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一九年慈濟以聯合國環境署觀察員身分,至肯亞首都奈洛比參與聯合國環境大會,志工曾慈慧(左二)、蔡思一(左三)介紹環保毛毯,馬拉威大使慕沙(Agrina Mussa,左一)讚歎慈濟把回收塑料製成永續使用的用品,解決塑膠廢棄物氾濫問題。(相片提供/黃靜恩)
從低頭回收到站上國際平臺,
慈濟將臺灣環保志工的善行讓全球看見,
也分享了減緩環境危機最簡單的方法。
從低頭回收到站上國際平臺,慈濟將臺灣環保志工的善行讓全球看見,也分享了減緩環境危機最簡單的方法。
美國洛杉磯資深志工曾慈慧,在二○一八年八月代表慈濟以「聯合國經濟及社會理事會非政府組織的特殊諮詢委員」身分前往紐約,參與第六十七屆聯合國新聞部/非政府組織會議。
大會中,慈濟受邀舉辦論壇,曾慈慧發表「與地球共生息」(Shared Planet, Shared Responsibility)講題,呼籲非政府組織等公民團體,需正視氣候變遷所產生的問題,而要減緩氣候變遷所帶來的災害,則須「清淨在源頭」,從「心」做起。
隔年三月聯合國環境大會期間,慈濟舉辦「資源變黃金」研討會,現場展示回收塑膠廢棄物製成的帽子、太陽眼鏡、衣服、甚至是建材,與會的美國佛教和平團體(Buddist Peace Fellowship)代表表示,在聯合國環境大會中,有許多計畫都只強調經濟利益,「但慈濟讓我們聽到的是,做環保背後的動力是愛和慈悲,不是為了利益。」
迦納共和國垃圾分類堆肥運動組織代表麥利克‧易拉,則驚奇環保毛毯的魔力:「這些布料的材質柔軟,感覺像是棉製的,但其實是寶特瓶顆粒做成的,太不可思議了,我想把這個科技帶回我的國家。」肯亞環境發展監督組織代表皮特森‧卡爾密也表示:「這樣的科技,對肯亞很有幫助,我們建議國內發展這樣的綠色科技,也會為年輕人帶來新的就業機會。」
這幾年來慈濟積極參與國際會議,與各國人士分享志工在國際災難中的付出,以及更進一步以環保減緩氣候變遷為人類帶來的危機;在這些重要場合,慈濟不只是陳述理念,還能佐證各項具體可行的作法、人物故事乃至數據統計。
以一個宗教慈善民間機構,慈濟能夠為環保發聲,堪稱是最柔性的親善大使。
慈濟人常說的「做環保」,其關鍵是在「做」這個字;一如證嚴上人常慨嘆的,世人「共知」、「共識」不難,能不能「共行」才是問題所在。這三十年來,因為有草根環保志工的彎腰低頭,如今也才能挺胸抬頭地走進聯合國、走上國際舞臺。
改變飲食 幫地球降溫
二○一九年十一月,歐洲議會正式達成共識,宣布歐洲及全球進入「氣候緊急狀態」(Climate Emergency),取代「氣候變遷」(Climate Change)的緩和用語,強調應盡速提出因應策略;如果不積極作為,全體人類將因此大受危害。
然而,救災不如防災,而防災的根本就是落實節能減碳的環保生活。慈濟在環保教育上不遺餘力,數十年來透過慈濟媒體廣為宣導、環保教育站帶動等方式,日復一日倡議推動。
作為提倡、鼓勵素食的宗教慈善組織,慈濟呼籲素食跟生態環保息息相關。二○一九年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也發現,減少飼養供給人類肉食的動物,對於減緩碳排放量及暖化問題的確有助益;也就是說,素食是對地球環境友善的一種飲食及生活方式。
