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陳先生一家人同意下,志工搬出橫放在客廳的偌大玻璃魚缸準備回收。
居住四十年來,東西只進不出,整個家沒有呼吸的空間;志工陪伴陳先生,在「留」與「不留」之間抉擇……
本文提供有聲書,歡迎播放聆聽,期待能給您不一樣的感受,用聽的來讀月刊。本篇由慈濟大學傳播系袁崧傑同學協助錄製。
感恩「慈大之聲實習廣播電臺」協助錄製,感謝慈濟大學劉怡均校長、王秀芳臺長大力支持。
四十屋齡的老宅,坐落在老舊社區,進到位在二樓的家,二十七坪住了三代共五人;只見陽臺堆滿雜物,客廳的沙發、桌子、板凳也被物品堆得看不見,櫥櫃塞滿了藥袋,一個偌大的空魚缸橫陳在客廳中央。
三個房間,分別住著陳先生、罹患癌症的次子,以及陳太太與長子的兩個女兒;雜物堆疊從地上到天花板,填滿整個房間,側身才能行走。微弱光線從窗外透進來,除了睡覺的空間,沒有一處是閒置的,整個家沒有「呼吸」的空間。
八年多前,一位國小老師提報慈濟關懷兩位小朋友,志工葉美雲從那時就陪伴陳家到現在,小朋友如今已經是中學生了,也就是陳先生的孫女。葉美雲每月踩著腳踏車到陳先生家,從臺北市忠孝東路六段尾騎到汐止南勢街,歷經至少三十分鐘的路程,即使颳風下雨也無退卻;這分誠意讓為人客氣的陳先生,總算願意向她吐露真心話。
「妻子洗腎臥床,長子去年出獄,半年後離家不知去向,還有次子生病……我很想改改運氣。」聽到陳先生這麼說,葉美雲覺得等待已久的機會來了!「把家整理乾淨,心裏就會舒坦。」陳先生也就答應了。
六月十八日,端午節前夕,十二位志工來到陳家,陳先生忙不迭地說:「我已經清理一個星期了。」大家分別在陽臺、客廳及房間收拾,要丟棄每樣物品前一定先問過陳先生的意見。
空玻璃魚缸丟不丟?在孫女的「要」及陳先生的「不要」之間拉扯僵持,經過葉美雲的開導,孫女終於同意不要了,讓客廳更寬敞。
今天還有大工程,就是把陳太太睡臥的彈簧床移進陳先生的房間,再挪入電動床給陳太太;動線雖然不長,但途中有不能移動的櫥櫃和擋道的大冰箱,兩個房間的陳年雜物也要清除騰出空間。志工費了九牛二虎之力,終於把彈簧床搬到陳先生房門口,卻因轉角處空間不足而進不去。
汗溼的衣服沒有乾過,志工不灰心也不放棄,最後將彈簧床轉了一個方向,推進房間,問題迎刃而解!陳先生露出微笑,長久睡在床墊上,今夜終於有張像樣的床了。
志工小心翼翼將魚缸及大床墊抬下樓送走,平日習慣指揮員工做事的邱進興,也一起把雜物搬到一樓,他說:「陳先生是鄰居,雖然我爬上爬下出了滿身汗,但是能付出真的很快樂,要親自做才能體會。」專程來送環保輔具的志工曾立文說,「能夠改善他們的痛苦,他們的快樂就是我們的快樂,這也是上人要我們做的。」
葉美雲說,環境整理雖然告一段落,但她會持續關懷;陳先生跟著志工忙裏忙外,他說:「憑自己一個人的力量,什麼都無法完成。非常感恩志工幫忙。」
數十年來,雜物只進不出,「丟」或「不丟」對陳先生來說真的很難抉擇,就像尋找人生的方向一樣。慈濟志工團結一致、不求回報的付出,希望給陳先生安穩的家,也讓他感受到人間溫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