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烏戰事下的難民長者 餃子俱樂部營運中♫

慈濟在華沙舉辦的「餃子俱樂部」,幫助以工代賑的難民婦女和長者們融入異鄉生活。

「我不知道收容我的波蘭家庭喜不喜歡我,也不知道會不會太打擾……」晚年逃難、寄人籬下的每一天都是忐忑的,在俄烏戰爭結束前,來包烏克蘭餃子吧!每口家鄉味,酸酸的、甜甜的、暖暖的……

月刊有聲書

本文提供有聲書,歡迎播放聆聽,期待能給您不一樣的感受,用聽的來讀月刊。本篇由慈大之聲實習廣播電臺王秀芳臺長協助錄製。

感恩「慈大之聲實習廣播電臺」協助錄製,感謝慈濟大學劉怡均校長、王秀芳臺長大力支持。

波蘭華沙(Warsaw, Poland)的一處廚房裏,爐子上煮著加了糖的大顆酸櫻桃,準備熬成漂亮的紅紫色果醬。窗外陽光正好,室內飄著的麵粉反射成一束束金沙,和著笑聲,空氣裏酸酸的、甜甜的、暖暖的。

俄烏戰事爆發後,逃難到華沙的十幾位烏克蘭長者,圍繞在慈濟華沙辦公室一張長木桌旁,布滿皺紋的雙手靈巧地把發酵好的麵糰,分成小糰子、桿成圓型薄皮;等待櫻桃醬冷卻的同時,分享著自家代代相傳的烏克蘭餃子(Varenyky)食譜。

「這些長者來餃子俱樂部時,就變得像幼稚園小朋友一樣,比誰家的餃子食譜最好!看他們忘卻苦難、精神矍鑠的樣子,是我一開始提出這項計畫時沒想到的意外收穫。」包括漢娜‧曼克斯(Hanna Mankus)在內的烏克蘭籍慈濟志工,和長者一同把餡料和思念包進餃子皮,捏成一個個胖墩墩的圓型或半圓型準備下鍋。

志工懂得這些老人家言語中不容質疑的驕傲,那是流離失所四百多個日子以來的精神寄託;捏著捏著,彷彿回到戰前時期,孫子一撒嬌,自己就會進廚房使出渾身解數,端出鹹的、甜的餃子,和曾經以為永遠不會變調的家庭時光。

「戰爭爆發後,年長者的處境往往是最艱難的,他們有語言上的障礙、身體又常有病痛。」漢娜十分心疼這些到了晚年卻必須拔起根來逃往異國的爺爺奶奶:「在烏克蘭,看病簡單多了,只要打通電話預約,隔天就能看病。但在這裏,你可能要排上半年一年,才能約到專科醫師看診,而且他們還不知道怎樣跟醫護溝通;加上不能工作,不夠健壯,沒有雇主想雇用他們,連巴士站牌都看不懂。不要說老人家出門行動不方便,連我都覺得自己像是火星來的……」

要在波蘭久留成了定局,但一切如此陌生,要重新摸索,漸漸地,長者們連寄宿家庭的房門都不敢走出一步。

「我不知道收容我的波蘭家庭喜不喜歡我,也不知道會不會太打擾。」烏克蘭難民長者妮娜‧卡夫申柯(Nina Kravchenko)道出擔憂:「怕有一天他們會要我搬出去……」

長久處於害怕、憂慮、孤單,讓難民長者日益消沉。二○二二年九月底,志工們提出成立「餃子俱樂部」,邀約長者每週五到慈濟華沙辦公室來包餃子,成為慈濟在當地關懷烏克蘭難民的中長期陪伴項目之一。

「烏克蘭人天生就會做餃子!但問題是長者們願不願意出門參加?起初其他人都覺得行不通,但我也沒想太多,就號召志工夥伴動員,採購、備料、邀請。一開始只有七位長者,到今年六月已連續舉辦三十多次,有十六位長者固定參加,被暱稱為餃子成員(Dumplingist),他們很期待每星期五的聚會,漸漸地會相約去公園聊天散步。」

家鄉的餃子給長者對外接觸的勇氣,還有信心。其中八成的餃子提供義賣,慈濟辦公室裏的波蘭志工會採購並放上網站推廣。「我們有高麗菜口味,搭配炸起司、炸洋蔥蘑菇或馬鈴薯泥,也有水果醬口味,酸櫻桃是我們特有!波蘭人沒吃過,很驚豔,所以每次都會捧場,義賣的錢就分給這些長者,雖然不多,但爺爺奶奶用自己的手藝掙錢,很有成就感!」