去年上映的素食紀錄片《茹素的力量》(The Game Changers),是由執導電影《鐵達尼號》、《阿凡達》的好萊塢著名導演詹姆斯‧卡麥隆(James Cameron)所製作,該片的目的就是希望打破人類「肉食神話」的飲食習慣。
「作為一個人,你若要改善氣候變遷問題,唯一可以做的大事,就是停止吃動物!」詹姆斯‧卡麥隆這麼強調。
大林慈濟醫院副院長林名男是家醫科醫師,曾多次代表慈濟參與聯合國氣候變遷會議;在二○一五年於法國巴黎舉行的第二十一屆聯合國環境氣候變遷會議(COP21),他在其中一場會議中將「素食」與「氣候變化」做了連結與報告,結論即是:「我們的飲食、生活習慣,對氣候影響非常大,要改變世界,就得從改變飲食做起!」
慈濟醫療志業有亞洲最完整、也是全球第三大的「素食營養世代研究資料庫」,該資料庫針對數千位民眾進行長達十多年的追蹤研究,而林名男就是計畫主持人之一。
相關文獻研究顯示,生產一公斤牛肉等肉類所產生的溫室氣體,是生產一公斤花椰菜等蔬果類的二、三十倍以上,生產過程消耗大量水、農藥、肥料、能源等。
林名男副院長說明,樹能吸收二氧化碳,若大量砍伐雨林改種黃豆、玉米等經濟作物,排至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則增多;將黃豆、玉米餵食豬、牛等動物後,畜養的動物又會排放甲烷等溫室氣體至大氣中。
林名男副院長並提及,近三、四十年來國際間出現多次傳染病,像是伊波拉、愛滋、H5N1禽流感、SARS、H1N1豬流感、MERS以及今年在全球大流行的新型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許多都來自跨物種傳染,「它們都跟人的口欲、行為有相當大的關係。」
另有些疾病是跟氣候變遷、氣溫升高有關,例如登革熱、茲卡病毒、屈公病、瘧疾等;然而,即便說地球暖化、溫室氣體效應導致氣候變遷,「但它一樣跟人類飲食有關!」林名男強調。
無論是從氣候變化或新興病毒疾病角度來看,飲食習慣─尤其是蔬食,在全球可說愈來愈受到研究與關注。今年新冠肺炎疫情極嚴峻地重創了人類的健康安全、人際互動及經濟發展,卻也提供了人類對於素食、不吃肉的迫切反思。
冰冷的氣候統計數據,一旦來到身邊,將是難以逆轉的危機。慈濟人了解,地球如同一個大乾坤,和身體這個小乾坤有著一體兩面的密切關聯;愛惜物命,同時更愛惜地球大生命!(資料提供:牧帆洲、龍翔宇、王偉齡、謝明芳)
人類該何去何從
撰文‧林美鳳(德國慈濟志工)
多次參與聯合國或國際會議,上人講述的佛法浮現心頭,面對地球暖化,人類明顯需要的不只是知識,還有智慧。
第一次代表慈濟參加聯合國氣候會議,是二○一五年在巴黎舉行的COP21,那一年讓人印象很深的,是在會議舉辦前不久,巴黎發生了恐怖攻擊事件。在不安的陰影下,卻是有史以來第一次,最多締約國成員願正視「地球暖化對人類所造成的影響」,而一起簽署了巴黎氣候協定(The Paris Agreement),希望朝向溫室氣體減緩的目標,將全球溫度上升幅度控制在攝氏1.5度以內。
當時的氣氛是很振奮人心的;那一年慈濟以NGO的身分參加,在會議中提倡推廣素食與展現環保回收的成果,聽眾很讚歎慈濟人身體力行來保護地球,但志工推動「茹素」的議題還沒有受到很大的重視,因為大多數人都認為,「只要各國政府同意配合訂定政策,氣候變遷的問題就能大幅度地受到控制。」
第二十四屆聯合國氣候變遷會議在波蘭召開,慈濟以國際NGO組織名義受邀參加,設置攤位與各國代表交流,大愛感恩科技研發同仁及德國慈濟志工介紹環保行動。(相片提供/花蓮本會)
經濟利益與減碳挑戰
