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這一生沒有做過什麼大事,
知道上人有願未了,
身為弟子就應該圓師父的願,做師父想做的事。
現在遇到好因緣,就要把握,讓生命不空過。
我這一生沒有做過什麼大事,知道上人有願未了,身為弟子就應該圓師父的願,做師父想做的事。
現在遇到好因緣,就要把握,讓生命不空過。
本文提供有聲書,歡迎播放聆聽,期待能給您不一樣的感受,用聽的來讀月刊。本篇由慈濟大學傳播系袁崧傑同學協助錄製。
感恩「慈大之聲實習廣播電臺」協助錄製,感謝慈濟大學劉怡均校長、王秀芳臺長大力支持。
其實我從來沒有想到會來藍毘尼長住。從高度發達、步調緊張、事事講求效率的新加坡,來到節奏緩慢悠閒的尼泊爾,無論居住環境、飲食習慣,都是全新的體驗,一切也要重新調整。
正如俗語「山不轉路轉,路不轉人轉,人不轉心轉。」很多時候要改變環境、改變周遭的人事物很難,唯有自己先改變,心態改正了,大環境就能改變。
有些時候,我們會以新加坡、馬來西亞的價值觀、處事態度來處理事情,覺得樣樣不合己意,不免埋怨和難以理解。如果不以同理心,站在對方的立場去看問題,煩惱依舊存在。
尼泊爾是內陸國家,沒有港口,運輸不便,資本家不會來這裏投資。人民淳樸善良,也很少跟外面世界接觸;百姓所受的教育不高,無法引進科技工業,大部分人口務農。
開車行駛在路上,遇到的不是「路霸」而是「牛霸」,牛群霸占了馬路;還要放慢車速,按響喇叭,牛群才慢條斯理走到路邊。
家訪時,我們彎身進入低矮的茅草屋,簡陋住處四面透風,下雨時會漏水;人和牲畜共處一室,以牛糞抹地。使我想到,若是每一代人以五十年計算,從佛陀時代到如今,經過五十代,困苦的生活彷彿不曾改善。
志工以藍毘尼為據點,至鄰近的迦毘羅衛市鄉間訪視,當地貧富不一,許多住戶蓋有石磚屋,但家無長物。(攝影/李國香)
我的五個好因緣
為什麼要來藍毘尼?要從二○二二年五月的一個週末說起。那一天慈濟新加坡分會執行長劉瑞士約了副執行長邱建義和我相談,說明上人心心念念要回饋佛陀的出生地,翻轉貧苦眾生,將正信、正念的佛法興顯在佛教發源地。他問我們,是否有意願到藍毘尼付出?
當有人這樣問您,相信大家都有不一樣的答案和理由。我直接的感覺是「一大事因緣」,這一生中沒有做過什麼大事,知道上人有願未了,身為弟子就應該圓師父的願,做師父想做的事。現在遇到好因緣,就要把握,讓生命不空過。
去年七月來到藍毘尼後,才發現不是每個人想要來就能來,還要具備五個條件才能過關:
一、要有時間:有工作或要養家糊口的人,請長假難。
二、要有餘錢:因為慈濟人做慈濟事如國際賑災、發放或義診,行程都是自費。
三、要有健康的身體:必須忍受攝氏三十八至四十度以上的高溫,和冬天極冷的天氣。
四、要有家人的祝福:如果家人不贊同,能去也不能久留。
五、要有大願力:發心立願,為苦難眾生付出。
兩千五百多年前,佛陀來人間是一大事因緣,欲令眾生開示悟入佛之知見。有時在想,佛陀在涅槃前有沒有遺憾?佛陀當年離家修行,就是要找尋解脫之道,要拔除眾生苦,度化眾生。兩千五百多年後的今天,眾生的苦還沒有解除,不只身苦,心靈也苦。
上人來人間也是一大事因緣,教導人人行菩薩道,做利益人間的事。從一九六六年一位默默無名的比丘尼在花蓮創辦「佛教克難慈濟功德會」,到現在慈善足跡已走過一百二十八個國家地區,聞聲救苦,原來上人就是在履行佛陀未了的心願。
我們來人間也是一大事因緣,能得人身,有緣加入慈濟,行菩薩道,把正信的佛法帶到世界各個角落,帶回佛陀的出生地。弘法利生,是我們佛弟子的使命。
新加坡慈濟志工吳南凱(右一)長期駐守尼泊爾,也感恩自己能把握好因緣付出。(攝影/李國香)
感恩生在新加坡
距離首都加德滿都兩百五十公里的藍毘尼,地處尼泊爾、印度交界。當年佛陀誕生地遺址,被保存在藍毘尼花園園區的摩耶夫人寺,是很多佛教信徒和遊客必來朝聖的地方。
