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大寮共修處的C級長照據點停課,不少學員仍一早來到慈濟環保站活動筋骨,在環保幹事廖桂英(左一)引導下,專心去除塑膠袋上的黏膠,將資源回收物分類得更細緻。
政府長照政策期待延緩老化,
慈濟長照服務據點,更增加長輩的社會參與度,
從環保課程中吸收了與時俱進的觀念與做法,
所展現的創意更讓家人大開眼界。
政府長照政策期待延緩老化,慈濟長照服務據點,更增加長輩的社會參與度,從環保課程中吸收了與時俱進的觀念與做法,所展現的創意更讓家人大開眼界。
三月下旬,從臺北出發來到高雄,在高鐵左營站搭車繼續前行。南臺灣豔陽下,窗外景色從繁華都會快速過度到鄉下景致,接著由大路轉到小巷內,輾轉周折四十多分鐘,終於到了目的地─大寮共修處。
大寮共修處與小港共修處、博愛聯絡處、高雄靜思堂,是高雄慈濟據點中,最早附設政府長照政策中的「C級長照據點」,自二○一八年七月啟用至今,每週一到五,從早上八點半開始服務到下午四點半,由專人規畫適合長者且能延緩老化的活動,中午也提供素餐,歡迎符合資格的長者自由參加。
今年受到新型冠狀病毒疾病疫情影響,大寮共修處的長照據點在農曆過年後持續停課數月,這也讓負責大寮共修處長照業務的謝吟淑十分頭疼,因為不少長者向她抱怨「骨頭都快生鏽了」,大家都期盼回到以前那樣的歡樂時光。
所幸大寮共修處附設的環保站發揮了很大功能,在維持防疫及社交距離的前提下,讓有興趣繼續「做環保」的長照學員,一起在偌大的環保站內活動筋骨;而廚藝好的學員,也有人響應加入香積志工來煮午餐,繼續維繫學員之間的情感。
「我們是先來做環保,然後聽說裏面有長照課程,後來就週一到週五上課,假日也來環保站。」衣著樸素的陳太太,每天早上七點開車載著先生與小叔前來環保站報到,中午再來接回家。
他們在附近經營冷凍食品工廠,六十九歲的陳太太至今仍為事業打拚,但過去讓她工作中最放不下的,就是年長逐漸退化的先生及身障的小叔,擔心他們會不會迷迷糊糊跑到外面走失。
所幸有環保站跟長照課程,讓原本封閉的兄弟倆又重展笑顏。陳太太說,先生很不喜歡做瑣事,但在志工的鼓勵下,現在變得很有耐心,可以靜下心來上課或做回收,小叔也總是「嘴笑目笑」。
臺灣已進入高齡社會,因應政府和社區對長者照護需求漸增,慈濟基金會在二○一八年八月成立「慈濟長照推展中心」,民眾只要透過慈濟基金會的長照專線,或政府長照中心轉介,就能接受完整的長照服務。
而類似大寮共修處這樣的C級長照據點,全臺已有超過七十個會所設置,最大特色就是結合志工道場與環保站,讓學員可以在舒適的環境內活動,還能為社會盡一分心力。謝吟淑指出,環保是慈濟非常重要的一環,所以為長照學員每週安排一到兩次相關活動,包括回收分類實作以及環保靜態課程。
動靜交錯的課程中,第一堂課一定是健康操,其他諸如手作、音樂,或是邀請預防醫學、心靈成長相關講師分享,都獲得很好評價;靠著口耳相傳,學員超過八十人,每天都有三十多位長者參與。
謝吟淑補充,慈濟長照的特殊性,不只是讓長者保持身心健康,更重要的是讓他們在生活中遇到瓶頸時,能有一顆清淨心去面對;特別是學員中不乏獨居、喪偶或兩老相依,不難發現他們鬱悶的情緒,透過志工愛心陪伴和融入佛法的課程,讓他們慢慢走出傷痛,甚至影響家屬,「希望他們不只是提升自己的價值,我們也要引導他們能修福與慧。」
