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心的話 溫柔的說》

精選書摘

推薦序-親師生 愛相伴

撰文‧李美金(慈濟教師聯誼會志工)

「孩子,為何已讀不回?」
「空巢期的思念,孩子你懂嗎?」
「全家出遊,壓力大?」
家長、老師和青少年遇到的日常生活難題,
在這本書中都能找到實用的解決方案。

四年前第一次在《慈濟》月刊發現李秋月老師的大名,迫不及待地詳讀她所執筆的〈親師生‧坦白話〉專欄,非常敬佩秋月老師以平實的口語,說出現今親子和師生之間經常出現的問題,用自己的經驗分析問題,提供實用的解決方案;只要有心改變與學習的家長與老師,一定能從中獲得親子溝通、師生溫馨相處的良方。

辛勤筆耕四年,秋月老師的智慧指引,讓許多家長、老師和孩子受益。例如有人問我:我的孩子要填選大學的志願,家長怎麼幫他?我就想到「填志願,如何找到最愛?」這篇,請家長和孩子共讀,做最好的選擇;結局很圓滿,家長感激不盡。

看到「孩子想去打工賺零用錢」那篇時,自己覺得非常慚愧。秋月老師從小就教育孩子:想要的東西,要用自己的零用錢支付。因此她的兩個孩子從小都有記帳的習慣,如今進入社會仍舊記帳,儲蓄可觀,真是不容易。反觀我的大兒子考上大學就去餐廳打工,開學前領了薪水,我告訴他:「這是你辛苦賺的錢,好好存起來吧!」他說:「媽媽,我知道您不會答應我買摩托車,所以我自己打工來買,不過還差一萬二千元,您能幫忙嗎?」我當然乖乖幫兒子圓夢。父母親以智慧教導孩子理財觀念,終生受用無窮。這是很多疼愛寶貝的家長,可以參考的。

「還在上網,快點給我去念書!」相信很多家庭親子衝突的導火線,都是因為寶貝沉迷3C產品,缺乏自制力,不會規畫時間,而父母擔心孩子成績退步,作息不正常,視力變差……看了秋月老師的分析與建議,焦慮的您,找到解決問題的好方法了嗎?

「大人的事,小孩不用管?」高中生為家庭的變數而產生煩惱,第一時間找老師指點方向,可見秋月老師平日與學生愛的存款深厚,毫無隔閡,真令我敬佩萬分。學生相信老師會給他最好的策略,引導他解決家中的問題。這篇故事可以作為教師努力經營師生關係的目標。

還有「孩子沒有朋友,我很焦慮!」、「空巢期的思念,孩子你懂嗎?」、「孩子,為何已讀不回?」、「全家出遊,壓力大?」……應該也是很多父母面臨的難題。

〈親師生‧坦白話〉專欄文章,如今集結成《關心的話   溫柔的說》一書,希望有緣看到這本好書的父母或師長,試著用秋月老師的良方─「教育愛」,以及上人常說的「感恩」、「尊重」,平日多撥空與孩子溝通,傾聽寶貝的想法,接納與肯定孩子的表現,讓孩子感受到父母滿滿的愛與關懷,親子溝通就絕對不會有障礙。辛勤耕耘教育福田的老師,如果能讓孩子們感受到您對教育的熱忱,以及父母般的關愛,「問題學生」就將成為歷史名詞了!

祝福普天下的孩子天天平安上學,快樂學習成長,老師日日歡喜來教書,父母就會安心於工作,打拚事業,享受溫馨美滿的家庭生活,是多麼美好呀!

關心的話 溫柔的說

⌑ 作者:李秋月
⌑ 內頁繪圖:鍾庭嘉
⌑ 出版:水靈文創
⌑ 定價:350元

歡迎至各網路書店訂購

附錄

嚴師的反省—孩子,你喜歡自己嗎?

