歲月淨好 慈濟減碳 lifestyle

森林綠樹是自然界中碳循環的重要環節,當二氧化碳排放量超出環境負荷,未能被森林、海洋等吸收,而存在大氣中,將會持續影響千年以上。

全球正歷經有紀錄以來最熱的一段時期,
「淨零排放」也不再是局限在某個領域的專有名詞,
各國相約在二○五○年前,達成溫室氣體淨零排放,
力求全球升溫不超過攝氏一點五度,
你我接下來的每一步,將決定明天的歲月能否安然。

全球正歷經有紀錄以來最熱的一段時期,「淨零排放」也不再是局限在某個領域的專有名詞,各國相約在二○五○年前,達成溫室氣體淨零排放,力求全球升溫不超過攝氏一點五度,你我接下來的每一步,將決定明天的歲月能否安然。

森林遊樂區林蔭道上,一對年輕夫妻帶著剛會走路的孩子親近大自然。看見路兩旁的參天巨木,小女娃既好奇又有些膽怯,小手緊抓著爸爸的食指,圓亮雙眼四處張望。蹣跚習步的拙趣引人莞爾,親子同行的背影流露滿滿幸福感,令人不禁讚歎:「歲月靜好!」

然而歲月真的靜好嗎?從公元二○○○年算起,臺灣平均每三年,就會遭逢一次強颱豪雨造成的重災,且旱澇不均,夏酷熱冬嚴寒的情形也愈發顯著。

全球年均氣溫屢創新高,根據聯合國世界氣象組織在二○二二年五月發表報告指出,過去七年是有紀錄以來最熱的一段時期,關鍵的氣候變化指標—溫室氣體濃度、海平面上升、海洋熱量和海洋酸化,也在二○二一年創下新紀錄。

極地融冰造成海平面上升,高溫乾旱導致野火燎原。當二、三十年後,今日一、兩歲的孩童長大成人,帶著父母重遊舊地,看到的又會是哪一番景象?

圖1:近年短延時強降雨頻繁在臺灣各地發生,二○一八年八月,熱低壓帶來的強降雨淹沒嘉義沿海低窪地區,慈濟志工涉水勘災。

圖2:臺灣電力來源及工業生產高度仰賴化石燃料,加上商業、住家及生活耗能,導致人均碳排放量為全球平均值兩倍以上(攝影/蕭耀華)。

現在不行動,永遠來不及

天災頻繁發生,源於人為的溫室氣體已超出地球負荷。面對氣候危機,聯合國在二○二一年十一月,於英國舉行的第二十六屆氣候變遷大會(COP26)中,通過了格拉斯哥氣候協議(Glasgow Climate Pact)。

與會各國承諾落實二○一五年巴黎氣候協定,力守全球升溫不超過攝氏一點五度,以確保氣候變遷的衝擊,能控制在可承受範圍內。而在與會國簽署的多項重要承諾中,最廣為人知且影響面最廣的,莫過於「二○五○淨零排放」。

如果把地球比喻成一艘受創需要大修的舟船,那麼這件事可說是最緊急的救火、堵漏措施,唯有確保承載萬物的唯一星球不再下沉,人類才有未來可言。

人類活動會產生二氧化碳、甲烷等溫室氣體,所謂「淨零」(Net Zero),即是溫室氣體排放量和人為移除、自然吸收的量達到平衡,換言之,溫室氣體淨排放為零。但目前全球每年僅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就在三百億噸以上,要實踐淨零排放是非常艱鉅的挑戰。但若不改變現狀,升溫幅度恐於本世紀末達到約三點二度,「現在不行動就永遠來不及了。」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共同主席斯基(Jim Skea)懇切呼籲。

首要之務就是減少對煤、石油、天然氣等化石燃料的依賴,經濟模式也要轉為「循環經濟」:從政府、產業到個人,降低廢棄物產量及溫室氣體排放量,方能兼顧經濟發展與環境永續。

儘管目前全球仍難以擺脫對化石能源的依賴,但許多國家政府以及國際組織、NGO團體,已展開具有影響力的行動,有超過一百三十個國家宣示在二○五○年,甚至更早實現淨零目標。

如歐盟各國在今年三月,就碳邊境調整機制(Carbon Border Adjustment Mechanism,簡稱CBAM)達成共識,預計從二○二六年開始推動「碳關稅」。簡單地說,如果某項輸往歐盟的產品,其產銷過程排放大量二氧化碳,生產者就必須耗費鉅資購買CBAM的排碳憑證,方能把產品賣進歐盟國家。這個機制如同提高了關稅,讓溫室氣體排放量高的產品在歐盟失去競爭力。 

除了進口方的要求,世界幾大知名金融機構、基金,也開始對高污染破壞的企業「抽銀根」。在臺灣,財政部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在今年三月公布「上市櫃公司永續發展路徑圖」,要求全體上市櫃公司,於二○二七年前完成溫室氣體盤查,二○二九年更進一步達成溫室氣體盤查的查證。

慈濟環保志工黃菊子在臺南海邊淨灘,攜帶的飼料袋很快被海漂廢棄物填滿。面對大環境的破壞,志工以身帶動,從源頭減量廢棄物才是根本之道。

環保減排,從選修變必修

國際間對淨零排放的要求,讓以往被視為「選修課」的環保議題,成了無法迴避而且考核嚴格的「必修學分」。特別是臺灣經濟高度依賴對外出口,廠商如果不把環保減排做到合乎國際標準,未來在融資、營運、銷售方面,恐將寸步難行,進而對民生就業產生衝擊。