小港共修處長照據點的長輩們,透過環保手作課,將回收物轉變成實用的生活道具或擺設。隨著臺灣疫情趨緩,慈濟長照據點在六月全面復課,長者們又能開心聚在一起。(攝影/楊舜斌)
創意桌遊,打造銀髮遊樂園
「剪刀、石頭、布!」桌旁的阿公阿嬤猜拳,贏的人手中的「愛心鼠」,出石頭的走一步、剪刀的走兩步,出布的人可以走五步,看誰先到終點。
同在高雄的小港共修處,雖然上半年也受到疫情影響,但長照據點負責人羅麗娟考量許多獨居長者長時間悶在家,身體難免退化,所以長照課程改採小班上課的方式,每次不超過十位長者,透過事先電話聯繫,讓學員輪流來參加。雖然不像過去那樣熱鬧,人人也要戴口罩,但老同學們好不容易見到面,玩起來特別起勁。
「環保桌遊」可謂小港共修處的特產,也是長照與環保志工緊密結合的成果。這堂愛心鼠手作課,就是將回收來的百貨公司提袋,請長者裁切成一個個愛心形狀的紙片,對摺黏貼、裝飾,可愛的紙老鼠就出現眼前,再搭配一排寶特瓶蓋跟猜拳遊戲,讓兩兩一組的長者玩得不亦樂乎。
「這些教材或玩具,是生活中隨時隨地都能拿到的東西。」志工李沛縈表示,兩年來她跟羅秀環已經規畫快三十種動靜態環保課程,素材大多來自於環保站,很感謝環保菩薩們有求必應;例如母親節前夕,以塑膠袋製成康乃馨,不只漂亮還不容易沾灰塵,或者在小寶特瓶外裹上紙漿塑型,風乾彩繪後就變成個人化的花瓶。長者們將成品帶回家,也讓家人知道,身邊的「垃圾」加上巧思能成為藝品,而且還不用另外花錢。
「一批人在教室裏做環保手藝,另一批人出去做資源分類,然後相互交換。」羅麗娟經常規畫分站活動,四十五分鐘課程中,長者了解回收的重要性,也認識各類材料,在講師帶領下有充足時間完成作品。
據點成立之初,羅麗娟便積極在學員中發掘有才藝的長者,鼓勵他們當一日講師??擅長西畫跟書法的富雄阿公,以冰棒棍、竹筷、鋁線創作物品的瑞華阿嬤,還有將牛奶罐紙容器創作成各種提袋的秀月阿嬤……長者們主動承擔固定課程,讓有興趣學習的人可以持續練習,就好像銀髮族社區大學。
「每位長者都是我們的寶,沒有他們的話,據點不會那麼活絡!」羅麗娟分享,許多長者會把所學帶回家,例如在紅包袋上彩繪,過節時包給孫子,回收物製作的提袋甚至還成為女兒賣茶葉的贈品,還有人特地請秀月阿嬤研究婚禮送客盛裝喜糖的圓盤,不只班級氣氛融洽,親友間的感情也愈來愈好。
長照課程,取法環保站經驗
從都市到鄉間,銀髮慈濟志工在環保站日日歡喜共聚,為老年生活創造價值,也為保護大地付出一分力量,宛如「輕安居」的模式,如今也成為長照據點課程設計的重要參考。
慈濟大學國際長蕭心怡副教授,二○一九年與慈濟醫療志業共同合作發表論文〈社會公益的環境志願服務:針對老年人健康的縱向研究〉,分析年長者的心理健康,是否會因為參與慈濟環保活動而有所差異。這也是首篇刊登在美國社工期刊,針對慈濟環保長期追蹤的量化研究論文。
研究指出,西方國家的年長者很難對於環境保護產生貢獻,但對比慈濟環保站的環保志工,透過垃圾分類、搬運及同儕互動,不僅有益身心健康,用回收物製作的毛毯、衣服還能造福社會,也讓長者實現自我價值。這樣的模式,同時解決了高齡化社會中長者的心理隱憂與氣候變遷造成的環境危害,值得邁入高齡化社會的各國學習效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