撰文‧廖哲民

李秋月累積三十多年教育經驗,時常受邀在海內外分享親職教育與班級經營之道。(攝影/周幸弘)

奉行「愛之深,責之切」,李秋月讓壞學生不敢做怪,好學生也被「雕」成她喜歡的樣子;「但學生是否有從內心改變,變成他們自己喜歡的模樣?」這個對自己的疑問,讓她從「嚴師」變為更重視分數之外的「良師」。

三十多年前從高雄師範大學中文系畢業,李秋月初入杏壇,在國中任教。「那時我真的很愛分數、排名,連學生整潔、秩序比賽得名,我也要跟他們一起合照。」以「嚴」出名的她,帶出來的班級,升學率幾乎都是全校最高,學生家長大多都喜歡這樣的「嚴師」。

不僅對學生考試的每一分都在意,生活教育上,李秋月同樣嚴格,「我也不准學生們到教室吃早餐,我覺得自己也是媽媽,孩子也在念書,我都可以很早起來,幫孩子備好早餐,讓他們吃完再上學,為什麼你們的父母親不可以?難道父母親一點責任都沒有嗎?」

聽著老師的責備,學生敢怒不敢言,直到有一屆畢業生,向她道出「真誠的告白」:「老師,我們真的很愛你,但也很『恨』你、很『氣』你!」、「為什麼你每次管我們、罵我們時,連我們的爸媽一起罵?」、「男子漢大丈夫,敢做敢當,罵我們就好了!」

站在講臺上的李秋月,終於聽到學生心裏的感覺。「我為了學生付出這麼多,每天早早到校看孩子自習、聯考到了陪讀,為什麼他們會又愛我又氣我?難道是我的教育用錯方法嗎?」為學生用盡心力,卻無法和他們貼心,李秋月有深深的失落感。

那是一九九八年,李秋月已在高中任教,同校的鄭鳳娥主任是慈濟教師聯誼會志工,邀約在職教師到花蓮靜思精舍巡禮,「或許到了那裏,你可以學到班級經營的新方法。」

三天兩夜的旅程中,聆聽上人開示,與志工互動,李秋月經常聽到「老師心,菩薩心」、「愛之深,教之切」,這兩句話使她印象深刻,她思索箇中意涵,也疑惑著古人不是常道「愛之深,責之切」嗎?

李秋月回首發現,自己的教育方式,打到壞學生都不敢做怪,好學生也被「雕」成她喜歡的樣子;「但是學生是否有從內心改變,變成他們自己喜歡的模樣?我不知道。後來,我才發現要學會當一個快樂的老師;學生因為老師很快樂,也會變成快樂的學生!」李秋月說。

教室裏,和學生說悄悄話

捨棄打罵教育,李秋月改用「教」的。倘若觀察到學生在學習或生活上有異狀,她便會寫一張便利貼,表達自己的想法和祝福,不公開責罵、評論,而是貼在課本、作業本裏,變成她和學生的「悄悄話」。

有位高二轉學的男學生,帥氣、聰明,但下課後就是貪玩,隔天上學常遲到。此時便利貼發揮功用了,「明天早上七點四十分,老師可以在教室外的阿勃勒樹下和你聊一聊嗎?」

沒想到旁人眼裏桀驁不馴的大男孩竟然赴約了,李秋月也才了解到他的家庭及學習狀況,並想辦法幫助他。

讚美也成為帶動班上氣氛的「必備工具」,她改變以前動不動就開罵的方法,用面紙盒加上美術裝飾,設計多個「寶箱盒」放在教室角落,「如果班上同學發現這一陣子,有誰做了什麼很讚的事,都可以寫下來投進盒子裏;什麼是好事?愛護動物、幫助別人或是幫助老師都可以。」

一次,班上有學生打球受傷骨折,有位同學每天主動到校門口揹他到電梯,不少人寫下這件事投進寶箱盒讚美他;李秋月看到後很感動,也頒贈最佳服務獎和愛心獎給他。

寶箱盒中的好事,彷彿擴展了李秋月的眼睛,「我不可能隨時隨地都在學生身邊,也有看不到他們表現好的時候。」她會在一個月當中挑選一天,頒發手作獎狀,鼓勵懂得付出的學生。

除了師生的良性互動外,與家長之間,李秋月以親師生鐵三角來形容,「要把學生教好,一定要將家庭教育一併帶好;親師合力,孩子才能真正教得好。」

每次帶同學到弱勢機構關懷或掃街,她請家長共同參與;母親節,全班一起討論:「你計畫如何慶祝母親節?」有位女學生在週記的心靈驛站中分享,她存了一筆錢幫媽媽買了件很漂亮的上衣,結果與媽媽的尺寸不合。李秋月提出來討論:「如果未來你們遇到這樣的情況會如何做呢?」有人回答:「帶媽媽去買。」還有人建議:「先調查好尺寸,收到禮物就會很驚喜。」