晨昏空檔時,我會到摩耶夫人寺附近散步,靜心養性。平時在新加坡生活節奏很快,根本沒有時間讓心靈沉澱,在這裏每天只做慈濟事,所以有時間能跟自己內心對話。
做為一位人文真善美志工,很多時候要親自參與及見證,寫下感人的故事,錄下影像,製作成影視新聞,讓人物活躍在螢幕上。做為筆耕者,每天都要寫日誌,把志工在藍毘尼的足跡記錄下來。這裏天天都有感人的故事發生,也有感人的菩薩身影。
有一位婦女每天在摩耶夫人寺附近乞討,我經常遇見她,跟她打招呼,她開始時總是向我行乞,後來知道我不會給她錢,我們反而是關心行乞者中一位男士,他因一場意外一眼失明,淪為乞丐。
後來,她的鄰居向我們提報她需要幫助,於是慈善團隊前去探訪,發現這位乞婦左手前臂生來就殘缺,丈夫和大兒子幾年前往生;她跟二十歲的小兒子相依為命,不幸的是小兒子患有先天性心臟疾病,無錢就醫,鄰居雖然出力相助,苦於大家都是窮人,無法籌集足夠費用到大醫院去醫治。
這位乞婦說到傷心事哭泣起來,志工發現她家中米缸已空,於是趕緊買些米糧再送過去,乞婦感動流涕,志工上前擁抱她、安慰她。有人真正關心,她的眼神似乎看到希望;我們轉請醫療團隊再跟進,深入關懷。
志工也感動滿滿,體會到生在新加坡做訪視是很幸福的,政府照顧著每一位國人,生活無慮。跟這世界上很多貧困地區相較,一是應有盡有,一是求天天不應、求地地不靈。
占地近八平方公里的藍毘尼花園園區由中央運河貫穿,廣闊園區有各國建立的寺廟,兩千五百多年前是悉達多太子誕生的所在;園區外民家傳統生活又是另一番景象。(攝影/陳濟連)
體會有福要造福
另一個故事發生在一所政府小學。去年十二月嚴冬,慈濟在二十幾所學校發放物資。氣溫很低,志工們都穿上厚厚的夾克保暖,卻看到一位小女生全身發抖,志工上前去撫摸她的手,發現衣服竟是溼的!趕緊把將要發放的禦寒衣服讓她換上,把她緊緊抱在懷裏。
第二天家訪時,才知道這位女孩的父母已經往生,由祖父祖母帶大;但祖父母也已年邁,一切家務都由這位十二歲的女孩挑起。志工先前百般不解,為何媽媽給她穿溼衣服,此刻不禁心生懺悔。
小女孩說,因為校長說有團體要來送禮物,必須穿戴整齊的校服,她只有一件校服,但洗過還未乾,就這樣穿上,冒著冷冽寒風趕去學校。
志工很不捨,幾天後的一個清晨,在她上學前送來米糧,也帶了手套給她和祖母戴上。志工心疼地說,十二歲的小孩在星馬一帶,都是掌上明珠,父母親都會疼惜有加啊!
這裏的孩子從小就是土裏生、泥裏長,很小年紀就要幫忙媽媽照顧幼小的弟妹。有一戶家庭,媽媽生下幼兒三天後就到田裏收割麥子,三天大的嬰兒留在家裏給哥哥、姊姊照顧。
能夠出生在星馬、臺灣,是前輩子修的福。
善種子一生無量
尼泊爾專案團隊由馬來西亞、新加坡志工組成,加上當地志工,每天分頭訪視、發放、拜訪政府與地方單位洽談合作等。在藍毘尼做人文真善美志工,一人無法顧及多地,必須靠彼此幫助,拍照片、寫紀錄,放在共享平臺,再從平臺裏擷取新聞。每天都要傳日誌回臺灣,有文字有照片為證,才是報真導正。
其實做人文志工是有壓力的,白天隨團隊出外訪視,時常到傍晚才結束。晚餐後開始寫日誌,有時身心疲困,寫不出來;又或是要經過反思、沉澱,才能下筆。
我們是上人的手和腳、眼和耳,走在前線,把看到、聽到、做到的事向上人報告,再請示上人該如何做。如今,在當地已有義診中心、職訓班,零輟學計畫也推展到二十三所學校,本地培訓志工已有一百多人。
每天路過藍毘尼花園園區,會看到一棵芒果樹,生得很茂盛,它是從一顆種子生起,經過幾年長成大樹;再看看樹上長滿茂密的花,慢慢結成一粒粒的小芒果,再過一些時日,累累果實又有種子,這樣繁衍復又生,生生不息。
譬如善與愛的種子在藍毘尼播種,一為無量,無量為一。一心一志,將愛傳出去,就能讓尼泊爾亮起來。我想起上人曾說,人生如同學佛,若選擇了一條路,不論是快或慢,只要是正確的方向,繼續向前走就對了。
|延伸閱讀|大愛新聞相關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