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的覺者

環保志工找到生命的價值所在,消弭人我界線,拉近我們和地球母親的距離,他們不只是回收資源的「勞者」,而是自利利他的現代「覺者」。

慈濟是一個宗教共同體,從鄉野發展到都會,從本土走上國際,志工結構不斷演變,成員有種種行善方式,因此慈濟共同體也呈現開放性格,這又以環保志工最為明顯。

起初的環保站,印象中多半是垃圾分類臨時處理站,處於市鎮的邊緣或不起眼的角落,幾小時內快速完成工作就清空。沒想到它演變成慈濟海內外社區志工扎根的據點,不僅臺灣的環保據點超過八千處,所占面積擴大,且全日運作,更發揮聯誼、共修、教育的多元功能。

多年來,我會帶研究生到花蓮中央路環保站,這是「宗教實踐的田野研究」課程的戶外學習。每次認識觀察的對象,除慈濟的師兄姊外,還有社會人士。值得研究的課題是:志工們何以願意協力面對四方不斷湧入,氣味雜陳且黏膩的「資源」垃圾呢?

我們跟著做單純卻也瑣碎的工作,分類和回收的項目有粗有細。細的如拔除寶特瓶的塑膠瓶蓋和套環,也看到頭髮花白的師兄拆解錄影帶的螺絲、白鐵、塑膠殼、磁帶等。瓶瓶罐罐、紙類和塑膠回收的標準不一,項目繁多,各類回收工作永無止境。

回收之物未必能找到廠商接收,能變賣的也許款項微薄,抵不上花費的人力和運輸的油錢;然而,環保志工不計較這些,環保站有舊社會的鄉土人情,和「勤儉惜福」的民風。他們經手氾濫成災的丟棄物,深深覺悟到在社會之上,在人性欲望之上,何以證嚴上人呼籲的「愛護地球資源」刻不容緩!

他們的耐心和定力,是在這樣的覺悟中琢磨養成,從中他們也提升轉化了自己。環保學者陳玉峰曾觀察指出,慈濟的環保實踐「引爆普羅謙卑民眾的社會角色扮演或身分定位、功能肯定或回歸大我主流」,即指臺灣社會底層的環保行動可以累積成自我教育的龐大能量。

因此,環保志工不再只是回收資源的「勞者」,而是自利利他的現代「覺者」。他們找到生命的價值所在,消弭人我界線,拉近我們和地球母親的距離。與大自然和諧共存的美好目標,需要這樣放下身段的修練,才有可能達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