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t3─回收還不夠 再製善循環

在菲律賓海燕風災災區,志工向居民分享,
稍後發放的環保毛毯是由寶特瓶回收再製而成,
邀請大家一起保護環境,讓資源生生不息。
物命再生形成「循環經濟」,
還助益慈善賑災,善行繞全球。

在菲律賓海燕風災災區,志工向居民分享,稍後發放的環保毛毯是由寶特瓶回收再製而成,邀請大家一起保護環境,讓資源生生不息。

物命再生形成「循環經濟」,還助益慈善賑災,善行繞全球。

二○一七年臺灣廢棄物回收率已達百分之六十,在世界名列前茅,然而,仍有許多可以回收的資源沒有順利進入回收系統,最終還是進到了焚化爐。許多國家也面臨同樣的問題,前端的回收系統完善,但往往基於處理回收物不符合經濟成本,因此選擇將部分無法消耗的回收物焚燒或是出口至其他國家。

「這其實是很可惜的事!」淨斯人間志業股份有限公司研發長蔡思一感嘆,在回收物中占大宗的各類塑膠製品,都是從寶貴的石油資源提煉製成,石油的形成至少需要耗時數百萬年,但做成產品後卻不被珍惜,短暫使用就成了「廢棄物」。

二○一八年《Nature》自然期刊一篇研究報告指出,由廢棄垃圾跟著洋流聚集組成的「太平洋垃圾帶」(Garbage Patch),其面積已達到一百六十萬平方公里,約臺灣面積的四十四倍,其中包含大量寶特瓶、塑膠垃圾及廢棄漁具等。

「像被海鳥、魚類誤食的塑膠製品,其實都可以拿來再生成好多東西!」蔡思一強調,不論是石油提煉或是砍樹製成的產物,都是非常珍貴的經濟資源,只將它們「回收」還不夠,在被不當處理,再次造成環境及社會負擔之前,何不利用它們來創造「循環經濟」?

動物誤食塑膠等物質而身亡的案例讓人心驚,淨斯人間研發長蔡思一以此說明,廢棄物對生態的危害。

寶特瓶紡織品的悲與喜

對多數人而言,要將廢棄物轉變成高品質的環保產品是很抽象的概念。但將廢棄物與剩餘材料回歸到產業鏈內,再製的循環模式已在許多產業日漸成熟。在臺灣,實行多年且有成效的例子之一,便是將「回收廢棄寶特瓶」抽絲製成紡織品。二○○八年受證嚴上人感召而成立的社會企業— 大愛感恩科技,其最為人知的產品之一「環保毛毯」,正是百分之百使用回收寶特瓶製成。

從毛毯到志工的賑災制服、上班族西裝、套裝,呵護孩子的童裝、嬰兒服,大愛感恩科技與上、中及下游一百五十多家廠商夥伴合作,將回收寶特瓶再製成環保織品,就連背包、手提袋都包含寶特瓶製成的大愛環保紗。而每一件環保再生品在網頁上均有「生產履歷」,標示使用幾支寶特瓶,與原生原料比較所節省的二氧化碳、石油、水等資訊,希望消費者選購生活必需品時,不僅不要過度購買,還能考慮以環保再製產品取代不堪用的舊品。

二○一九年一整年內,大愛感恩科技從慈濟環保站收購了一千七百多公噸的寶特瓶,然而,許多消費者聽到產品是「回收物製成的」,容易因垃圾的骯髒形象產生刻板印象;要提升民眾接受度,除了教育、宣導,只能不斷提高產品的品質。

「能夠將回收來的寶特瓶製成長纖級大愛紗,代表我們的原料很乾淨。」大愛感恩科技總經理李鼎銘說明,原料都是由環保志工用心分類,去除瓶環瓶蓋並嚴格過濾。公司的每樣產品都會申請MIT ( Made in Taiwan,臺灣製造)微笑標章認證,通過測試,確認對人體安全。而比起強調科技或技術,「我們更希望透過產品,將背後的環保、人文及愛心帶給消費者。」

一片頂端微捲的菩提葉,蘊藏了愛護地球的深切之心,李鼎銘將公司的「菩提葉」標誌做了詮釋:深綠色的半葉代表的是了解環保又落實日常的人;淺綠色的另一半則代表知道環保卻還在猶豫的人;頂端的扭轉則是代表將人引進環保的世界。

「知道自己回收的寶特瓶中,至少會有一瓶被製成綠色產品,其中環保毛毯還能在海內外賑災時實際幫助到人,這對很多環保志工來說,已經不只是促進經濟循環,更是一個讓彼此感動的心靈循環!」李鼎銘感恩全臺環保志工日夜的投入,同時讓合作夥伴了解加入這條「綠色供應鏈」,除了展現專業,更是在為地球付出,是很有意義的事。

除了開發回收再生的織品、用品,製程剩餘的布邊也可回收,二○一九年大愛感恩進一步研發出回收、回收再回收(Recycle to Recycle to Recycle)的3R技術,讓環保產品可以多次循環再製,從減廢做到「零廢棄」;而研發產品的背後,有著多疼惜地球、疼惜人的故事。

二○一五年新北市八仙塵爆意外,傷患大面積燒燙傷,承受長期穿著壓力衣悶熱搔癢的痛苦。證嚴上人不忍,請大愛感恩科技改善壓力衣材質,研發改良的涼感壓力布嘉惠傷友,後續更將此技術運用在長照、孝親用品。二○二○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大愛感恩科技研發及提供許多防疫物資給前線單位,其中環保防眩光套鏡護目罩組、泡綿面罩也是回收材質所製。

