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師的天職

二○○九年與中區慈濟人醫會進入新社義診,林清棠親切問診。(攝影/黃雲輝)

如果病人需要我,以我的能力又做得到,當然要盡力去為他們服務;即使只是握握手、抱一抱或對他笑一笑,都能減緩他們的焦慮,也是傳達對他們的祝福。

「我好高興!從一大早知道你們要來就好歡喜!」梅阿嬤看到慈濟訪視志工和林清棠醫師進門,笑得淚水在眼眶裏打轉。志工打趣說:「阿嬤!您這是感動的淚珠啦!」林清棠快步到她的床沿彎下腰:「阿嬤!我幫您看看,哪裏不舒服?」

梅阿嬤捲起褲管,「兩隻腳無力,十幾年了,常痠到不行,有醫師跟我說要開刀,我不敢開。」林清棠輕撫阿嬤的膝蓋,「關節變形了,退化比較厲害,走路一定會不舒服。」阿嬤眼神憂鬱:「只要想到看病,我就很煩惱,來回計程車加上掛號費,就快一千元了!」

林清棠事前聽志工提起,梅阿嬤育有一子一女,兒子生意失敗後就音訊全無,女兒又遠嫁馬來西亞,還好有慈濟志工定時來探訪,可是醫療的需求唯有他幫得上忙。

林清棠對志工說:「以後藥品由我處理就好!」志工湯鈺環為阿嬤感到高興,安慰她:「阿嬤以後可以放心了,我會來載您去林醫師的診所看病,不到八分鐘就可以到了。」阿嬤流下淚水,綻開笑容,「我真的很有福氣,能遇到慈濟人,還好有你們陪伴與好鄰居的照顧。」

與人群互動,無比快樂

林清棠大學讀化學系,大四完成論文、走出實驗室時突然感到一片茫然,自問:「我將來要做什麼?」懵懵懂懂,直到退伍的前一年決定重考醫科,隔年考取公費的學士後醫學系。

他選擇家庭醫學科,將重點放在內、兒科;被派往南投中寮衛生所時,跟著護理長四處往診,也到學校、廟前為鄉親衛教。與人群互動,讓他感到無比快樂,對身為醫師的價值有更深的體會。

他想到幼時逢年過節,阿嬤會多做一些粿、年糕,分給左鄰右舍的清寒家庭;這時他最喜歡跑腿,鄰居們拿到贈禮歡喜的表情,一直深藏在他心裏。

他國小六年都擔任班長,每天一早去學校開教室的門,維持班上秩序、排解同學間爭吵、做好老師交代的事情,他始終認為服務他人是很自然的事,讓別人快樂、自己也快樂的感覺很好。

這些經驗和感受,促使他選擇從醫。歷任彰化花壇、臺中大雅衛生所後,他自我期許:「不能整天坐在診間等病人,我應該有很多功能可以發揮!」於是他開辦門診,為小孩打預防針時,依個別健康狀況給予家長育兒衛教;他到肺結核病人家拜訪、規勸服藥,或到行動不便的患者家中,協助打點滴補充營養,建議後續的醫療照顧方法。午休、下班後或假日,也願意到往生者家中做行政相驗,開立死亡診斷書,讓家屬遇到無常時,能透過他的幫忙安心處理後事。

一九九八年開業翌年,九二一大地震重創中部,他毅然休診,帶上藥品與器材,偕同藥師和護理師,途經高低隆起的豐勢路,抵達災情慘重的東勢;他借了兩張桌子,在河堤邊的馬路旁開始看診,直至入夜。兩日後,他將藥品及點滴留給進入東勢救災的醫療團隊,方才離去。

林清棠(右)與來到診間學習的年輕醫師無私分享經驗,只盼他們成為體貼病人的好醫師。(相片提供/林清棠)

每一次相遇,生命教育

也因為林清棠服務病患廣受好評,慈濟志工邀約他一起照顧大雅地區孤老貧病的個案。

一次中午門診結束,他還未及用餐,就帶著點滴跟著志工往診,探視一位虛弱無法進食的癌症末期患者;一進門,看到病患躺在房間地板上,眼睛緊閉,家屬說,不忍心讓他活活餓死……林清棠為他打上點滴補充營養,也對家屬說,病患隨時會走;家屬感謝林清棠疼惜患者,也替他們圓滿心願。病患往生後,林清棠又前去協助開立死亡診斷書。

志工湯鈺環感念林清棠的視病如親,有時候面對個案褥瘡傷口,氣味令人難以忍受,他仍然面不改色地清洗傷口;對全身長著皮膚癬的照顧戶,他也毫不猶豫地握住對方的雙手,給予鼓勵。「有林醫師一起來關懷,真的是大雅地區個案的福報!」

除了看病、處理傷口外,林清棠也常停留片刻與個案話家常,同時提供他們自我照顧的常識。他自謙地說:「如果我有一點能力,個案又需要我,當然要盡力為他們服務;即使只是握握手、抱一抱或對他笑一笑,都能減緩患者的不舒服或焦慮,也是對他的祝福,這是我作為醫師做得到的事。」

有一回,林清棠與中區慈濟人醫會到新社義診,一位八十六歲的阿嬤上山工作,忽然忘了回家的路,不小心摔入山谷,直到隔天才被人發現送醫。因為傷勢嚴重,左腿必須截肢以保住性命。