另外兩成餃子捐給慈濟的長期照顧戶,這些難民因故無法工作、經濟拮据,負擔不起一袋家鄉餃子的奢侈。「我們送去給這些家庭時都會拍照,回來給餃子成員看,分享這些家庭的際遇。爺爺奶奶們都很欣慰,知道自己的存在還是重要的,能為他人帶來一些歡樂。」

餃子俱樂部的食物均為素食,高麗菜鹹餃淋上油蔥醬、沾酸奶,是道地的吃法。

一百四十萬人滯留中

「那時我帶著兒子搭上火車,我記得那個包廂裏擠了十八個人,或站或坐,沿途經過俄軍正在轟炸的地區,天被染成紅色,我們害怕地想衝出去,但能逃哪去?只能緊緊抱著頭自求多福。」曾是英文老師的漢娜,從烏東的札波羅熱(Zaporizhzhia)驚惶撤離,抵達華沙後,得知慈濟延攬會說英文的烏克蘭難民承擔翻譯,成為慈濟在當地以工代賑的志工。

一年以來,她協助開辦英文課程,培訓更多會說英文的烏克蘭籍志工投入慈濟中長期難民服務,「原以為這場戰爭只會持續幾週,我們就能返家,但卻沒有……很感謝慈濟的以工代賑,給了我在波蘭長住扎根的力量!」

當然,不是每個人都能找到工作。波蘭政府今年三月統計,約一百四十萬名烏克蘭難民決定續留波國境內;而挪威難民理事會(Norwegian Refugee Council)調查則發現,高達七成流落異國的烏克蘭難民—絕大多數是帶著孩子逃難的婦女,正處在陷落貧困的危險邊緣,對最基本的生活開銷都感到吃力。

「條件好的、有專業的、有資源的,會往國際化的大城市或西歐謀生去。沒辦法的,多留在盧布林(Lublin),因為盧布林是靠近邊境的二級城市,物價較低。」多次前往盧布林關懷難民的德國慈濟志工陳樹微說明,很多非營利組織都撤退了,今年物資、水電漲太多,光靠波蘭政府是不夠的。「戰爭對無辜的人很殘忍,我們前來協助,就是希望這些人不要有憎恨的心,讓他們知道不是只有戰爭的殘忍,還有人在關心他們。」

圖1:漢娜今年二月初返回故鄉烏克蘭札波羅熱,街上空蕩,建築物的窗戶不是空了,就是被木板釘死封實。(相片提供/漢娜‧曼克斯)

圖2:慈濟在華沙的難民關懷行動,漢娜(左二)協助翻譯,與慈濟志工並肩幫助烏克蘭鄉親。(相片提供/周如意)

離家四百多天的念想

開戰屆滿一周年之際,漢娜返回故鄉札波羅熱。那裏離被俄軍猛烈轟炸的馬立波(Mariupol)、頓內茨克(Donetsk)不遠,因此居民會撤退到這個城市避難。然而再度踏上故鄉街道,漢娜內心沒有預期的激動,而是錯亂,「一切變得很陌生,所有建築的窗戶都空了,空氣裏都是戰爭的氣息……雖然是白天,街上沒人走動、孩子也不在外面玩耍,我的住家借給其他城市來的難民暫住,家具都已被重新移動擺設,當然我也同意他們這樣做。」

短短幾天停留,漢娜重返波蘭—為了孩子的安全和教育,決定續留華沙。當愛笑的她被問到最想念烏克蘭的什麼,她思考一會兒,才認真地說:「最想念的,其實是每天早上起床後走到冰箱,打開看看裏頭有什麼、想做什麼早餐。我真的非常想念自己煎的太陽蛋。」

漢娜和孩子現在住在慈濟合作的天主教修道院,三餐由修道院提供。她感謝所有組織給予慷慨幫助,但還是止不住想念往昔獨立自主的時光。「如果我有話和我的同胞們說,我只希望,這場戰爭會讓大家變得更好,而不是變得更壞。」

慈濟在華沙關懷的個案家庭和長者,都會跟著志工一起做慈善,像是烘果乾送去給物資匱乏的烏克蘭戰區,給逃不出來的老弱婦孺。「烏克蘭一個家喻戶曉的卡通裏曾說過,你的船如何航行,取決於你怎麼命名這艘船。」漢娜說:「所以我不是難民,是志工。」

水滾了,鍋裏的餃子也熟了,志工撈出來後,再由烏克蘭奶奶們接手,為每顆餃子刷上一層奶油,或淋上煎得香脆的油蔥,備好酸奶—正宗的烏克蘭餃子就是要這樣吃!眾人這也才開始歡欣品嘗故鄉的滋味—這盤在波蘭出現的烏克蘭餃子,帶給每個人思念的慰藉,滋養著失根的人們,再堅持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