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臺藝術為媒介 展演亙古真理

一九九九年起,慈濟陸續以音樂手語劇將佛典深意用藝術方式呈現,二○○七年《清淨‧大愛‧無量義》音樂手語劇,於全臺進行三十七場公演,為有心接觸佛教的大眾開了一道方便法門。(攝影/黃威然)

精深的宗教義理,如何讓大眾易於接受且普及?
從古代單純的「說唱藝術」,到現代的大型音樂劇,
除了純然欣賞舞臺表演,
其實還有另一種角度─讓自己「走入」經藏。

精深的宗教義理,如何讓大眾易於接受且普及?從古代單純的「說唱藝術」,到現代的大型音樂劇,除了純然欣賞舞臺表演,其實還有另一種角度─讓自己「走入」經藏。

古代常民的信仰,往往源於對天地、自然與未知的敬畏和探索。例如在智識未開年代,藉象徵神祗、祖靈的「面具」,來傳遞故事或人天之理,可說是人類宗教藝術中的道具濫觴,不僅提供了與神祕力量或未知世界的互動方式,也扮演著日常生活娛樂功能。

回眸人類的表演藝術發展,可追溯到古老的宗教儀式,其中經常伴隨音樂、舞蹈、戲劇等元素;而宗教信仰本身,也賦予表演藝術更豐富的故事與意涵。

歐洲十七世紀開始的神劇(oratorio),著名作品如《彌賽亞》、《以利亞》,取材自《聖經》,人們耳熟能詳;古印度流傳至今的梵劇、韓國無形文化財「僧舞」等,皆反應了宗教對各地區傳統音樂、戲劇或舞蹈的影響;而宗教本身的道理、故事與修行觀念,也因此得到多元管道的詮釋與傳遞。

包括佛教在內的宗教義理,對一般人而言的確深奧,也因此透過普羅大眾容易理解的方式來傳達,更形重要。

佛教在漢朝傳入中土後,曾在各朝代出現過變文、寶卷、俗曲、講唱等表現形式,在流傳佛法時雅俗共賞。隨著時代演進,從較早單純的「說唱藝術」,到如今不同形式的藝文展現;社會大眾欣賞表演外,可以有另一種角度「走入」經典。

雅俗共賞的方便法門

佛法透過舞臺藝文演出,是一種「方便法門」,也是較容易為現代人接受的方式。

以百老匯風格呈現的英文版《悉達多音樂劇》,是佛光山依據星雲大師著作《釋迦牟尼佛傳》改編,迄今已在國際間演出十多年、逾一百八十場次,並已歷經五代演員的培訓過程;在馬來西亞,也有《遇見觀音》、《釋迦牟尼佛傳》、《藥師如來》、《天心月圓》等佛教音樂劇;這類綜合性舞臺表演所呈現的宗教故事,由於演員年輕、肢體活潑,吸引不少喜愛音樂戲劇的青年人前來聆賞。

而慈濟結合舞臺藝術與佛教經藏的音樂手語劇,始於一九九九年的《三十七道品》,它是佛陀教導世人調伏內心煩惱的三十七種方法,演繹由靜思手語隊擔綱;隨後的《父母恩重難報經》則旨在引領眾人,省思父母恩重與及時行孝之深意,不僅在臺灣巡迴,並帶動海外多國慈濟人在當地演繹。

隨著二○○三年美伊戰爭及SARS疫情,慈濟又推出取材自佛教經典《藥師如來十二大願》,以及翌年印度洋大海嘯後的《佛門大孝地藏經》、二○○七年《清淨‧大愛‧無量義》等音樂手語劇;至二○一一年的《法譬如水潤蒼生‧廣行環保弘人文》經藏演繹,此時因為加入了專業表演團隊與數以千計的素人志工,整體規模與藝術質感更勝過去。

資深舞臺劇演員曾志遠曾解釋,「音樂劇(musical)是種結合歌唱、戲劇、舞臺設計、燈光與舞蹈的綜合性藝術。」而這些的確都是慈濟演繹經藏的重點元素。

從經文偈頌結合手語、演唱的音樂手語劇,到後來融入舞蹈、樂曲、擊鼓、燈光、多媒體及高質感舞臺美學;從原本由素人志工的肢體展演,到專業表演工作者、藝文團隊的加入,慈濟經藏演繹獨特的演繹與述說故事方式,放眼現代各類舞臺演出形式並不多見;許多人更從傳統觀賞者進而加入成為演繹者,親身走入佛法經典、行入經藏。

