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您 環保菩薩

二○一三年因為《慈濟》月刊〈大地保母〉專欄而開啟記錄環保志工的旅程,如今欣逢慈濟推動環保三十年,我重新回顧每一篇故事。透過影像和文字,彷彿再次與每一位環保志工相遇,他們的無私付出,早已是我忘不了的感動。面對這群環保菩薩們,我能夠奉獻自身的功能為他們記錄,是我所能表達的最大感恩。若是因緣具足,繼續將環保志工對於土地的疼惜之心傳承下去,那才算功德圓滿。

環保志工的手,2016
六年前初訪陳器阿嬷就是一位歡喜的環保志工。臺南白河,2014
六年後再訪陳器阿嬷,她已九十五高齡,仍行動自如、和藹可親。臺南白河,2020)

再訪環保老菩薩

不曉得大家是否還記得陳器阿嬤?不識字的阿嬤,將大「器」與生「氣」兩字搞混,一輩子提醒自己不能生氣,反而培養出忍讓寬容的好脾氣。二○一四年我們初次拜訪,阿嬤八十九歲,她除了每天在住家庭院做資源分類外,還會騎腳踏車到鄰近社區收取回收物。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阿嬤那不時掛在嘴上的笑容,可愛又討喜,讓人不自覺地心生歡喜!

透過慈濟環保三十周年的因緣,我們決定再次探訪這位讓人想念的老菩薩。二○二○年六月二十五日,我們來到阿嬤的住家,一踏進客廳就看見許多人圍在餐桌吃飯,阿嬤的子孫與媳婦們趁著端午節特地回來團聚。一知有訪客,阿嬤輕快自如地從飯桌旁站了起來,並帶著一貫的靦腆笑容朝我們走過來,說著:「你們吃飯了嗎?一起來用。還讓你們專程來看我這個老人,真不好意思呀!」阿嬤依舊和藹可親,為他人著想,而且完全看不出是一位九十五歲高齡的長者。

看見大家難得齊聚,我決定拍張合影留念。相片中的陳器阿嬤,臉上掩蓋不住喜悅,直說:「看見大家回來我真的很歡喜!」

永遠不老的精神

事隔六年,我們能再次與阿嬤相聚,更是難能可貴。一路上,我們內心帶著疑惑,惦記著她老人家的狀況:不曉得身體如何?精神好嗎?還繼續做環保嗎?直到親見阿嬤本人,完全打破我們的疑慮。阿嬤帶著我們到她的房間,示範每日早晨的床上運動操:醒來張開眼睛,先翻滾身體,讓肌肉放鬆;接著擺動四肢,活絡氣血;最後將雙腳抬到最高點,往前一甩,連身帶起,起床!

住家前的環保點沒變,提供給社區志工定期分類。阿嬤依然每天做環保,這是我們最感動讚歎的部分。只是現在年紀大了,兒子顧慮到老人家的安全,勸阿嬤不要騎腳踏車出去載回收物。阿嬤知道家人的孝心,就改成牽腳踏車到附近收回收物,依然可以滿載整臺車的回收量。

當我們快要離開前,我突然想看看阿嬤的雙手,老人家害羞地伸出,並好奇地說:「老人手有什麼好看的?」我心想:有!這雙是最美的手,是我們要感恩的手,您用這雙手疼惜大地、付出無量愛,如今我們也要疼惜您,並將您「疼惜」的精神傳承給下一代。

決定記錄的當下

猶記二○一二年的二月初,我跟著幾位慈濟志工前往臺南四草探訪一位七十歲的環保志工—翁春子阿嬤。阿嬤的住所在臺江國家公園的濕地旁,鄰近出海口。早年和丈夫一起以養蚵、捕魚為生,後來因見水底及岸上的垃圾日漸增多,種類無奇不有,於是夫妻倆在心疼之餘,決定將看得見與看不見的垃圾一一清除,並且從撿回來的垃圾堆中分類出可回收資源。除了減少垃圾量之外,他們還特地將回收價格較好的資源留給有需要的人變賣,這樣的行為不僅珍惜大地也珍視身邊的人。數年後,丈夫因病往生,雖然僅剩阿嬤一人,但她沒有因此中斷護大地的決心,仍抱持「撿一個就少一個」的心態持續進行。

探訪當天,我和阿嬤兩人搭著早年捕魚留下的竹筏準備去撿拾垃圾,竹筏在水面上隨風不停搖擺,而我眼前年過七旬的老人家卻穩健地站在筏上擺動竹竿,使竹筏沿著岸邊滑行,阿嬤邊划邊巡視周遭每個角落,只要看到廢棄物就停下撿拾。過程中,剛好遇到一個空瓶卡在岸邊樹叢的一角,由於距離遠又半陷在泥濘中,用手摸不著,阿嬤就利用手上的竹竿試圖伸近將空瓶勾出,就在邊勾的同時,阿嬤居然對著空瓶輕聲地說:「你要乖,讓我好撿一點,很多人需要你的幫助,你要乖乖……」沒想到,真被阿嬤給勾出來了!我在那當下,頓時被老人家的行為所震撼,一般人視為垃圾的空瓶,在阿嬤眼裏彷彿是有靈性的寶貝,她展現同理之心,深信莫小看任何一「物」,就算廢棄空瓶也可以發揮良能,便以尊重的態度相待。相對地,若視而不見,小小空瓶也會帶給環境負擔。多年來,老人家撿拾資源回收的行為早已成日常,就如她對待天地的敬畏之心一樣,始終如一。

