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至十八日 造無量福

6.16~18《農閏四月‧二十五至二十七》

【靜思小語】貧窮難以消滅,但可以帶動人與人互愛,相互扶持共度難關。

善用此身發揮良能

朱金財師兄自一九九五年移民辛巴威開設成衣廠,二○○六年收看大愛臺節目而認識慈濟,並在隔年主動投入慈濟發放。二○○八年起,朱師兄帶著幾十位本土志工,開始穿梭許多學校,關懷學童生活狀況,發放衣物及文具用品,提供午餐,幫孩子們理髮,改善頭蝨與白癬問題,同時也照顧學校周遭社區民眾的健康。

十六日志工早會,上人談到辛巴威慈濟志業現況,感恩朱師兄很有心,長年來承擔志業,以少數人力、極為有限的物資,面對眾多貧困飢餓的居民,壓力沉重;但是再如何困難,他都不退轉。「他的勇敢承擔,讓多少人受到救助,得以平安度日,一人發心可以幫助無量人。雖然我們無法消滅貧窮,但是只要用心去做,可以幫助到有緣人;當地要有願意付出的志工,才能確實發揮慈濟慈善良能,還能關懷、幫助當地教育。」

辛巴威許多地區缺乏輸水系統等公共基礎建設,當地氣候若非久旱就是大雨成災,民眾難以取得安全的飲用水。朱師兄帶著志工為居民挖水井,而且時常前往探望,協助維修管路等等,是除了發放糧食、生活物資以外,非常特殊的慈善援助項目。

上人感嘆辛巴威居民普遍貧窮,有的家庭連一杯水、一口飯都難以求得,遑論其他。「世間苦難人是這麼多、這麼苦,如何救得盡?我們盡所能援助接觸得到的有緣人,也將愛心種子種入他們的心中,教他們懂得付出助人,即使資源依然匱乏,但是人與人互愛,也能相互扶持,度過難關。」

辛巴威志工慮田師姊(茉莉亞坦迪),在二○○七年認識慈濟以後,深受感動而投入志工,積極做好事,帶動許多鄉親投入。「她曾經患病命危,朱居士去看她、鼓勵她,她很聽話、很努力,病癒以後善用生命時間,緊跟朱居士的腳步去訪視、發放,在克難的環境中發揮慈濟精神行善付出。她在簡單的空間開設幼兒園,經常遇到學生家長繳不出學費,她仍然用心照顧孩子。雖然她的物質生活貧困,但是她的心靈富有,富有愛的能量能夠幫助人、照顧人。」

上人勉眾把握因緣,「此身要向今生度」,善用此身發揮良能,「看見世間之苦,要知福、惜福,再造福;平時省下一點點生活花費,就可以造無量福。凡事要從我們自己做起,自己做到了,再帶動其他人一起行善;響應的人愈多,愛心力量愈大,可以為更多苦難人帶來翻轉人生的希望。」

醫療需要團隊合作

十七日,臺中慈濟醫院簡守信院長偕莊淑婷副院長、謝世榮、余政展、蔡森尉等多科主任分享醫療個案,並報告包括三位主任在內,今年臺中慈院共有六十四位醫療同仁報名委員慈誠培訓。

「聽到同仁們參與委員慈誠的見習、培訓,讓我最感動,因為這代表同仁們對慈濟的肯定,認同自己所從事的醫療工作是志業也是家業,以天下為家的心情,為眾生拔除病苦。佛陀說『觀身不淨』,你們在醫療崗位上感受最深,而大家仍然如同對待自己的親人一般,很親切、很用心地照顧病患。所以我很感恩大家,若沒有院長真誠號召,沒有主管同仁們合和互協而用心投入,建築和設備做得再好,也無法發揮救人的良能。」

上人指出,合和互協是慈濟團隊必須具備的人文精神,能夠合心、和氣、互愛、協力,才能凝聚心力,朝同一個方向精進。慈濟醫院以及各志業體都是「我們的家」,要靠人人以愛護自己家的心情來照顧,點滴資源都要用在刀口上,用在利益公眾之事。「生命是無價的,不能用金錢來評估;我們珍惜生命,所以用心盡力搶救生命,還要在醫療密集的西部大城市,帶動真誠有愛的醫療人文。大家參與委員慈誠培訓,能夠提升愛心、增進人文精神。」

上人叮嚀,雖然現在的醫療分科分得很精細,但是大家要有整體觀,彼此關心、密集互動;只有單獨一科是無法發展的,各科會合起來,無私心、有大愛,才能將搶救生命健康的良能發揮得淋漓盡致。

做好自我健康管理

十八日,四大志業主管返回精舍參與四大志策會,上人叮嚀大家持續做好健康防護;雖然臺灣相對平安,但是在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尚未平息以前,仍須提高警覺,人人都要做好自身的健康管理。

「自我健康管理,不只是外在衛生的管理,最重要的是心靈的調適,察覺自己心裏所想、所求,求而不得就會衍生各種無明煩惱;我們要訓練到心無所求,無求心自安;人人心安,人間才能平安。」

上人說,傳法入人心,是為了讓人明道理,並且力行實踐。至今仍有人會去買魚、鳥等動物,到特定地點誦經之後放生,認為如此就有功德;即使出於慈悲心要解救已經被捕捉的動物,但是缺乏智慧判斷,可能導致意想不到的後果。這些動物被人從某處捕捉,又被集體帶到另一個地方放生,有可能造成生態危害;也許在過程中已經受傷而奄奄一息,再被放入全然陌生的環境,仍然難以生存。要放生、護生,最好的方法就是素食。

佛陀指出眾生平等,佛陀的愛很細膩,佛法是精神層面的教育,要由精神落實於行動。上人期許大家把握時間,悲智雙運,在志業體的崗位上做好利益人間的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