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兒大哉問

為什麼要當醫師?當年念醫學系時,我也被問過同樣的問題,從醫三十多年,如今我的答案不一樣了。

兒子高三,考完學測後,準備去各校醫學系進行第二階段面試。四月時,他都在練習面試,問了我一些問題,剛好也讓身為醫師的我重新省思。

第一個問題,他問:「爸爸,你為什麼要當醫師?」

這個問題可能口試都會問到。我想了很久才回答,但跟三十多年前我當時的答案不太一樣。

我說,當你面對一位病患,看到的不是只有「病」,而是看到一個「人」。當你把這個病治好,這個人就會好起來,這是小快樂;他身邊的家人是中快樂、大快樂。除了家人之外,我相信他的二等親、三等親、親朋好友,大家都會跟著很快樂。

就好像慈濟志工幫忙民眾,也許你看到的是幫助一個人,但是會發現其實不只有幫助他,同時也幫助了他的家人,甚至影響到他的朋友,這種愉悅跟感染力是馬上可以感受得到。

第二個問題,兒子問:「爸爸,為什麼你住在宜蘭,卻跑來嘉義工作?然後又回北部去念書,再跑到花蓮慈大去教學?這樣常常東奔西跑,有時候還當天來回,是為了什麼?」

我跟兒子說,醫師在一生之中,也許只能幫到幾百人、幾千人,但是爸爸為了想要幫助更多人,回母校去念研究所,到慈大去授課,這樣就不是只有幾百、幾千人,可能能幫助到幾萬人、幾十萬人,甚至到下一代、下下一代人。

同樣地,我們在慈濟當志工,當下幫助的是這一代的人,可是這樣子的好心、好念,也會感染到我們的下一代,他也跟著你一起做好事,甚至傳承到下下一代。這樣的功德會更棒,所以這幾年也是這麼辛苦地過來了。

兒子聽完,說:「爸爸你這麼辛苦,要照顧自己的身體!」

孩子的關心,促使我注意自己的健康。今年在大腸鏡檢查中,發現兩顆息肉,也及早處理,避免可能的病變。這個警訊,不只讓自己健康,我也以此跟病人衛教。

我們耳鼻喉科是看五官,但嘴巴吃進去的東西會經過食道、胃、小腸、大腸、到肛門再排出。大腸跟耳鼻喉科有沒有關係?當然有,因為病從口入。在臺灣癌症基金會調查中,年輕族群對大腸的健康認知非常低,而且飲食、生活作息大多不太正常。大腸癌罹患率這幾年往上飆升,這是原因之一。

其實大家都知道危險因子,除了遺傳之外,最主要還是飲食的內容。怎麼樣去預防?就是多吃蔬食,蔬食有很高的纖維成分,可以幫助排便。如果有代謝性的疾病,也要好好控制;注意生活作息,改善睡眠品質,觀察是否有定時排便,有不適要及時就醫,維持腸道健康。(摘錄自二○二三年五月十八日志工早會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