然而,之後幾年間,全球不但面臨氣候變遷所帶來的影響,國際間的局勢也因「如何安置大量難民」而變得相對複雜。
尤其,當各國政府開始衡量降低溫室氣體「排放比」,而需大幅減少對石油、煤炭等能源的運用外,對於各國產業經濟發展可能帶來的巨大衝擊,以及高排碳量國應補償因氣候變遷而受經濟損失的弱勢國家等種種複雜因素,成為簽署協定的締約成員國,所必須面對的挑戰。
這不僅需要勇氣,更需要放下眼前小我的利益,以思考未來的生存空間與永續的角度來規畫進行。
我想起上人曾提過的「世智辯聰」─ 面對地球暖化的問題,人類明顯需要的不只是知識,還有智慧。
二○一七年六月,美國宣布啟動退出巴黎協定的程序;聲明中指出,正如總統川普所發表的談話,他決定退出巴黎協定─ 因為美方根據協定所做的承諾,對美國勞工、企業與納稅人會造成不公平的經濟負擔。這個舉動就像投石入水,掀起了許多波瀾。
先進大國可以以強國的姿態否定多國共同的決議,而將維護個人或相關受益團體的利益作優先的考量,這讓原本對於施行減碳政策已經抱持觀望態度的許多國家,對全球能否一起合作朝著控制升溫的目標前進產生懷疑,巴黎氣候協定能否成功執行,也產生很大的變數。
幸運的是,世界上大部分國家還是願意以更長遠的地球公民角度與態度,來思考和因應氣候變遷的問題。
見證共識共行過程
有鑑於國際間意見的分歧,二○一七年十一月在德國波昂舉辦的第二十三屆氣候變遷會議(COP23),主辦國斐濟提出了以傳統塔拉諾亞(Talanoa)的精神,創造促進對話的平臺,鼓勵更有包容性地參與和透明的討論,大家以分享故事與經驗的方式培養情感和默契,達到以群體利益為目標的明智決定。這若是以上人常叮嚀志工們的說法來看,就是所謂的「人圓、事圓,理才會圓」。
這一年的氣候會議,明顯將各個相關團體包括民間組織的發言地位,提升了許多─ 從以前以各個締約國的意見為主,轉化成氣候變遷問題需要由全世界各個國家、城市、企業、組織甚至個人的共識和參與才能順利解決。
而相較於兩年前,雖然慈濟倡議的還是「資源回收和茹素」,但這兩個減碳主題在會議中的重要性,也提升了許多,慈濟不但在自己布展的攤位上宣傳環保的理念,藉由展示可沖泡即食香積飯,來介紹慈濟如何援助受氣候變遷所影響的受災人們,也積極地跟其他相關團體聯合發表蔬食減碳救地球,還有在場外舉辦公開的活動,向德國民眾推廣素食。
慈濟以行動展現,唯有帶動全民共知、共識和共行,才有機會減緩因地球暖化所造成的災難。
二○一八年在波蘭舉辦的聯合國氣候變遷會議,也鼓勵與會者利用「塔拉諾亞對話平臺」方式,以三個問題:「我們在哪裏?」「我們想去哪裏?」以及「我們如何到達那裏?」來發表建言。
慈濟在論壇中發表一篇「與地球共生息」論文,舉出非政府組織等公民團體正視氣候變遷所產生的問題,並介紹慈濟從一九九○年開始在上人的呼籲下,開始投入環保回收工作,環保菩薩們不但每天以行動來愛護地球,珍惜有限的資源並將環保的精神內化,身與心都清淨。
現今地球暖化所造成的危機,源於人心的貪婪與不滿足,也要由人來解決這個問題;慈濟以推動環保三十年的經驗證明,人人從改變生活習慣開始,也能改變人類共同的困境。
(繪圖/凌宛琪)
- 三餐外食,免洗餐具使用完一秒變垃圾,塑膠袋、紙餐盒、保麗龍……加重地球負擔。
- 盡量在家用餐,不僅健康又衛生,或是自備容器購買,也不會製造垃圾。
清淨家園、垃圾減量,最好的方法就是少用、少丟,就能少製造、少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