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思精舍 惜物日常

上人早年志工早會開示大綱,白紙陸續以鉛筆、藍筆、紅筆寫過,再次以毛筆書寫使用。(相片提供/靜思精舍)

「這張紙,我要很感恩;這滴水,我要很感恩。
因為感恩,你就會疼它,就會惜它、節省它。」
證嚴上人的教誨,靜思精舍常住眾奉行,走過半世紀的惜福日常。

「這張紙,我要很感恩;這滴水,我要很感恩。因為感恩,你就會疼它,就會惜它、節省它。」證嚴上人的教誨,靜思精舍常住眾奉行,走過半世紀的惜福日常。

農禪生活自食其力、自力「耕」生,向來是靜思精舍修行道場履踐的依歸,「行經」是精舍常住每天必誦的經典。上人說,道理光是懂也沒有用,要懂得做;做,是最踏實的道理。就像生活中的物資若不珍惜,很快就枯萎、毀壞,「雖是無情物,仍要呵護、疼惜,才是通達道理。」

走過兩萬多個日子,靜思精舍日日環保,在克己、克勤、克儉、克難中步步踏實,如常、恆持實踐。

利用善款收據邊紙裁成的小冊,上人用作筆記,記下聆聽志工分享的內容,小冊亦重複書寫。

一張紙一滴水,都有生命

早期精舍一切克難,上人教導大家物盡其用,不僅減少垃圾、減少開支,也讓物命善盡功能,更培養了人人勤儉的美德。

「一張紙用一次就丟掉,我不捨啊!」上人曾開示,紙,要讓它不斷發揮生命功能。對一般人而言,一張紙可能用過即棄,但在上人手中至少使用四次:第一次用鉛筆寫,第二次用藍色原子筆,第三次是紅色原子筆,第四次是毛筆。

還有,上人使用的便條紙,是善款收據裁下來的邊紙,小小一冊,同樣也是重複書寫,讓紙使用到最後,「紙頭、紙尾要丟掉,我不捨,還是撿起來用。」

「水是大生命,要很珍惜。」用水,上人也絕不浪費丁點,「一大早梳洗的那一盆水,是我一天的洗手水;晚上沐浴那些水,則是隔天早上沖馬桶之用。」上人表示,可用的東西,一定要惜福,希望大家從心做起,貫徹在生活的微細中,即使只是一滴水。

「用水,我不捨得,也不捨得雨水流失。」上人耳提面命:「世間資源,要懂得節約、珍惜。」因此,「慈誠樓」地下室的蓄水池能儲雨水,作為浴廁清潔或澆灌植物之用。

上人如何省電?書房裏面通常是暗的,「我如果看書,桌上僅有一只省電的小燈光。」超過半世紀,日日如常,上人就是這樣生活過來。

聽到上人闡述「殺物命」一詞,筆者非常震撼,原來不經意的浪費,便扼殺了生活周遭許許多多的物命。

「電燈不用,為什麼不關?」這是上人常常提醒大家的一句話,修行,要疼惜一切,隨手關燈,水龍頭的水不要讓它直流,「浪費電力、水資源,便抹殺了這個東西,就是殺物命。」

現代人為了跟上流行,手機一支換過一支,用物一件換過一件,消費過了頭,這也是殺物命。上人語重心長:「人人手上一支手機,沒傳好的,就是傳煩惱,無不都是亂了自己的道心,這不僅殺物命,也殺害了人的慧命。」

「這張紙,我要很感恩;這滴水,我要很感恩。因為感恩,你就會疼它,就會惜它、節省它。」上人省紙、省水、省電,省一切物資,知福、撿福、惜福,再造福;一路走來,總是以身教、境教來影響、攝受、感動身邊每一個人。

回收大塑膠袋剪成的圍兜輕便防水,午齋過後,精舍承擔副執事的師父、清修士穿上圍兜準備洗碗盤。

只要還能用,絕不買新的

靜思家風一脈相承,上人的法,常住師父拳拳服膺,惜水如金;洗衣時,衣服擰了又擰,幾近全乾,洗手的水也留下來,存下點滴,作為沖馬桶之用。

在精舍大寮,洗菜要過「五關」,以清水稀釋濁水,讓滴滴水都有大用;省下的水便用來洗滌工具、地板,或澆灌植栽與菜園;洗米水不只用來灌溉,更是大寮洗鍋碗瓢盆的最愛。

而有些師父則是省電行者,他們不善言談,但默默實踐、處處落實,隨手關燈,更幫別人隨時關燈,「這裏是我的家,身為一分子,當然要為家著想。」

精舍總務德佺師父一直深信,「師父教的一定都是好的。」承擔總務,生活用品琳瑯滿目,他總是遵守此原則,「只要還能用,絕不買新的。」物品修理再修理,或將有限材料再加工,變裝成可用的資源。

「愛惜常住物,如護眼中珠」,德佺師父運用巧思,化腐朽為藝術。電風扇壞掉了,他將鐵製圓形保護網設計成曬衣架、抹布架等;回收的鐵架,裝上鬆緊帶,就變成置放洗衣盆的架子,讓環境美觀有道氣。空瓶子的小吸管壓頭,非常不起眼,在德佺師父眼中卻是寶,改造之後,成了大桶清潔劑的長吸管,使用起來不僅符合人體工學,既實用又省力。

之前,精舍男眾志工寮房的枕頭全部換新,德佺師父利用零碎時間,花了七天,將一顆顆舊式小枕頭縫成一個大床墊,讓需要者愛不釋手。林林總總,在克難、有限的資源中,勤儉持家的德佺師父不斷激發生活智慧,「為了常住,腦筋要不停地轉。」種種智慧發明,不僅讓精舍大家庭節省不少開銷,最重要的是讓物命生生不息。

精舍常住疼惜物命,物品修理再修理,廢棄電風扇的保護網運用巧思做成曬衣架、抹布架。

清淨在源頭,精舍帶頭做

製作香積飯與穀粉,是精舍自力更生的來源之一。過程中餘留的空米袋與大塑膠袋何去何從?