從初期的寶特瓶再生,到現階段著重回收PET、PP塑膠廢棄物的產品開發,大愛感恩科技希望環保站各類廢棄物能化身為具有更高附加價值的產物,帶動更多人落實環保的實踐動力。

環保站中,志工用心去除與寶特瓶身不同材質的瓶蓋、瓶環,並依顏色分類。

紙容器便利但代價甚鉅

「化廢為寶」的產物,如今已從衣服發展到建材,花蓮慈濟醫院三樓的空中花園地磚,是由回收紙容器的塑膠膜製成的「淨斯福慧環保連鎖磚」。石灰色的連鎖磚,表面止滑紋路是一個個掌印圖案,象徵著回收道路上每一雙辛勞的手,這是由淨斯人間研發長蔡思一花費兩年所研發出的環保建材。

「空污的經濟代價,是二次世界大戰的十倍!」蔡思一在二○一九年代表慈濟,以觀察員身分出席聯合國氣候變遷大會,期間對這句話印象深刻;尤其是多數人認為可以回收所以很環保的紙容器,其實也是造成空污的兇手之一。

經濟部統計,二○一八年紙容器申報內銷量已近六十六億個,加上地下工廠的產量,全臺年使用量估計達八十億個;大部分使用後,因為殘存髒污、廚餘往往直接被丟棄,進入焚化爐焚燒,並間接危害環境生態。

蔡思一說明,紙容器內層有防水塑膠膜包覆,整體材質的百分之三十至三十三屬於塑膠,必須經過紙廠特殊設備,才能分離出紙與塑膠膜,臺灣僅有三家廠商有此設備;但以往廠商也只取「紙漿」,分離出來的塑膠因成分複雜難以回收,多以焚化處理。

「紙容器在全球一直都是一大問題,卻沒有具體的處理方式。」為了有效回收並達到零廢棄,蔡思一提出了「雙循環」的概念:一為把紙纖維拿來做衛生紙,二為把塑膠做成連鎖磚。

淨斯人間與臺灣本土企業合作,由正隆股份有限公司提供從便當盒、紙杯等紙容器分離出的「防水塑膠膜」,交由協力廠製成可耐重達四十公噸,透氣又透水的環保建材— 連鎖磚。

蔡思一說明,一塊連鎖磚可消耗掉一點七公斤的廢棄塑膠膜,相當於三百五十個便當盒或紙杯,像花蓮慈院在空中花園鋪設的六千六百零二塊福慧環保連鎖磚,約消耗掉兩百三十一萬個紙容器所含塑膠量,同時也減少了十一點七噸碳排放。使用回收物製成「磚」,可以減少開採水泥、砂石跟空氣污染,蔡思一再次強調:「使用廢棄物再製最重要的一點,是希望減少環境破壞。」

而從紙容器回收加工的紙漿,則由正隆企業協助,分別製成環保衛生紙與包裝用紙。許多國家對「環保衛生紙」的接受度很高,且每回收一百噸回收紙,平均可製成六十公噸衛生紙,相當於減少砍伐兩千多棵樹。正隆企業竹北廠廠長蔡石玉分享,為了符合臺灣「白才是好」的傳統觀念並被消費者接受,在製作環保衛生紙時,都會嚴選乾淨回收的文化用紙及未經污染的紙容器下腳料來製作。

正隆企業利用搓揉的技術,讓紙纖維不會散開,同時用分子比重技術將雜質分離,經由層層關卡,將所有回收紙有效再利用,原料較乾淨的會製成環保衛生紙,而使用過的紙容器紙漿則製成包裝用紙。

蔡石玉廠長表示:「雖然砍樹取得原漿製紙更方便快速、成本更低,但卻不環保。」以往廠內分離出的紙容器塑膠膜都焚燒處理,如今與淨斯人間合作,將塑膠膜進一步變成環保連鎖磚,儘管中間的技術成本偏高,但能為地球貢獻一己之力,一切都值得。

蔡思一表示,「淨斯福慧環保連鎖磚」與環保衛生紙、包裝紙,都是百分之百使用紙容器與紙類回收製作,而環保衛生紙其外包裝使用的水墨印刷比一般包裝更能降低空氣污染,未來會加強宣導與推廣「雙循環‧零垃圾」的概念,消除民眾對回收再製產品的顧慮與誤解。

除了紙容器中的塑膠膜可製成連鎖磚,淨斯人間也積極將石油提煉製成的副產品—   各類塑膠,從廢棄物化身為實用的生活產品,如將廢棄塑膠(PS材質)製成書架;利用廢棄洗衣機內堅固的塑膠內槽(PP材質)製成「淨斯福慧折疊蓮花椅」等產品。蔡思一認為,要達到「零垃圾」,不單觀念要正確,更要邁向具體,實際用行動愛護地球。

輸送帶上的淨斯環保衛生紙,由回收紙和紙容器下腳料製成,包裝亦採水墨印刷,無毒無味可自然分解。

回收再製不是鼓勵消費

不論是淨斯人間所推動的「雙循環‧零垃圾」,或是大愛感恩科技的環保產品,共同的目標都是為了「守護地球」。實業家志工李鼎銘強調,運用回收物產生的循環經濟,從衣物發展到地板,那麼多技術的發明,並不是要鼓勵人們「我可以繼續使用塑膠產品」。綠色產品的誕生,是希望人們能去反思、愛惜手邊現有的東西。

蔡思一也重申,若人們一個丟、一個撿,產生的垃圾再怎麼回收再製,也永遠無法處理完。上人說過,最好的「清淨在源頭」,即是希望人們愛物惜物,不要再製造垃圾。

回顧日常生活,每個人都應該要有自覺的以身作則,因為我們的地球,只有一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