冷氣 從小事做起

盛夏熱浪,用電量屢屢衝上尖峰,
如何兼顧調節溫度與降低耗能?
每一次的開與關,慈濟學校的師生很有感,
減碳不是口號,而是行得通的好習慣。

盛夏熱浪,用電量屢屢衝上尖峰,如何兼顧調節溫度與降低耗能?每一次的開與關,慈濟學校的師生很有感,減碳不是口號,而是行得通的好習慣。

住宅和商業建築占全球耗電量五成,當高溫熱浪頻繁來襲,使用空調降溫,使地球暖化更加嚴重。如何兼顧使用者的需求、降低碳排放量,是事前硬體的規畫,更是使用過程的挑戰。

「現在地球暖化,太熱了!宿舍、教室都很熱。」說起二○一六年全校裝冷氣,慈濟科技大學校長羅文瑞表示,慈科大、慈大是全臺大專院校中,堅持到最後才全面裝冷氣的學校,然而促成慈科大決定的關鍵,卻是校外人士的付託。

那一年,慈濟科技大學承辦東部地區四技二專統一入學測驗,也就是技職院校的大專聯考;當時統測的考試,都是在有冷氣的教室進行,主辦單位人員到慈科大勘查後,發現校內大部分教室都沒有冷氣,不符合考場條件,於是頻頻拜託羅文瑞,一定要把冷氣裝上去!校外的臨門一腳,讓慈科大全面裝設冷氣,如何降低耗能與碳排放量,則是接下來日日面對的課題。

由於其他學校出現過學生下課離去忘了關機,冷氣開一整天的情形,慈科大一開始就落實「使用者付費」,所有教室、宿舍的冷氣,都要插上儲值卡才能使用。儲值金額用完就沒冷氣可吹,師生們對冷氣的使用大多會自我節制,也了解電力是珍貴的能源。

然而教室裏的電燈、電風扇,因為不會直接「吃掉」口袋裏的錢,很容易就忽略關電源。加上大專生上課經常要前往不同教室,同一間教室的學生可能來自各科系,很難約定誰來負責開關電源。因此經常看到教室空無一人,但電燈依然亮著,電風扇依然打轉。

「所以我們就在教室裏設計了計時器,每次計時一小時,大約是一節課的時間,時間到了沒有人去按它的按鈕,電燈跟電扇的電源就會自動關閉。」

對於這個總務處特別設計的「防呆機制」,校長羅文瑞相當滿意。因為學校每年都有新生入學,對環境、規範不熟悉,容易疏忽。有了定時自動斷電系統,可以避免空轉虛耗電源。

已有三十三年歷史的慈科大,也積極汰換高耗能的老舊設備,以能源使用效率更高,耗能更少的新設備取代,加上使用者的自覺自制,省下的每一度電也影響排碳量。總務長魏子昆就發現:「我們學校總共裝了七百多臺冷氣機,以這種數量應該用電會明顯增加,但裝完後只增加不到百分之五。」

節能之外,慈科大與慈濟大學、慈大附中聯合起來,與太陽能廠商合作,把校舍屋頂出租「種電」。慈科大裝設兩千四百零九片太陽能板,每年可發出的電量約為八十萬度。同在花蓮市的慈大附中,每年太陽能發電量超過百萬度,對臺灣發展綠能,走向淨零排放有一定的貢獻。

慈科大、慈大、慈大附中三校與能源廠商合作,在屋頂裝設太陽能發電模組,其中慈大附中每年發電超過百萬度,屋頂受熱程度亦可減低,監控系統隨時顯示發電狀況。(上圖提供/慈大附中)

把最美的顏色留給自然

根據聯合國推估,到二○五○年,空調和冰箱製冷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量,預計比二○一七年增長九成。除了積極發展綠能,消耗最少能源及資源、減少製造廢棄物的綠建築是另一因應方式。

地處美崙溪畔的慈濟大學附屬中學,在一九九九年七月動工興建之前,就規畫雙走廊、挑高屋頂加採光罩等設計,以節省空調及照明的用電,另外還有收集雨水的中水回收系統及小型污水處理廠,並種植大量植栽。

同年臺灣遭遇九二一大地震,證嚴上人號召全球慈濟人,展開援建受災學校的「九二一希望工程」。興建中的慈濟中學及小學校舍,也順勢融入希望工程學校的設計理念,除了把校舍建成可供避難的安全處所外,也採用可透水的連鎖磚鋪設校內的道路及空地。

二○○○年九月慈濟大學附屬中學開學後,校園的綠建築設計一一發揮功能:教室兩側雙走廊增加了遮蔭,減少陽光的烈度,挑高的屋頂及樓層讓空氣流通更順暢。無論是教室、宿舍及辦公處所,都可藉由自然通風保持涼爽。

中水回收及連鎖磚的設計,更為學校及社區保留了大量水源。當雨水從天而降時,落在草地、植栽地及連鎖磚上的水,直接滲入地底。李玲惠校長表示:「我們的學校位在美崙溪沖積扇的中央,總面積廣達十六公頃,若以年降雨量來算,校區留住的降水量,相當於花蓮市百分之三十的自來水水源。」