位於北印度的拉達克主要信仰藏傳佛教,每年夏天面具節吸引國際遊客參訪,舞僧所戴面具各具意義,是盛大的宗教慶典(圖1來源/達志影像);而知名的川劇「變臉」絕活,在慈濟經藏演繹裏也用以表徵人心五毒「貪瞋癡慢疑」。(圖2攝影/黃筱哲)

專業與素人以法相會

相較於西方音樂劇擅長「寫實」,像知名的《西貢小姐》,一開場整架直昇機便進入舞臺,《歌劇魅影》裏,有從天而降的大型華麗水晶燈,中國傳統戲曲較重視「寫意」,少有大型的道具操作,舞臺上常見的只是「一桌二椅」、象徵騎馬的「馬鞭」、代表車輛的「車旗」,極簡道具在舞臺上,便鋪展出千山萬水及各角色人物心境。

慈濟《無量義 法髓頌》經藏演繹,由國寶級的唐美雲歌仔戲團與國際聞名的優人神鼓擔綱,將佛理與慈濟真人實事、當代人類所面臨的挑戰相結合。

擅長戲曲身段的唐美雲歌仔戲團成員,以道具結合舞臺戲劇方式,展現曲目中〈佛陀的一生〉、〈悟道〉等段落,以及慈濟人以經為道的真實故事;而優人神鼓成員將平日禪修體驗融入肢體動作,從而呈現出舞臺場景難以細說的抽象心境。

有別於其他的宗教藝術表演,慈濟經藏演繹每一場有數百、逾千的「素人志工」─他們是捐款會員、社區民眾或慈濟志工,從年輕人到九旬長者,不僅是上場成為演繹者,在更早前就開始參與社區讀書會,理解經典內容,並且茹素齋戒,以虔誠身心共赴這場大法會。

「法海區師兄師姊的演繹,是讓我最震撼的。讓我們可以把劇團承擔的每個片段,更精準、更動人地呈現。」唐美雲述說團員參與時,看到每一場志工以整齊動作呼應慈濟真實故事的感動。

包括《靜思法髓妙蓮華》、《無量義 法髓頌》共二十六場大型演繹,從二○二二年十二月高雄場開始,今年七月彰化場到十月的臺北小巨蛋,涵蓋北、中、南、東部以及海外多國連線,並透過大愛電視全球直播,相信在佛教乃至宗教界的舞臺展演史上也是極少見。

「慈濟將演繹經藏作為融合不分宗教的全民『大法會』,並且廣邀各道場與教會參與或觀賞,因此有別於佛教傳統法會之形式……」花蓮靜思精舍德傅法師、也是慈濟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兼任助理教授,十多年前即在一篇論文裏如此說明,慈濟將演繹經藏的「法會」,詮釋為以「法」相「會」。

《無量義 法髓頌》經藏演繹舞臺上,唐美雲歌仔戲團以專業身段詮釋悉達多太子出宮遊歷親睹生老病死的衝擊,從而決心捨棄一切、尋求解脫之道。一列列在旁的志工,也以肢體動作譬喻心境、強化氛圍。(攝影/黃筱哲)

入經藏就是深入無量義

《法華經‧方便品》經文:「如是眾妙音,盡持以供養,或以歡喜心,歌唄頌佛德,乃至一小音,皆已成佛道。」透過舞臺藝術展演佛法,不但可視為表達虔敬供養,優美莊嚴旋律也讓人便於記憶佛經偈語,讓世代傳唱。

證嚴上人開示,慈濟經藏展演目的,是為社會教育,因此走上舞臺要抱著「行入經藏」的演繹之誠。

「大家把經文編成簡短文字,配合音樂韻律,讓人琅琅上口,便於記憶,又能以舞臺劇的方法,讓大眾更樂於接受佛法,這也是慈濟獨一無二的弘法方式,可以突破宗教、語文的限制,讓大眾體會佛法的真善美。」

慈濟經藏演繹,也期待能世代傳頌,讓佛法生活化、菩薩人間化的「人間佛教」之理,能為更多人了解並落實於日常,那便是上人與所有慈濟人念茲在茲的心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