透過用心互動,不少家長捎來回饋:剛上高中,正在叛逆期的孩子和自己的感情變好,兒子、女兒很乖、很親。李秋月說:「班級經營有個很重要的因素,就是要落實在生活中;如此一來,對自己、對家人、對班上都會是好的影響!」

同樣從事教職的先生許新柱,看著李秋月一改以往「小李飛刀」的作風,放下老師的權威,學會了解每個家庭有所不同,每個孩子也有差異,無法拿同一套標準來要求;更有愛心、同理心的教學,讓她與學生互動的身段更加柔軟、也更有溫度,「許多學生畢業後,都會特別回來和我們相聚話當年。」他笑著說。

李秋月十二年前自教職退休,仍回到原任職學校為學生做義務課輔。(攝影/王麗雲)

校園外,一個也不放棄

李秋月也將教學經驗運用在退休後的志工生涯,二○一○年創立高雄地區「看見希望」國高中課輔班,扶助弱勢學生學習,每週一到週四晚上,由老師免費輔導課業,地點就在高雄靜思堂;目前擴展到週六也有學生上課。

一對一的課輔班,師資從何來?她從親朋好友找起,包括自己的先生、同事、已任教職的學生都來相助;小小的課輔班,從草創時期沒有學生、沒有老師,在高雄慈濟教育團隊合力付出下,十二年來已有超過一百位義務老師、隨班志工來陪伴孩子。

有些孩子數學、英文考卷分數只拿個位數,即使國文成績也慘不忍睹,李秋月感嘆:「很多弱勢的孩子彷彿被放棄了,回家也無人陪伴;我寧願他們週一到週四來上課輔,也不要讓他們跑去其他遊樂場所流連!」

有位家境貧窮的高三女孩,資質不錯而且很願意學習,於是李秋月請先生教化學,兩位先前的學校同事分別教英文和數學,組成專屬的家教班,女孩今年考上心目中的第一志願高雄醫學大學藥學系,放榜時老師們跟她都好開心!

退休後的李秋月比在職時忙碌,應邀講課、分享親子溝通,帶動更多人關心教育,「為什麼至今還可以持續教育的熱情?就是因為我看到了希望。」弱勢家庭的希望在孩子,孩子的希望在教育,李秋月常以這句話與課輔班的志工老師們互勉。

與李秋月結識超過二十年的謝素燕,如今在課輔班設計人文課程,目前也是週一到週四課輔班的負責人。她形容自己和李秋月是「姊妹」,看著她從在意分數的「嚴師」,變成更重視「數字」之外的品格、生活、家庭教育的「良師」,每一屆學生畢業後,師生的感情依舊很好,也激勵自己付出的熱忱,「真的很感謝她一路上拉著我在慈濟路上學習。」謝素燕說。

從事教職期間,李秋月(左一)週末假日時常帶著導師班學生當小志工,讓孩子在同儕互動中落實生活教育,快樂付出。(相片提供/李秋月)

親師生,鐵三角不二法門

四年前,李秋月應邀在《慈濟》月刊開啟〈親師生‧坦白話〉專欄,解答親子之間、教學現場的各種問題。面對成長在網路世代的孩子,她以自己或周遭生活實例分享,網路世界中好的東西,不論爸媽或老師,應該都要跟著學生、跟著孩子一起瘋、一起用,以陪伴的方式走入孩子的世界。「至少我們在和孩子們聊天的時候,表達出『你在講什麼,我懂!』的感受。」

李秋月建議家長,聽孩子說心底話、回應孩子時,記得要站在中立的立場,陪伴孩子聚焦在正確的思考方向上;要求孩子的同時,自己也要做到。「許多觀念要從小時候奠定好基礎,這並不是傳統所謂『要贏在起跑點』,而是要養成生活的好習慣,這是身為父母在家庭教育上最大的責任。大人心裏的那一把尺,永遠都要拿好。」

回首數十年來的教育心路,親師生的鐵三角,不二法門只有「陪伴」二字而已。當一個快樂老師、快樂家長,也讓學生、讓孩子變得快樂。她時刻提醒自己,也祝福未來的老師、家長,「不要因為環境不好而洩氣,反而要更加爭氣,每個孩子一定都有方法教,祕訣無他,用心地陪伴和傾聽就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