年復一年茁長的樹木,讓慈大附中「樹比人多」,是名副其實的綠色校園,根據校方統計,慈大附中校樹超過三千棵。走在林蔭處處的校區,校長李玲惠體悟頗深:「進來的時候,大家會發現,怎麼慈濟的建築都是灰色的?我後來才知道,這些灰色洗石子有一個意涵,就是把最美的顏色留給自然,我們人不要跟大自然『爭顏色』!」

到環保站做回收,是每位慈科大學生必經的活動,動手整理回收物,聞到餐盒、飲料杯酸臭異味,對環境問題的感受從此不同。(相片提供/慈科大)

全校茹素「食」在有意義

身處校樹青青,環保巧思俯拾皆是的校園,慈中師生們徹底執行垃圾分類資源回收,清淨在源頭。以國小部為例,五百六十多位學生及教職員,一學年產生的垃圾量僅需兩部垃圾子車就可裝完,清潔隊無須每週到校,等校方通知再出車清運即可。

和其他慈濟學校、機構一樣,慈大附中附設的廚房餐廳只供應素食;師長們不只陪著學生吃素,還要讓大家了解為什麼?

「溫室氣體的甲烷,暖化效應是二氧化碳的二十四倍,牛羊打嗝與排氣會排出甲烷,孩子們都了解畜牧業和碳排放的關係;而養雞,一隻雞就兩隻腿,你拿一隻他拿一隻,那一隻雞就GG了。」李玲惠用Z世代的潮語彙,讓孩子對茹素護生有感覺。

也因為天天都是「無肉日」,校方在招生時都會對學生及家長特別說明。「就是要你了解,為什麼吃素?而不是讀這所學校所以一定要吃素。」

順應淨零排放的大趨勢,校方也初步盤點了全校師生「食」的減碳成果:以一餐素可減少零點七八公斤二氧化碳排放量估算,二○二一年,全校兩千零九十七位師生,僅是午餐,一年就可減碳達六十四點五噸,相當於一點七座大安森林公園的碳吸附量。

然而單憑一所學校的努力,仍無法阻擋全球升溫的趨勢。當既有的遮蔭、通風設計,已不足以因應花蓮愈來愈炎熱的氣溫時,慈大附中於二○一九年九月裝設冷氣,成為全臺私立中小學中,「堅守防線」到最後的學校之一。校內大部分的中學生住宿舍,冷氣問題同樣讓學生很有感。

「曾經有住宿的同學繳了三百元儲值,但吹了三天冷氣額度就用完了,他們追問原因,我就列報表給他們看。」面對住宿生的疑問,總務處營繕組組長謝俊銘帶著孩子們一起找答案。由於學校在裝冷氣的同時也引進「智慧電表」,教室、宿舍每天的用電狀況,都可顯示在總務處的電腦上,回溯紀錄才發現,別的寢室通常晚上十點才開冷氣,凌晨兩、三點就關了。但這幾位同學在傍晚七點就開冷氣,一直用到早上六點起床才關機。「而且溫度調得很低,壓縮機頻繁啟動,費用就耗得比較快。」謝俊銘補充說明。

建立使用習慣後,慈大附中同學對冷氣的用電不馬虎。國小部王佩茹老師就笑說:「有時我們的教室,會在假日外借當考場,同學們就會向總務處反映,那天的冷氣費用不能算進去喔!」

慈大附中小學部五年級同學運用課堂所學的太陽能知識,和老師及校外教授一起幫慈濟照顧戶架設太陽能板,改善生活品質。(相片提供/慈大附中)

地球孩子成為全球公民

「從『十八歲』的校慶開始,我們就給花蓮一個禮物,師生出去做志工回饋社區。」校長李玲惠說明慈大附中以掃街慶祝學校生日的緣由。孩子們用雙手付出愛護環境,師長們也規畫發展出從幼兒園、小學到國高中的環境教育學習階段。

「幼兒園的孩子小,就讓他們體驗自然環境之美,認識生態的基礎概念。孩子不會害怕摸蚯蚓,因為泥土就是大自然啊!」李玲惠說明,幼兒園初步接觸、體驗之後,到了小學就要建構起對整個生態系統的概念,以及環境與資源的現況;升上國中,開始思考人類和環境永續的關係;高中階段就要進行社會參與,實踐全球公民的社會責任。

「這個次第是從『地球的孩子』慢慢長大,最後變成『全球公民』,公民階段就是要負起責任,投入參與,付諸行動。」李玲惠解說道。

疼惜環境的措施融入日常與課堂,行之有年,讓慈大附中榮獲得今年度國家環境教育獎優等的肯定。

「但不管有沒有參賽,我們一定要實踐環境教育,而且要把環境教育推廣出去,這是責無旁貸的。」李玲惠欣慰地說:「曾有家長跟我說,孩子要出國留學,他在幫孩子整理行李時,發現行李箱裏有環保碗筷。他讚歎說真是慈中培養出來的孩子,會把環保碗筷帶出國。」

李玲惠表示,推動環境教育是慈大附中的使命,也是師生們的日常,學校很樂意把多年的實踐經驗與各界人士分享,也歡迎更多學校、機構、團體、個人一起交流經驗,共同推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