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人的本分事

鐘、鼓、木魚、引磬是佛門的基本法器,執持法器唯有勤練。

執持法器,領眾唱誦,是修行人的本分事; 勤學與專精,更是修行不二法門。

凌晨三點五十分,大地尚未甦醒,中央山脈仍在沉睡,「叩—叩」、「叩、叩—叩」、「叩、叩、叩—叩」,靜思精舍早板聲,一聲聲敲醒寧靜。

佛教的唱誦—「梵唄」,是讚歎佛德及收攝身口意三業的清淨音聲。道場中的梵唄,引領共修者接受佛法滋潤,具有淨化身心靈的作用。

二○一二年五月三十一日,上人開示提到:「修行人三刀六槌都要學;精舍二眾弟子要學法器,清修士也必須學法器。」

「三刀」是菜刀、剃頭刀、裁縫刀;「六槌」指鐘槌、鼓槌、磬槌、木魚槌、板槌、鐵槌。鐘、鼓、魚、磬是佛門基本法器,學會法器是修行人的本分事。

精舍的鐘、鼓懸掛在大殿天花板上,打鼓需要真功夫。我們的大師兄德慈師父,曾道出讓鼓聲迴盪的要領:「要用內力,聲音才會清脆悠揚,有節奏感;三陣打下來,也不覺得吃力。」

《敕修百丈清規》云:「魚畫夜常醒,刻木象形擊之,所以警昏情也。」木魚的形象,就是警示修行人日夜精勤。學任何東西都一樣,唯有一個「勤」字。勤練,是學會法器的不二法門。

「法器就如修行人的象徵。」精舍梵唄的長青樹德念法師說出學會法器的重要性:「即使清修三十多年了,我每天仍在學習。」

精舍法器指導窗口之一的德倍法師,對法器的傳承不遺餘力,只要有人需要加強練習,他一定陪伴和指導。他對節奏非常敏感,會一針見血指出學習者的盲點,讓人心服口服,「敲木魚時,唱誦咬字要深、要滿、要清楚,手要隨著自己的唱誦聲,讓敲出來的木魚聲粒粒分明。」

筆者也深有所感,木魚若敲得好,全身的細胞都會跟著律動,讓人攝心、清淨、歡喜。負責指導維那執持引罄、起腔領眾唱誦的德曉法師,唱誦聲非常柔和,具有慈悲的力量;他強調:「唱誦聲能度人,持法器的威儀也能令人攝受。」大家動作一有偏差,逃不過他的法眼。這也是一種智慧的傳承。

二○二二年二月《地藏經》共修,筆者承擔法器─地鐘,當時起了慢心,覺得之前已有經驗,此次應該不需再加強練習。然而共修結束,倍師父告訴我:「你的節奏感不見了。」他很擔心:「慈濟周年期間,早課誦《法華經》,你負責地鐘,到時要怎麼敲呢?我們一起來練習。」

倍師父的一番話讓我起了極大的警惕。當時倍師父陪我練習了二次,第一次我還抓不到感覺,再認真反覆聽師父教學的聲音檔;第二次,師父遠遠地聽到我練習的聲音,說:「你的節奏感回來了。」

思及德念師父三十多年來「每天都仍在學習」,反觀自己還是個初學者,卻起了慢心,實在懺悔,也深深引為警惕。典範就在身邊,是一股精進向前的動力,當好好把握。

「我們要學的東西非常多,一定要把握時間好好學習;今天如果不學,明天就會後悔。」上人曾殷殷叮嚀:「學習貴在專精,要徹底去學,如果不徹底的話,就會十學九不成,所以要起於行,還要有一念精進的心,這樣才會有所成就。」

上人的耳提面命,資深師父的教導、傳承,讓後輩的我們了解梵唄對修行人的深遠意義;雖然執法器時有壓力,但能引領大眾以虔誠恭敬心向諸佛菩薩發心立願,收攝身口意,這是多麼殊勝的因緣、多麼歡喜的事。

從不會學到會的過程,也讓大家更了解個己都兼負著承擔與傳承的責任,讓新血一棒接一棒;法器的傳承,也象徵佛法命脈的延續。做好每一樣本分事,就是延續、弘揚佛教正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