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日 笑臉迎人

6.17《農四月‧三十》

【靜思小語】與人結好緣,最直接的方法就是臉上經常帶著微笑,表達發自內心的歡喜。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有聲書,由慈濟人文志業廣播內容創作中心提供,更多精彩的廣播節目,歡迎到「大愛網路電台」收聽。

聽進去、做出來、有見證

「期待每一個人的心都要解脫,假如放不下人我是非,我是真的很擔憂、很不捨。大家把法吸收進去,就要用出來,讓人有感覺,這樣才是有所得;不然光是說:『我聽多了,我有聽。』聽進去沒有做出來,付出沒有人見證,實在很可惜。」

與北區資深慈濟人談話,上人說,萬事萬物本質皆空,最真實的就是因緣果報,今天有福,要感恩過去結了福緣;今天所做的,無論好壞都會在未來得到果報,所以要很用心在當下。過去的已經不可得,未來的渺渺茫茫不知所蹤,最重要的是現在,要珍惜、把握好因緣,對準方向持續精進,不要停步,還要照顧好心念、意識。

上人說,資深的師兄師姊年紀大了,但是精神還很好,體力也不錯,不能稱為老,而且投入慈濟幾十年,經驗很豐富,就要常常對大家講慈濟歷史;過去的慈濟事還能清清楚楚講出來,就表示意識還很分明,沒有顛倒,要自我肯定。「我們要常保傳法的精神,法永遠都在我們的意識裏,就會照顧好我們的腦力,思考不會模糊,凡事『有法度』。我們的人生需要法來度,自度還要度人。」

要傳法給人,就要讓人樂於親近。上人表示要與人結好緣,最直接的方法就是臉上經常帶著微笑,即使戴著口罩,發自內心的歡喜也會從眼睛表達出來,讓人看了覺得很親切、很歡喜;用幽默的方式講過去的慈濟人、慈濟事,令人聽了很歡喜也能受用,這就是度人的法。

心貼近、拉長情、擴大愛

今年度慈濟海外培訓委員慈誠精神研習會在花蓮靜思堂進行,第一梯有五百六十七位來自馬來西亞、新加坡的學員,海外及臺灣工作人員逾五百人,於今明二日舉行授證典禮。今天受證的馬來西亞師兄師姊有二百八十五位,二十一個國家地區的慈濟人,在將近二千個連線點共同聆聽受證者分享與上人開示。

三年的新冠肺炎疫情,讓各國制定嚴格的出入境防疫管控措施,直到最近陸續開放,海外慈濟人也能安心返回臺灣與師父相聚。上人說,雖然現在科技發達,可以用網路視訊見面交談,各國慈濟人也能同時上線聆聽,不過還是很盼望人間菩薩能夠回來共同精進。「你們與師父的心很貼近,這分緣很長,拉長情、擴大愛,慈濟人就是『覺有情』的人間菩薩,共同走菩提大道;菩提大道不難走,只要有心,菩提大道直,這是一條筆直寬敞的大道。」

上人提到走入靜思堂時,從四樓往下看,慈濟人的整體美,總是令人發自內心讚歎。之所以能夠展現如此莊嚴美好的形象,是因為人人抱以虔誠的心,平時虔誠行善,而且深心信仰,所以由內而外顯發出長年累月養成的個人氣質與團體默契。

時間可以成就一切,眾生造作的善惡業都隨著時間累積,而慈濟人則是把握因緣為人間造福,殷勤精進,隨著時間累積福與慧。上人指出,與其說是「為人間」,其實還是「為自己」。發心修行,要直到各方因緣具足才能成佛;除了修習佛法提升智慧,還要廣結善緣,與人接觸得多、善緣累積得夠,才能廣度眾生。

上人與眾共勉,雖然大家還是凡夫,與覺者佛陀的境界還有很遙遠的距離,還有很多道理尚不知曉、無法通徹,不過要把握聞法精進的機會,選擇對的事,做就對了。「你們要珍惜師父現在還能對你們說話,所說的每一句話,你們都要用心聽。大約五十年前,我在精舍舊大殿講經,是就地坐在佛前,對在場的人說話。當時在場的人還年輕,現在已經白髮蒼蒼,他們的孩子、孫子都長大成人了。」

「最近是畢業季節,看到很多年輕人回到精舍,發願承擔志業;剛剛也看到馬來西亞的年輕孩子說,發心立願要當清修士,這讓我安心,因為法脈有傳人。我還在的這個時候,你們受證委員、慈誠,都是第一代慈濟人,再下去就是第二代,代代相傳。佛陀在《法華經》說傳法要傳到第五十人,我則希望是傳五十代;有的慈濟人全家受證,兒孫都能承接志業,很希望家家都是如此,志業代代相傳,讓人間菩薩世世代代遍布人間。」

「人間菩薩覺有情,『覺有情』就是清淨無私的愛心,以『人傷我痛,人苦我悲』的同理心去膚慰、幫助天下苦難人。但是只靠少數人發菩薩心,無法廣泛接觸到天下苦難人,所以慈濟人要不斷向大眾說法、傳法,不斷帶動人。」

上人說,人人都有凡夫習氣,而佛法譬如清水,若能吸收入心,可以過濾、洗淨煩惱雜質。剛才有師兄師姊上臺分享時坦言,過去抽菸、喝酒、無肉不歡,走入慈濟以後毅然戒除菸酒、響應茹素、改善壞脾氣等。上人肯定師兄師姊用法水濾淨自己的心,將過去的濁氣去除,現在已經乾淨。但是現在的乾淨若要恆持,就要持續精進,經常與慈濟法親一起做慈濟事。總而言之,有做有得、不做不得,自己做必定自己得。

為眾皈依之後,上人叮嚀,大家經過二年或更長久的見習、培訓,也已經走入人間,看見苦難的人間相,了解因緣果報,行於正道。佛法的道路是安全的道路,但是也要看大家有沒有對準方向,有沒有邁開腳步去走。有的是「名稱佛教徒」,卻迷失在茫茫大海中。這不是佛教之過,是迷失的人沒有遵照自己的發心立願,沒有照著佛法的指引走菩提大道,不知法、不如法,讓人對佛教有不好的觀感,使其他的佛教徒被人指責。

「為佛教,我們要負起責任,提起耐心、用心、愛心,用親和的態度對待人。也許過去與人起摩擦,見面時總是以不好的聲色對待,現在知道惡緣不可結,就要趕緊改過,對人道歉、懺悔,真誠關懷。一切唯心造,要將惡的行為改善,並不困難,只需要轉一念心。」上人說,真誠改變自己的言行,身邊的親友可以直接感受得到,也能受感動而同行菩薩道。菩薩要相互度化、彼此成就,不斷增加力量,翻轉苦難人生,讓許多人轉迷茫為覺悟,從凡夫轉為菩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