林清棠問主要照顧阿嬤的女兒累不累?阿嬤的女兒樂觀回答:「怎麼會!我把她當成自己的孩子來照顧,她上大號就幫她換尿布,發脾氣時就哄哄她。這些都是媽媽在我小時候為我們做的啊!」這番話不只感動了林清棠,也撼動在場的每個人;每位個案的故事,就像是一場生命教育的啟發。

愈是危急,愈需要醫師

二○二二年六月初開始,新冠肺炎疫情在臺中一天比一天緊張,六月十五日傍晚,大雅衛生所護理長致電給林清棠,一位確診的六十五歲女士,獨自照顧高齡一百零二歲的母親,也不願意公衛人員介入,她很擔心老人家的狀況。

當晚,林清棠即與這位女士視訊看診,開立抗病毒藥品讓家屬帶回;但沒跟患有糖尿病、臥病的老人家講到話,還是有點擔心。隔天早上,他主動聯繫家屬,希望能到家裏看診。

他的診所自早上八點半開診,門診和視訊看診人潮始終不斷;十點左右,他請病患稍候,按址驅車趕往,老人家正躺在床上閉目養神,了解母女服藥情形,評估狀況穩定,才安心回到診所繼續門診。

持續兩年多的疫情,醫護人員處於高風險之中,林清棠認為,身為社區的家醫科醫師,假若心慌擔憂,病患的心會更不安;情況愈是緊急,愈是醫護發揮良能幫助患者的時候,唯有將心安定下來,才能安住社區民眾。「疫情變化多端,醫師更要做好本分事。我有責任教病人如何防疫,還有提高免疫力。」

林清棠行醫三十年,他十分感恩任職衛生所時,有機緣學習衛生教育和訪視病家;每當有年輕醫師到他的診間觀摩基層醫療,他所傳承的不只是技術層面,還包括如何與人互動和溝通等等,希望他們能成為更體貼患者的醫師,「這些事情是書上學不到的,如果能夠把這些要領好好掌握,你就是一位好醫師。」也因為他的善舉與無私傳承,於二○二一年榮獲家庭醫學會「基層醫師參與教育奉獻獎」。

每一天,他詳細向病患說明病況,必要時協助轉診到適合的醫院,讓他們安心,他認為這是社區家庭醫師該盡的責任與義務;同樣地,他認為往診也是家醫科醫師基本的工作,做多做少或不做,結果都會不同,但只要付諸行動,至少今天或近期內,疾病所造成的不適就會減緩。

林清棠表示,醫師的天職是治療病痛,並為病人舒緩心苦;病苦及病況就是一堂堂累積經驗的功課,任何診療都是自己學習感恩和疼惜病苦者的機會。回首當年選擇從醫,林清棠感謝師長們的教導,對他而言,醫師不只是職業,更是不斷傳承的志業。

附錄

守護社區的土地公

口述‧張貴珠(臺中慈濟志工)
整理‧張麗雲(臺中慈濟志工)

慈濟志工張貴珠(右一)來到林清棠(左一)的診所送上捐款收據,感恩他護持慈濟購捐新冠疫苗。(攝影/陳麗雪)

林醫師的慈悲,就像社區裏的土地公,讓身為志工的我們為病苦人家感到幸福,更感恩有這位仁醫!

臺中市大雅地區的孤老病苦者,許多都接受過林清棠醫師的照顧。有一位老婆婆,身體僵直呈現九十度,無法躺平,只能坐著,長期下來雙腳腫脹,導致下肢皮膚裂開,流出的血水將腳趾頭黏在一塊兒。我去拜託林醫師,他二話不說,「您六點半來載我!」下午診結束後,他顧不得休息,立即跟我去往診。

林醫師請家屬拿出枕頭、棉被,讓老婆婆半躺;看到老人家舒適躺下接受診療,臉上露出舒服的表情,我真的很感動!爾後,林醫師持續為這位老婆婆服務,一直到腳傷痊癒。

還有一位新住民車禍,申請讓母親來臺照顧,但這位媽媽一時無法拿到慢性病藥物;負責關懷這個家庭的訪視志工和我討論該怎麼辦,我們也是想到林醫師,感恩他為媽媽看診給藥,讓她安心繼續照顧女兒。

林醫師就是這麼慈悲,就像我們的「土地公」,也是社區的守護神,有任何貧病需求,他從不說「NO!」有時上午看完門診,來不及午餐就先跟我們去訪視,回到診所甚至都下午三點了。新冠肺炎疫情期間,要請醫師往診更加不方便,但林醫師依然配合訪視志工關懷個案。

尤其是忠義社區的老眷村,有很多榮民老伯伯,要出門去大醫院看診或急診都很不容易,大雅有這位「土地公」醫師守護著,讓老人家安心,我們這些慈濟志工也為他們感到很安慰。

每年冬令發放圍爐,林醫師總是捐款給慈濟,希望為照顧戶加菜,或讓我們買棉被給需要的家庭禦寒。我覺得這輩子能認識林醫師是我們的榮幸,也為我們大雅人感到驕傲、為這些孤苦的老人和案家感到幸福,感恩有這位仁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