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慈濟一定會來

「我相信慈濟一定會來,只是還沒到波蘭而已。」
波蘭媳婦張淑兒和臺灣女婿盧卡斯,一心想為烏克蘭家庭付出,
「與其等待慈濟來,不如主動聯繫看看好了!」
這通電話,從此為無數難民串起希望……

「我相信慈濟一定會來,只是還沒到波蘭而已。」波蘭媳婦張淑兒和臺灣女婿盧卡斯,一心想為烏克蘭家庭付出,「與其等待慈濟來,不如主動聯繫看看好了!」這通電話,從此為無數難民串起希望……

波蘭比德哥什市聖文森特德保羅教堂前,九點不到已有烏克蘭鄉親到來;有的面色惆悵,有的神情不安。一位憂心忡忡的老人家,向志工詢問自己是否在發放名單內,並且跟志工反應太早來排隊肚子餓。在現場各處照看的張淑兒,馬上端出麵包、水果讓老奶奶果腹。

六月上旬在此進行的四場發放,是慈濟與聖文森特德保羅教堂、市政府共同合作,受助名單來自於市政府社福單位;為了確保領取人身分及追蹤得到購物卡,志工預先造冊,被通知來領取的烏克蘭難民,也必須拿著合格證件,才能完成手續領取購物卡。

在核對資料的桌子前傳來騷動,張淑兒與烏克蘭志工歐拉趕忙上前關懷這對祖孫。

六十三歲的娜塔莉亞(Nataltia Shelukhina)帶著八歲孫兒維托里(Vitalii Chernykh),小男孩十分不安,「孫子的父母在戰事中已經身亡,他先天就患有隱性疾病,因躲避戰亂精神狀態更加不穩定!」娜塔莉亞奶奶無奈地告知志工他們的遭遇。

小男孩無法控制緊張的情緒,抓住志工的手扣得好緊好緊,一鬆開就不安地吼叫。張淑兒和烏克蘭志工拿著水果、麵包,一邊安撫著小男孩,一邊安慰著奶奶。

娜塔莉亞承受失去女兒、女婿的痛,還要帶著患病的孫子,面對著無止盡的醫藥費、生活費,往後能否在異國波蘭安身,前途茫茫。

看著祖孫離去的背影,張淑兒與同樣帶著孩子在發放現場忙碌的歐拉已經淚流滿面。張淑兒說起另一個心碎的故事,「戰爭開始那一個月,也是在戰事最嚴重的區域,有群人一起躲在地下室,有嬰兒一出生就在黑暗中,當離開地下室,眼睛產生了永久的傷害。有些稚小的孩子,因為轟炸、恐懼,出現情緒障礙,造成心理創傷,無法控制自己。」

張淑兒將祖孫提報到市政府並且記錄下來,列為中長期追蹤關懷的對象,期待慈濟人提供的幫助給予他們一些希望。

波茲南志工在羅基尼察區發放,有兩位受助者因病無法前來,張淑兒(後排左二)與盧卡斯(後排左三)帶著孩子與志工前往家訪親送物資。(相片提供/呂宗翰)

肩負起慈濟的信任與付託

三月投入烏克蘭難民援助至今,張淑兒說起初始的因緣。「一開始只是單純一個心念,除了送金錢與物資外,想著還能為難民做些什麼?相信慈濟一定會援助難民,只是還沒到波蘭而已。」

「與其等待慈濟來,不如主動聯繫看看好了!」隨著波蘭籍先生定居在波茲南的臺灣人張淑兒,聯繫之前在大愛電視臺工作時的同事,就此展開意想之外的賑災旅程。這通電話串起與德國志工陳樹微的因緣,並且開始一步步與慈濟基金會展開合作。

身為三個稚兒的父母,工作忙碌的張淑兒與先生盧卡斯(Lukasz Baranowski),從未接觸過難民援助,不知從何做起,邊做邊問邊學,最可怕的是一堆文件要送審;然而現在各種合約、關務、法務、政府協調、工廠寄送等等,已經難不倒他們了。

「我們與政府機關洽談,跟不同合作單位談合約、法務,然後與慈濟本會之間要協助翻譯,並且反覆溝通所有合約條款。」張淑兒笑著分享這段艱辛的過程,波蘭、臺灣二地有六小時時差,所以那段時間幾乎沒有睡飽過!這一段經歷超乎夫妻倆的預期,但因為助人的善念,他們堅持到現在。

三、四月,他們訪查波茲南各收容處所、就地採購物資捐贈;五月起,慈濟在波茲南市與紅十字會合作發放事宜,也前往鄰近城市發放。這段期間,慈濟物資與購物卡一批批運來,就存放在他們家。

身為科技公司主管的盧卡斯,難以置信慈濟基金會對他們的信任,同時感受到這分委託責任重大,也更加珍惜與守護大愛,將每一分善款正確直接地送到受助者手中。

他們對待以工代賑的烏克蘭志工,也是同樣的信任及尊重。張淑兒說:「每一次有不同意見,我們總是一起討論;我告訴烏克蘭志工,我跟盧卡斯也是志工,所以大家沒有身分的分別,真誠地為需要的人付出而已。」因為發放關懷行動,他們已成為好朋友,更是相互依靠的好夥伴,也讓烏克蘭志工們有更多情感上的連結,了解自己雖處異鄉並不孤單。

張淑兒說,發放期間不斷遇到善良的人主動幫助,提供發放場所、協助搬運物資、送來食物茶點、居中聯繫溝通、一起設法尋找資源等等。「在過程中,一直遇到很棒的人,所以我們愈做愈開心;正因為每個人都願意承擔一小部分,才讓整個事情可以圓滿!」

發放志工心得
  • 這次賑災我看到最多的淚水,雖然語言不通,但我深深體會他們的痛和苦。我是寮國華僑,當年家鄉淪陷後我回不去了,想辦法逃到法國,人在異鄉無依無靠,感恩有朋友幫忙才度過難關。也因為我曾經是難民,感同身受,能做的就是遞衛生紙給他們擦眼淚,多麼希望天下無災難! — 法國慈濟志工‧匡齡芳
  • 發放時我在臺上負責音控,當我看到臺下每張臉、每個表情,我很震撼,在場數百位以老弱婦孺居多,而且是年輕媽媽帶著孩子;我就想到我的女兒,如果今天是她要帶著寶寶逃難,是多麼辛苦、多麼令人不捨,很希望能以媽媽心陪伴她們度過難關。— 荷蘭慈濟志工‧鄭慈璐
  • 要說參加國際賑災,我其實是不適合的,我七十五歲了,而且語言方面我是缺少的;所以要用肢體語言,用擁抱或者微笑來表達對他們的膚慰。我很愛上人,想做上人想做的事,也想愛上人所愛的人,所以只要還可以做、可以動,我就一直做,做到有一天真的沒辦法才停止。— 奧地利慈濟志工‧游月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