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8~9《農八月‧十三至十四》
【靜思小語】聲色要柔和、行事要圓融,在日常生活中修德。
天下大事,莫輕己能
九月八日,全球合作事務發展室主管同仁,以及慈濟美國總會聯合國專案組報告,將在九月十九日至二十五日,於紐約曼哈頓的「大愛人文中心」舉行「全面應對氣候變遷峰會」,並邀請三十個非政府組織的合作夥伴,以二十二場座談深入研議緩解氣候問題的行動方案。
上人鼓勵大家莫輕己能,面對天下大事,要像小螞蟻立志攀越須彌山,感覺遙不可及,但仍一步一步往上攀爬,就能不斷地靠近目標。「自從創立慈濟以後,一群資深的菩薩跟著我,就如小螞蟻一步一步爬這座須彌山,雖然看來自不量力,但就是有這分精神,才能做出如今的慈濟志業。所以我們也為年輕人做出典範,對的事做就對了,小事立大志願,用心認真去做,也能成為天下的大好事。」
「就如環保,看來不起眼的垃圾分類、資源回收,我們已經做出廣受重視的成果。許多被丟棄的垃圾,含有可以回收再製的成分,懂得利用就是好資源,垃圾就能變黃金;而且分類做得愈精細,回收再製的品質就會提高,可以減少環境開發和破壞。所以說有心就有方法,方法經過實踐就成為真實法,期待經由聯合國等平臺的展示,可以讓全球看見這個方法,也能學習效法,節約惜福。」
上人說,環保教育不只是資源回收再利用而已,小小的物品可以談到人品道德,以及環境氣候變化的天下大事;大小事都有很充分的大道理,需要用心深思、分析體會,並且認真實踐。無形無相的道理,有人用心做出成果,就發揮了道理的效用。所以常常說「真空妙有」,只要聞法入心,並且身體力行,一切就能隨著時間從無到有。
「慈濟走過半世紀,現在已經看到年輕人能傳達慈濟法,更期待年輕人能做事、有承擔,有很多事都可以去發展,不過要做得圓滿、圓融,這也是現代人要學習的。」上人指出,「圓」就是天地之間的真諦,理相要圓融,不能有尖角刺人,而且形狀不規則就無法含融一切,總會產生空隙;圓可以無限擴大、包容一切,方與圓可以合在一起,不過在複雜的人間,要下功夫去修,修得該方的時候方,該圓的時候能圓。
「真理很單純、很簡單,沒有方圓之分,就是一片真空。假如要爭個『有』,爭論是方或是圓,只要有尖角都不能圓滿。所以請大家用心想一想,如何『妙善方圓』,讓方與圓彼此包容,究竟都能美滿。」上人說,在紐約的慈濟道場,小小空間可以做大事,小小的場地從外而內都要乾淨美化,讓不同宗教人士一踏入這個空間就感受莊嚴,提起虔誠的心,能夠合和互協,用美善的思想,共同為天下做好大事,由內而外表達出真善美,這才是真正圓滿的大會。
僧眾和合,傳承佛法
九月九日慈濟功德會董事會,上人說,為佛教、為眾生,志業是永恆的,法脈要代代相傳;靜思的法脈系統、慈濟的志業發展,要很用心傳承,而且法脈要與宗門貫通。靜思法脈有清修士的制度,便於融入人群做事、與人溝通;現出家相的常住眾也要持續培養,使法脈鞏固、宗門永續。「投入靜思道場修行,心要很定,修為也要很穩定,聲色要照顧好。中生代向上要和合,向下要協力,一定要心寬念純,彼此包容,共同傳承佛法在人間,力行在社會。」
「佛教要在人間傳承,就要有僧眾,而且是和合僧。為佛教,我們修行不是要獨善其身,而是要為佛教而現出家相,就是要弘揚佛法;為眾生,救度眾生不分宗教、種族與國籍,我們都已經做到了。」上人說,慈濟人不一定是佛教徒,但是都以「佛教慈濟」為名,在國際間做慈濟事,獲得國際人士的肯定與讚歎。「我們要做到讓人覺得佛教徒有很寬闊的心胸,沒有宗教的分別,包容天下,就要從僧眾和合的形象展現出這樣的精神。」
「要怎麼樣才是和合呢?最能讓人直接感受到的就是說話,弘法利生也是從口說。這個時代科技發達,網路視訊可以即時傳訊,讓世界各地的人共同聽到我們說話,還可以即時翻譯成許多語言。慈濟現在能夠走上國際平臺,到一百多個國家地區做人道關懷或援助,都是要靠寬廣的心胸、會合諸多因緣,才能順利推展志業,而且不分宗教共同會合於慈濟,合和互協做慈濟。」
「所以我們要懷抱感恩心,尊重每一位協助慈濟的人;即使對方並非佛教徒,我們要很尊重對方的宗教,感恩他們願意和我們合心,也很包容我們,共同付出大愛。感恩、尊重、愛,是一定要學習的。要向人感恩,當然要很謙卑,聲色要調好,這也是修行的相。」上人說,無論過去有何習氣,都要把聲色修整好,尤其出家人一定要守戒規,要做到任何一個宗教信仰者看到佛教出家人,都覺得很有親和力,這也是身教,引導不同宗教信仰者相互包容、彼此尊重,會合力量救助人間苦難,為人間的需要而付出。
「『德者,得也』,要得人心,就要修德;要有所得,就要有德。日常生活中待人接物,與人共事,形象、聲色很重要,聲色要柔和、行事要圓融,都要下功夫淨化己心、培養好習慣。我們既然發心修行,要為人群做事,自性要保持很清淨、不污染,待人處事能圓融,才能夠度化眾生,讓人人發大心,願意為人間而無私付出。」上人說,靜思道場的出家修行者要發揮智慧,清修士要走入社區造福人群,福與慧平行並進。
上人勉眾要覺悟、要負責、要承擔,靜思道場的修行要兼利人群,生命的價值要發揮出來,用於人間,成就人間的志業;修行同時要修德,培養自我的德行。「不經一事,不長一智」,要投入人群,與不同的人接觸,才能知道自己的心量有多大;生命的價值不是只靠自己評估,也要有其他人作見證。慧命要靠自己照顧,生命健康同樣需要自己照顧;生活中與人互動要合和互協,彼此關懷、問候,「感恩、尊重、愛」,這五個字若做得到,就是真修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