看見翁春子阿嬤的無私付出後,我除了讚歎之外,更是第一次深刻感受到環保志工對土地的疼惜,以及他們與環境之間的密切關係,是不容小覷的。於是心裏就起了念頭,期望未來若因緣成熟,能行走到各地為同樣付出的環保志工照相留影,讓更多人看見他們的精神。沒想到事隔一年後,我接到《慈濟》月刊主編呂祥芳師姊的來信,信中提及,希望我能在月刊製作一個影像故事的專欄,而記錄的對象,就是在各地默默付出的「環保志工」。當我看見信件的那一刻,有如夢境實現,彷彿菩薩聽見我的心聲,除了歡喜之外更是感恩。我決定接下這個任務後,便偕同蔡瑜璇師姊一起參與製作,她負責文章,我負責拍照兼寫心得,於是兩人就這麼展開環保志工的記錄之旅,並在二○一三年的十一月發表首篇影像故事於《慈濟》月刊,專欄名稱〈大地保母〉。

回顧〈大地保母〉至今共刊登了四十一篇故事,過去我們所遇見的環保志工,可說沒有年齡之分,也沒有身分之別,更不見背景之差。他們受到證嚴法師的精神感召,藉由做環保使生命得以轉化,透過付出找到人生的價值。無論是不識字的老人家,還是身體病痛、殘疾者,甚至已臨近生命的最後階段,似乎都不影響他們做環保的決心。大多數的志工,生活相當勤儉,捨不得多花時間在休閒娛樂上,反倒是歡喜甘願地投入資源回收,此外,有些志工將大地的傷視為己痛,哪怕身處的環境再惡劣、再髒、再臭,他們仍毫無畏懼地面對,一心只期盼減少垃圾污染,為後代子孫守著一方乾淨的土地。這幾年透過記錄的因緣,讓我們有機會跟隨環保志工的腳步,進而更親近自己的土地,同時,我們也深切地感受到大自然的哀號,不管是山林,還是海洋,甚至我們的生活周遭,仍有太多地方都存在著污染痕跡,而這些傷口與痛處,就等著更多有志之士一起為它撫平與復育。

隨著慈濟環保三十周年的來臨,雖然還有太多我們來不及記錄的對象,卻很感恩在人生中有幸見證環保志工的精神,但願未來能繼續為土地上的這群菩薩留影像,更期盼愈來愈多人和環保志工一樣珍愛我們的大地,共同努力守護地球的健康。衷心祝福每一位無私奉獻的環保志工身體健康,平安喜樂,在此向您們致上最崇高的敬意。

翁春子阿嬤划著早年捕魚用的竹筏撿拾岸邊垃圾。臺南四草,2012

遇見志工環保緣

回顧這幾年來,我們到過許多地方,遇見許多環保志工,可發現他們來自不同年齡、身分、背景,有些甚至受病痛所苦,卻都能成為守護環境的一分子。其中有人受到證嚴法師的精神感召,透過做環保轉化生命,從付出找到人生的價值。

把握生命為環保

對環保志工而言,雖然做資源回收是一件無薪、耗時又費力的工作,卻不會在他們臉上看見無奈神情或聽見怨言,讓人難以置信的是他們可以將環保視為生命的一部分,以過人的意志與信念,去完成一件再平凡不過的環保事。

與環保志工的一頓飯

記錄環保志工以來,我發現他們多半生活很簡單,尤其上了年紀的老人家,過得像修行人一般,少睡、勤做、吃得更是粗茶淡飯。

有次印象深刻的是我在拍攝一位七十多歲的環保志工,過程中剛好遇上了晚餐時間,她老人家為了招待我這個不速之客,從冰箱裏翻出家中最好的食材,並炒了盤高麗菜,煎了雞蛋,就連僅存的幾塊素排全搬上桌,就在開動前,她老人家一臉羞澀地說:「這幾樣菜實在不夠,其實還有一碗玉米不敢拿出來,怕你介意,是昨天煮的,但我己經蒸熱了。」我笑著回:「拿出來呀!我完全不介意。」開動後,我為了讓老人家開心,並讓她覺得我很滿意每一道菜,便一口氣扒了兩碗飯,直到要再盛第三碗時,才發現電鍋裏的飯居然快吃完! 我才意思意思地再添個半碗。就在我們邊吃邊聊的過程中,我從老人家口中得知,她平時吃得很簡單,經常一樣菜配碗飯就飽足,甚至煮一鍋菜湯當兩天用,吃飯的時候再淋上,也是一頓,就連用餐時間也不長,她情願把時間、精神投入於辛苦又沒酬勞的環保工作。

那天老人家在入座前,我先拍下了桌上這碗白米飯,碗不大,飯量一般,卻是老人家每一餐的果腹之量,更是每一天的體力來源。

環保志工的一碗飯,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