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至五日 不辛苦,是幸福

6.3~5《農五月‧初五至初七》

【靜思小語】不辭辛勞為眾生付出,做得心安理得、歡喜自在,不必求未來福報,當下就感覺有福。

菩薩會合,尋找苦難人

志工持續在波蘭多個城市援助烏克蘭民眾,六月三日連線報告發放情況,上人再次叮嚀要注意氣候變化,做好衛生防護,口罩要戴好,身體照顧好;大家不捨難民的苦,這分悲憫心是菩薩心,而大家來自不同國家,隨著菩薩法會合在一起,也要相互勉勵,拉長「覺有情」,同時擴大愛,為世間苦難人付出。

六月四日,聆聽中國大陸福建廈門、漳州、連城慈濟人連線分享,前往龍巖市武平縣土石流災區勘災情形,上人開示:「慈是無緣大慈,悲是同體大悲,你們不辭辛勞,開車經過好幾個小時,走的是崎嶇不平的道路,不是要去觀光,只有一個共同的目標,就是要去尋找受災人,了解他們的困難,著手幫助他們,這就是慈悲,因為不忍眾生受苦難,所以不畏懼辛苦,只願眾生平安。」

上人說,雖然遠途行車,經過崎嶇山路,許久之後才能到達災區,精神、體力上負擔沉重,但是慈濟人不說辛苦,皆言「幸福」,這是真實的心情轉變。因為有福、平安的人,才能去救助受災受苦的人,解苦造福─解開他們的苦難,為他們造福;看見苦難人因為自己的付出而紓解了困苦,也會由衷為他們感到歡喜,這分歡喜就是實踐了佛法之後的法喜。

「所以我們不說苦而說福,我們的付出是造福人間,福報分分己獲。苦難人得到我們給予的物資,得到安身之處,而我們所得到的是福緣,福的種子、善的種子、慈悲的種子,都收在我們的意識。我們付出無所求,這分愛清淨無染,也就是回歸到清淨的本性。」

上人指出,心靈的法喜來自於做了應該做的事,所以心安理得、歡喜自在,這也是福。不談未來會得什麼福報,把握當下做好事,做得法喜充滿,就覺得很有價值。感恩大家把握因緣造福人間、廣結善緣,也要保護好自身安全與健康,才能持續不斷地為人間付出,這分法喜才能長久維持。

發弘誓願,有願就有德

與宗教處主管同仁及海外慈濟人談話,上人希望慈濟人發揮菩薩良能的範圍可以更開闊,利益更多人;在廣大的人群中,要有因緣才能接觸得到慈濟菩薩,而慈濟不能被動地等待因緣,要在人間積極設法,把緣拉得更廣,才能庇護更多人。

若只是起了一念心覺得做好事很好,可以隨喜響應,這念心就像浮萍,漂浮在水面上而無法扎根,只要水乾了,浮萍就無法生存。上人所希望的是在各地播下種子,將來長成大樹,讓菩提種子可以從「一」生無量,一代接著一代,不斷在人間發揮菩薩良能。所以要讓年輕人看見慈濟所做,也願意投入;資深者要不斷接引、陪伴年輕一輩,才能讓法脈宗門世代傳續。

「哪一個地點有大因緣,種子就會在那裏落地生根,覺悟的大樹就在那裏開枝展葉、開花結籽。所以必須要有根,要有很鞏固的緣,才不會如同浮萍,只出現在一時;要從發心的那一刻就落實,世世代代不斷加強在地的力量。」

上人表示若只是「做歡喜的」,很容易在面對境界時就放棄;即使有好因緣可以建設靜思堂,但是沒有慈濟人可以承擔、長期進駐照顧,也就無法提出規畫。有人力才能規畫,有規畫才能實行,讓志業世代相傳。

即使現在有很多會員,接受慈濟幫助的居民也很有熱忱,願意投入,他們就像細細的繩子一樣,需要有委員組、慈誠隊接引他們,讓大家按部就班,不斷深入法脈宗門精神,把一條條細繩搓合成為粗的粽繩,可以把粽子綁牢固,另一端緊密連接在繩頭。花蓮本會的總繩頭要守護、鞏固永久的方向,才能讓海內外各地慈濟人在發展志業時有所依循,無論時間過了多久,都不偏離「為佛教,為眾生」的精神理念。

「要有志業的精神,發弘誓願,就等於立誓;盡此生的生命來實踐所發的大志願,這就是人生的價值。要發弘誓願,就要開闊心量、肚量,否則無法發大願;要達到『心包太虛,量周沙界』,才能夠廣度眾生。發了大願就會時常提醒自己要修行,所以有願就有德,有德才有辦法得人心。」

上人勉勵大家要立願做人間的菩薩,不要輕視自己,人人本具佛性,發弘誓願但不能驕傲;要腳踏實地做事,聽到別人的質疑和批評,就自我反省,若沒有錯,就再認真地做事。自己就是如此,才有今天的慈濟;即使現在慈濟志業的腳步踏及國際,許多國家都有慈濟人,也不會驕傲自大,自己永遠都是小螞蟻,還要精進往上爬,生生世世不間斷。

上人再次強調,有因緣建設道場,要先盤點有多少人可以長久照顧、關心道場,能夠在道場裏把慈濟的精神理念提升起來,讓靜思法脈活絡起來。雖然慈濟人都是在家居士,要知道佛菩薩都是在人間成就,要廣結善緣,為天下眾生付出,而不是只求自己解脫;要走入人間做菩薩,但願眾生得離苦,不為自己求安樂。

佛陀故鄉,開菩薩大道

六月五日,新加坡分會執行長劉瑞士師兄偕邱建義、吳南凱師兄、李國香、林金燕師姊,透過網路視訊,向上人發願前往尼泊爾協助當地會務推展。上人歡喜讚歎師兄師姊的家人支援,有的是家人發心同行,都是好的因緣來會合,用實在的行動來表達,也讓自己對於尼泊爾的慈善援助行動加強信心;期待經由師兄師姊們的努力,將平坦、寬闊的法華道路鋪展在佛陀的故鄉。

「道要開大、路要鋪平,都需要有人發心;前面有人發心開拓道路,後面才會漸漸有浩蕩長的隊伍跟隨。所以先要有人,才能有力,而且人人發心立願的方向一定要合,合於共同的一念心。」上人說,合心不是只有少數人,要有許多人合,還要不斷向其他人傳達思想理念,讓更多人合心,才能有開道鋪路的大力量。

上人說,新加坡慈濟人長期精進「薰法香」,聞法入心、落實生活,到了尼泊爾,人人心口合一,除了說法、傳法,也能讓人從慈濟人的言行典範,感受到大乘佛教精神。「你們用『心眼』去看當地社會的問題,用智慧去了解問題的根源,找出真正有幫助的方法,解救他們的苦難,這也是在傳佛法。」上人期待師兄師姊回歸佛陀故鄉,帶動當地的菩薩種子,在尼泊爾開闢出一條康莊的菩提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