「減碳的政策,其實就是經濟活動行為的改變,這個改變你可以稱它是一個創新,也可以稱之為風險,或是低碳轉型、綠色商機,就看你怎樣定義。」提供溫室氣體盤查服務的曾于哲會計師直言:「它的影響是巨大的,是所有環節的變革,連生活型態都會改變!所以壓力會特別大。」

不僅是製造業,就連提供國際海空運服務的運輸業,也面對淨零排放考驗。

「我們要想辦法把飛機的重量減輕,讓引擎及飛機的運載效率更高。」負責航空公司機隊管理的慈濟志工葉燈憲,翻開公司的永續報告書,裏頭羅列節能減排的措施:大到更新機隊、汰換耗油老飛機、改用省油新飛機,小到以輕便的「電子飛行資料包」,取代厚重的紙本手冊及文件,每一項改進都要詳細記錄表列,五年來的節油績效,更是得禁得起嚴格檢視。

「未來要飛歐洲的航班,都要符合歐盟的環保要求。」葉燈憲說。

從實務面來看,國際社會對淨零排放的要求,與企業、國家、社會的生存發展已密不可分。然而臺灣的電力來源,仍有八成以上來自燃燒化石燃料的火力發電,每年排放的溫室氣體總量超過一億七千萬噸,太陽能、風力發電,加上抽蓄水力發電等再生能源,占比不到百分之七。

懸殊的比例,使得大多數廠商仍須使用傳統的高碳排能源,想要轉型使用「綠電」,以符合國際間的淨零要求相當困難,也使得各產業在面對國際競爭時,處於極度不利的態勢。

🔎點圖放大)

為了跟上國際潮流,推動必要的轉型,行政院國家發展委員會在今年三月正式發布「二○五○淨零排放路徑及策略總說明」,預計以「科技研發」、「氣候法制」為基礎,藉由推動風電光電、節能、資源循環零廢棄、淨零綠生活等十二項作為,達成能源、產業、生活及社會四大轉型,讓臺灣在二○五○年前成為「淨零排放」的綠色經濟體。

善用建築設計降低空調需求,臺南慈濟中學教室開窗通風,學生在自然涼爽的環境下午休。

低碳日常,無人置身事外

出於實現企業社會責任的理想,或為救亡圖存考量,許多企業主和經理人紛紛進修環保相關知識,並請顧問公司盤點組織的溫室氣體排放、規畫因應之道,也要求零件供應商、代工廠商一起達成。

相較於對製造業、運輸業的嚴格要求,國際間目前對非營利的慈善基金會、醫院、學校,還未有強制性的淨零排放要求。然而出於對地球環境的關懷,以及對社會責任的承擔,身為指標性NGO的慈濟,也宣示了淨零排放的願景。這是自一九九○年代,證嚴上人呼籲「用鼓掌的雙手做環保」後,就落實逾三十年的常態,但現在要做得更仔細、更確實。

慈濟各醫院、學校的硬體建築,都有減少日曬、加強通風以及雨水回收的綠建築設計;慈濟人經過環保教育的洗禮,不只自我要求做到節能減碳,也「做我所說,說我所做」,對社會大眾進行環境教育。可以說在政府宣示「二○五○淨零排放」以前,慈濟已為臺灣做了許多奠基工作。

三十多年來落實環保,推動環境教育的努力,獲得國家乃至國際社會的肯定,例如大林慈濟醫院及慈濟科技大學,就雙雙在二○一三年,獲得首屆「國家環境教育獎」優等的肯定;而慈濟基金會、慈大附中,以及慈濟環境教育講師陳哲霖,也於今年獲得環教獎優等獎。

二○二一年,慈濟提出社會影響力評估報告(Social Return on Investment, SROI)後,宣布將在二○五○年達成淨零排放目標。推動步驟是從盤查、分析到減量,最後靠負碳機制抵銷,慈濟慈善事業基金會顏博文執行長承諾:「盤查數據出來之後,我們會訂定目標來努力,從二○三○、二○四○、二○五○,有循序漸進的里程碑。」

「不管政府還是企業,它的組成分子還是個人。」榮獲今年度國家環教獎的慈濟志工陳哲霖,建議大家,莫把公司為淨零排放交辦的任務當作苦差事,把眼光放遠,就能了解為何而做?「淨零,說實在到底是救地球還是救人類?真正要永續的是人類,為我們的兒子和孫子著想,做起來就會比較心甘情願。」

環保署長張子敬也肯定從個人做起的重要性:「怎樣達到二○五○淨零排放?其中重要的一項是行為改變。我們不經意的行為,可能製造了很多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或浪費資源;所以在國家淨零排放的路徑裏,有一項淨零綠生活,希望大家一起努力,一定可以得到好的成果。」

讓排碳降低歸零,已不只是國家和企業的必修學分;今年四月,聯合國最新減碳路徑報告明確提及,「行為和生活方式的改變,可以迅速將終端使用者的全球年排放量降低至少百分之五」,亦即人人都可藉由「調整生活方式」促進淨零。包含素食、不浪費食物、不過度消費、少開冷暖氣、使用耐用可維修的產品、租用共享汽車等。

在氣候變遷、全球升溫的大趨勢下,很多事物似乎已越過「不可逆」的臨界點,但若全世界的國家、政府、企業、個人,都願意做出能力所及的改變,則一、二十年後的世界,可能未必如氣候專家所預測的悲觀。

淨零排放的行動,可以大到整個企業、國家的系統性轉型,也可以是生活中的節制,當下為大地、為環境所付出的一切,都將是未來的自己,以及子孫後代的希望契機。

疫情前,臺北捷運列車上,孩子遠眺觀音山。進步的交通、安適的生活,有賴人能否與大地取得平衡。淨零排放行動需要所有人參與,一起將眼前美景完好地交給子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