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1~23《農五月‧二十三至二十五》
【靜思小語】追求不盡、永不滿足,即使身處天堂還是覺得匱乏;懂得知足與付出的人生最有福。
回饋佛陀故鄉
日前從「佛陀的足跡」影片中,看到印度王舍城小男孩腹部鼓脹的病態,上人很希望幫助他就醫;於是本會同仁多方尋覓因緣,聯絡菩提迦耶士楊師兄及王舍城世國師兄協尋,終於找到小男孩山迪普,將安排他就醫檢查與治療。六月二十一日志工早會,上人開示,期待孩子經過治療恢復健康,能夠安然成長;且因為與慈濟有這一分緣,得以改善他的家庭生活,還能幫助他接受完整的教育。
「我想做的不只救助這個孩子,而是希望可以在他所生活的範圍設法蓋學校。可能先建設簡易的校舍,至少不要讓孩子坐在大太陽下、黃土地上聽老師講課。另外也希望幫助他們鑿井,讓他們有乾淨的水可以使用。這都需要與當地政府溝通,要有完整的設計,也需要眾緣會合,才能改善他們的整體生活環境。」
上人說,身為佛弟子,感恩佛陀給予佛法而啟發智慧、增長慧命,故很希望把握機會回饋佛陀的故鄉。以救助山迪普為起因,當地有人發心承擔,就可以集合人力、物力,培養當地的孩子,改善當地居民的生活,以此回報佛恩。
上人遂言,凡事都有起因,只要掌握好方向,從這個起因開始用心去做,就可以從「一」生無量,一念心可以成就利益眾生的好事;只要啟發這一念心,人人都可成菩薩。「要成菩薩,一定要走入苦難人群中,在人間開闢、鋪展菩薩道。我們找到了方向,就要除雜草、整地,把崎嶇的土地鋪平,鋪出一條平坦道路。」
凡事起頭難,上人說,開拓道路的人一定是很辛苦的,所以需要發心承擔,甘願付出力量來造福人間,這就是菩薩精神。與其向佛龕裏的菩薩像拜求福報,不如向自己內心的菩薩祈求,只要把這分菩薩精神啟發出來,就會有一股向前開道鋪路的力量,還能再啟發別人,邀集愈來愈多人同行菩薩道,凝聚大眾的力量,把道路開拓得更寬廣、鋪得更平坦。
教出人生價值
六月二十二日,教育志業主管同仁報告,其中慈濟大學簡玟玲老師以「從幸福人生到人間淨土─證嚴上人的幸福觀與環保志工的幸福感」為題分享研究成果。
上人開示:「人生的重點、生命的價值在哪裏?我覺得能滿足的人生最有價值,不滿足的人生,即使身處天堂還是覺得有所缺乏,其實滿足與缺乏只是一種心理狀態。我這一生中總是很滿足,也覺得自己很幸福,因為我一向與人無爭、與事無爭、與世無爭,雖然無爭,但是要盡自己的本分,這樣的人生最有福。」
「如果心生貪念,擁有再多都永遠不滿足,總是不斷爭取。人與人爭、國與國爭,看看現在俄烏戰爭之下,民眾很無辜,幾百萬人為了要活下去而成為難民,他們為了保住生命已經很辛苦,焉能談及生命價值?」
多國慈濟人不遠千里,來到波蘭救助烏克蘭難民。上人說,這分無私的愛沒有界限也無法論價,是很寶貴的人性之愛;教育是人間的希望,也要教導學生體認生命的價值,掌握正確的人生方向,懂得知足與付出,就不會讓人間爭端頻起、天下災難頻傳。
上人期勉主管同仁們,看到人間苦難這麼多,要更加重自己的使命感。人生無常,每一個人都無法預知自己的壽命長短,只有把握還能運用的每一刻,發揮生命的價值;天天自我盤點,過去這一天沒有空過,做到該做的事,就能夠心安理得、理得心安。大家都有高學歷,在校受教育時吸收了很多知識,人人也很有福,對道理的了解很深入,要善用所學利益人間,將自己的生命多一秒鐘用於利益人群,這一秒鐘的生命就有價值。
「人人本具清淨的智慧,智慧是清淨無染;用於爭奪自身利益的常識、知識都是有所染著,在無明中永遠追求不盡、對於物欲永不滿足。如果能夠提起智慧看待人間事相,就能透徹世間道理,凡事無所求,能夠順於自然、認清自然、尊重自然,人與人之間也能相互尊重。」
上人說,探究世間的道理,學無止境;其實道理不離「三理四相」,三理是物理、生理、心理,所說的物理並非學界認知的物理學,而是世間萬物之理,世間萬物都有成住壞空的自然過程;生理學則是生命的道理,有生老病死的自然法則;心理則是心念的生住異滅。
如果能夠仔細觀察與分析,就會知道即使是不起眼的小草,也蘊藏大道理。上人談到自己平時走出書房來到中庭,看到庭園裏的花草,就會專心注視著它們,很認真地觀察,要「用眼睛聽」出生命的生滅─花草是怎麼長出來的?如何開花?當它們在成長的過程,會有極微音。就如醫師為病患看診,會拿聽筒聽肺部呼吸有沒有雜音、聽心臟的跳動有沒有異常,人體的呼吸與血液循環都有聲音,植物的生理運作也會有聲音,更廣泛地來說,大地也會有呼吸聲。期待教授、老師們也能用開闊的智慧看天下萬事萬象,體會天地人間的道理。
「天下萬物都有它的生機道理存在,不論是人的生老病死,或是心靈的生住異滅,或者是我們所看到的一切物質,都有成住壞空,三理四相都讓我們研究不盡。我們要抱著這一分心,面對著幻化無常的宇宙萬物,把握時間提升生命的價值。」
上人說,人間苦難多,所以菩薩在人間,總是要把握因緣度化眾生;「度就是教,教導眾生轉無明為清淨。我們都是凡夫,人人都有未淨化的無明存在,面對了苦難人,見苦知福;面對了無常,了解慧命的永恆,所以我們從事教育工作,要讓人人提出永恆的慧命,要教出人生的價值。」
菩薩緣苦眾生
六月二十三日慈善志策會,主管同仁們報告臺灣慈善志業近期慈善工作,海外部分有南非靜思堂啟用,以及馬來西亞團隊到尼泊爾進行慈善醫療援助,還有多國慈濟人在波蘭援助烏克蘭難民。上人表示「菩薩所緣,緣苦眾生」,有苦難眾生之處,才是菩薩所行處。
上人感恩馬來西亞慈濟人勇於承擔,到尼泊爾為貧病居民付出,看到拍攝回傳的影像,佛陀故鄉底層居民的貧窮苦況,實在不捨,很希望幫助他們翻轉世代貧苦的困境,就要從教育著手。期盼聚合海內外能夠積極投入的慈濟人前去付出,可以將人力、物力與精神能量凝聚起來,照顧藍毗尼的援建工程,也讓利己利人、積極向善的大乘佛法精神回歸尼泊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