除了重複使用,常住師父運用巧思,將米袋車縫成各式袋子,寫上「靜思語」,就成了搶手的「法袋」,袋袋相傳。臺灣愛心白米濟助非洲,非洲本土志工也依樣畫葫蘆,將印有「LOVE FROM TAIWAN」的米袋,變成他們職訓所的熱門巧藝品。

洗菜、洗碗盤等執事身上的圍兜,也是常住師父用大型塑膠袋剪成的,很多志工讚歎師父們既惜福又環保:「超有創意,這招學起來!」

「市面上一個塑膠圍兜十元。」勤儉持家的師父說:「回收再利用,自己剪造型,一塊錢都不必。」

精舍如常,每天早餐、午餐各要供應數百人份;處理食材後,大大小小外包裝、塑膠袋不是成為垃圾,而是經過清洗、曬乾,再回收。

法不在深,重在力行。德渙師父是精舍整理塑膠袋的推手,「上人推動『清淨在源頭』,社區都做得很好,精舍是慈濟的源頭,更要帶頭做。」這念心,讓他利用擔任執事之餘,「能整理多少算多少。時間是自己擠出來的,多做一些,地球就多一塊清淨之地。」

有時做到晚上八、九點,持續兩三年不輟的德渙師父,起初也覺得自己無法辦到,但有事弟子服其勞,「跟隨上人,就要做上人想做。」

塑膠袋有溼的、油的,需清洗、擦乾,處理非常費時。在德渙師父帶動後,現在由專人負責。為了不讓地球母親的健康繼續惡化,承擔清洗的德皙師父一本初衷,「沒有想太多,做該做的事,做就對了。」

負責載送的宜蘭環保志工表示,精舍處理的塑膠袋,既乾淨又清楚分類,可直接送到工廠熱熔再製。

常住師父細細剝出精舍自種的印加果果實,給常住眾補充營養。日常工作開小燈便足以進行,是常住的惜福日常。

勤儉節約,是修行人本分

精舍是天下第一大家庭,菜乾類是必備存糧;用來保存高麗菜乾、花椰菜乾等乾料的袋子,也是回收的米袋與塑膠袋。

二○二○年由於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二、三月間很多農產品無法外銷,精舍於是向農民購買一卡車又一卡車的花椰菜、高麗菜、豆薯等,處理、烘乾。儘管備糧已經足夠,上人指示:「繼續做。」一方面落實「晴天要積雨來糧」的憂患意識,以備不時之需;一方面送給需要的人;更希望讓辛勤的農民不至於血本無歸。

菜乾以慢火烘乾,使用改良後燒柴不吐黑煙的古式乾燥機,燃料是來自各港口淘汰的棧板;慈濟志工發心載回精舍,並將木材裁切大小如一,方便送入乾燥機灶口。

早期精舍是吃了這一餐,不知道下一餐在哪裏;若有一條白蘿蔔,是多麼地珍貴,包括外皮或葉梗都成佳餚,每個部分都用得淋漓盡致。做菜時除了買黃豆製品,其他則是有什麼就煮什麼,所以菜乾類成了每天的菜色;德如師父表示,因為缺乏,便養成了勤儉、惜福的好習慣,「這是靜思家風,也是修行人的本分事。」

負責知客的德安師父強調,以前煮東西,沒有香菇、素料,只有醬油香,常住滷出的菜乾也是叫好又叫座,「處處節約,這裏省一點,那裏省一點,節省開銷。這是身為常住該做的。」

善用、疼惜物命,再賦予生命,是精舍零廚餘的主要原因。

在一般人眼中,豆渣、菜渣、果皮是廚餘,但在精舍是寶中之寶。將它們做成了有機肥,即是菜的生命資糧;果皮還可以製成酵素、淨皂。酵素可以洗地板、水溝、馬桶,甚至泡腳除臭、沐浴之用;純天然的有機淨皂,可以從頭洗到腳。而豆渣還能製成素鬆等食品,成為桌上佳餚。另外,颱風季節修剪的樹枝、樹葉,絞碎後堆肥,回歸大地。

「瑣瑣碎碎的事情很多,但日子過得非常踏實,沒有空過。」負責做有機肥、酵素的德務師父深有體會:「有機肥是菜的成長養分,而菜則滋養大眾的生命,以成就道業。」生命成就慧命,是無情眾生與有情眾生相互成就的美善篇章。

安住精舍修行三十三年,承擔環保執事二十年的德定師父表示,資源回收很重要,知道的人不少,但共識的人不多,更何況是共行的人。每天整理堆積的紙箱,還有各式回收資源,德定師父二十年來堅持不退,「我是承擔一份執事,是本分、是責任。」他很佩服社區環保志工,「他們不論身分、地位,身段放到最低,不嫌髒、不嫌臭,而且做得甘願、歡喜,即使新冠肺炎疫情嚴峻的時刻也沒有畏縮。」

上人教育弟子將法落實於生活中,提倡資源回收,用生命與身行實踐;常住師父依教奉行,從事相中印證法理,讓物命生生不息,讓大地生命延續。精舍每一分子所做的都是小事,但小事卻匯流成全球慈濟人的後盾,豐富了全球慈濟人的心靈風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