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下五元救人 菜販的宏願♫

五歲成為養女,婚後先生好賭,游陳清琴自認是歹命人,只能「一心一意」為家庭;勤勞又愛錢的她,看到靜思精舍常住吃苦竟不為自己,她決定「一心一志」為眾生……

月刊有聲書

本文提供有聲書,歡迎播放聆聽,期待能給您不一樣的感受,用聽的來讀月刊。本篇由慈大之聲實習廣播電臺王秀芳臺長協助錄製。

感恩「慈大之聲實習廣播電臺」協助錄製,感謝慈濟大學劉怡均校長、王秀芳臺長大力支持。

「多年前,大愛劇場要拍我的故事,我非常同意,但兒子說要拍那個做什麼?」七十五歲的游陳清琴,輕嘆了一口氣:「我不怪他,老爸這樣,他也沒面子。」能和全球觀眾分享自己的生命故事,是游陳清琴的心願,自己的命運在進入慈濟四十年而改變,她滿是感恩。

「唉!就是被送養才會這樣歹命。」游陳清琴這句話,為自己的前半生下了註解。家裏七個兄弟姊妹,生活艱苦,母親生病,排行第五的她就在五歲時被送出去當童養媳;養父家又抱養了一個大她兩歲的男孩,也就是她未來的先生。

養母身體不好,她的童年就在做不完的家務事中度過,「我五、六歲就要去顧鴨子,趕鴨子去田地裏。」二十一歲與一起長大的「哥哥」阿標結婚,可惜婚後阿標學會了賭博,幫人搬家、載貨賺來的錢左手進、右手出。孩子一個個出生,家裏負擔愈來愈重,她種菜、賣菜,又咬緊牙根,靠著多做幾分工作支撐這個家,「我很愛錢,也很勤勞。」

她在一九八四年到製衣廠當廚師,聽聞花蓮有位法師在做救人的工作,便跟著去花蓮靜思精舍參訪。刻苦耐勞的她,看著常住師父們自力更生,做的都是利益眾生的事,她感動之餘想著:「師父這麼好,我也要打拚!」

要怎麼做才能替師父分擔呢?她在製衣廠煮完午餐,下午替人洗衣服,晚上幫人打掃,收入扣除家庭開支,其餘省下來捐出去。

一九九一年,宜蘭志工開始推廣環保;在游陳清琴牽線之下,製衣廠老闆捐出廠內紙箱,之後並提供工廠對面堆放粗糠的自有農舍,讓志工存放回收物資。同年在志工游適嘉鼓勵下,她受證為慈濟委員,原本「一心一意」只為家庭,此後「一心一志」為師父、為慈濟。

圖1:曾經是廚師的游陳清琴,於慈濟活動中烹煮佳餚。(右圖)

圖2:游陳清琴一九九一年跟著宜蘭志工做環保,機車後座上疊著回收物資。(左圖提供/游陳清琴)

甘願還,打八折

在孩子小的時候,阿標還有盡到照顧家庭的責任;但當孩子長大念書後,他賭博的惡習變本加厲,有時也帶賭友回家聚賭,看到游陳清琴在窗外探頭張望,還故意把籌碼下得很大、輸得很多給她看。游陳清琴敢怒不敢言,只能隨他去。

阿標賭輸了回來要錢,她總是說:「沒錢!」脾氣不好的阿標揪起她的衣領搖來晃去、怒視著她,酒後更是對她又打又罵。只要聽到阿標回到家、在前門停車的聲音,她就害怕地從後門溜出去,對著花蓮的方向長跪,呼喊著:「師父,趕快來救我啊!」

有一次,證嚴上人行腳到羅東,游適嘉帶游陳清琴去見上人,希望師父了解她的痛苦後能安慰她幾句。當上人聽完她述說苦楚後,只輕輕地對她說:「他要,就給他啊!」

 這句話讓游適嘉大吃一驚,原來以為師父會鼓勵她,沒想到卻要她接受並順從,這讓游適嘉不能理解。

游適嘉說:「我做了慈濟很多年後,才知道上人說這句話的意思。」原來上人是要讓游陳清琴了解因緣果報,「前世債、今世還,而甘願還可以打八折。」可惜當時游陳清琴並不能體會,心裏仍對先生不甘願。

阿標愛面子、對朋友講義氣,喝酒錢總是他出,身旁圍繞著許多酒肉朋友。家裏原有的幾分薄田、和建商合建的房子,也被他變賣還賭債。現在回想起從前,游陳清琴已沒有怨恨,反而像個旁觀者分析阿標的行為,「他很傻,實在是妻小比較重要,他卻覺得外面朋友比較重要。」

游陳清琴想起一九七三年,她懷著大女兒即將臨盆,有一天鄰居家起火,阿標馬上拿起布袋衝到距離起火點最近的大伯家,幫大伯以布袋覆蓋所有東西,並往布袋上澆水降溫。

阿標去救火,個子嬌小的游陳清琴獨自在家,把家當挪出家門,幸好火一下就撲滅了。「人有好也有壞,我就是想他有這個慈悲心,沒有顧自己。」游陳清琴感性地說。

她努力行善布施,先生的態度也改善許多;她只念到國小四年級,識字不多,先生也會幫忙她寫字記帳。阿標罹癌臨終前,小女兒無微不至的照顧,讓他體悟到家庭的溫暖。

游陳清琴識字不多,但一筆一畫寫下薰法香心得,還畫上了靜思精舍,翻開聞法筆記本彷若回到心靈的故鄉。

轉心念,改命運

九二一震災後, 游陳清琴到災區協助煮熱食及蓋組合屋;隔年志工在羅東鎮農會廣場舉行「希望工程」義賣園遊會,她持續一個多月,自製一千多斤蘿蔔乾提供義賣,這也讓她獲得「菜脯菩薩」的稱呼。

 游陳清琴結束了製衣廠廚師的工作後,斷斷續續在路邊擺攤賣小吃,也當過看護;直到近年遇上新冠肺炎疫情,才結束麵攤生意,僅賣青菜。她每天清晨聽完《靜思晨語》,就出門做生意;她寫了一本本的薰法香筆記本,圖文並茂地記錄聞法心得,還在首頁畫了一幅靜思精舍,翻開就彷彿回到心靈的故鄉。

做生意遇上的客人形形色色,她傾聽客人訴苦,也對他們說慈濟,「那裏也是一個道場。」物價頻頻上漲,她卻沒有漲過價,「一碗麵給他們吃到飽,是結善緣;我是在推廣素食、介紹慈濟,為他們種一個善種子。」

平日省吃儉用,辛苦賺的錢都捐出來救人;為了省五元、十元,她會去環保站「淘寶」,用雨傘布當雨衣、撿回收的安全帽來戴。她年紀大、骨質疏鬆,當護理師建議喝牛奶補鈣,她的回答是:「好貴……」當宜蘭開始啟建靜思堂,她二○二○年起用賣菜的所得,每年捐十五萬支持,連續三年,護持宜蘭靜思堂建設。

雖然生活上沒有改變太多,仍然辛苦,但她心境上卻有了變化,轉念後感恩先生的成就,護持她做慈濟。「好在有進來慈濟,讓我增長智慧和福報,福慧雙修。」她清朗堅定地說:「我這個歹命人,進來慈濟後,變得愈來愈好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