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至十七日 甘願做,法喜受

9.16~17《農八月‧初二至初三》

【靜思小語】感受到志願得以實現的法喜,即使流淚流汗也甘願承擔。

敬重宇宙大覺者

九月十六日,編纂處洪靜原主任、新加坡蕭慈力師姊請示《無量義 法髓頌》摺頁小冊之設計方向。上人提到類似於社區歲末祝福紅包,打開可以看見立體的宇宙大覺者,看見宇宙中有佛出世,後面有無數的化身佛,朦朦朧朧。換言之,摺頁中間有「大覺者」,打開的時候,大覺者可以浮上來,但是要做得很精巧,讓人拿到之後,心存尊重、珍惜,就不會亂丟,還會放在佛龕裏虔誠禮敬。

「像我每天自修禮佛,都會觀想靈鷲山說法臺的場景,感覺到我就是在印度靈鷲山上頂禮。『佛在靈山莫遠求,靈山只在汝心頭』,確實啊,我天天觀想靈山,靈山就在我的心裏,當地景致就會在我的面前,好像每天一大早都在這個地方繞著。這是舉一個例,假如我們很用心,做得很精巧,無論是誰,拿回去都會珍惜、敬愛,珍藏起來,而不是不以為意,久而久之不知道放哪裏去了。」

新加坡慈濟三十年

新加坡分會四合一團隊與同仁,在執行長劉瑞士師兄帶領下,於九月十二日來臺,與北部慈濟志工交流後,九月十五日返回精舍隨著常住作息出坡,十七日與上人座談,各分區組隊幹部分享當區會務推行以及心路歷程。

大家共同發願後,上人開示:「慈濟在新加坡已經三十年,三十年前,那幾位慈濟人勇於承擔,現在回頭看,剛剛大家的分享,都是在這三十年中的承擔,一一完成困難的任務;你們過去流下了很多的汗水,也有不少感動的眼淚。凡事的成功,就是有你們曾經這麼『幸福』付出,才能擁有,所以慈濟人不說苦,是幸福。」

上人說,不論承擔組隊長或功能幹事,都要負責任。「我們都是志工,總是甘願投入,實際出力做過以後,才會有歡喜的感受;若不甘願,做得勉勉強強,自然無法歡喜。其實做志工感受到的是志願得以實現的法喜,應該要說『甘願做,法喜受』。志願付出無所求,不是用金錢可以衡量,是無價的,無價就是寶,志工所做、得來的都是寶,是真正有福德。」

走過幸福的歷程,流過汗、流過淚,其中點滴在心頭,福德也分分累積在意識中。上人表示大家都是造福而得福、得德,聽大家分享,為大家感到歡喜,也深深感恩,感恩自己在一念之間決定創立慈濟,才能與這麼多人間菩薩相聚,這幾十年來不知救了多少苦難人。

「當時有很多因緣會合在一起,最主要的是我看見苦難相,起了那一個念頭:我要幫助苦難人,需要借重人人的力量。我就對聽我講經的家庭主婦提出,我要成立一個做慈善救濟的團體,資金來源是每人每天出門買菜前,投下五毛錢到竹筒撲滿裏。如此不影響家庭生活,也不影響餐桌上的菜色。大家聽了很願意響應,慈濟就這樣從少少人、微微力,一直走到現在。」

「不論生活貧富,只要身體有力量,有想要幫助人的愛心,絕對有幫助人的方法;只要在平時的生活用度中節省一點點,久而久之也能累積一股力量。付出幫助人,同時是為自己祈福;不要自己喊窮,要自我肯定是有辦法救人的人,這股自信心可以支持自己度過艱鉅的難關。」

上人教導師兄師姊,「菩薩招生」的方法很多元,師父只是給予大家觀念,這分觀念若度入了大家的心,自然就會因應當下情境,面對的人事物而產生方法。其實「菩薩招生」,就是把有愛的「心法」度給朋友、親人、有緣的人。「常有人問我度人的方法,我說我沒有特殊的技巧,我只有一分好緣,靠著好緣度眾生,也不斷與人結好緣,很自然就有人願意靠近。我們照顧好自己的心,造福人群,很自然就會滋養慧命,發揮你們的方法好度人。」

上人肯定新加坡資深慈濟人很用心,除了疫情嚴重的那幾年,都會帶著年輕一輩、新承擔組隊任務的師兄師姊來臺尋根與參訪學習;更希望大家平時在新加坡要多增加見面的時間,彼此聯絡感情、分享心得;隨著互動次數愈多,菩薩之間的長情會牽得愈緊、拉得愈長。

「菩薩經常共修見面,或是辦聯誼茶會,向會眾分享全球慈濟人做慈濟事,啟發人人的愛心,相互增長福與慧,菩薩道上彼此加油打氣。」上人教大家珍惜身在菩薩團體的好因緣,與菩薩為伴侶,永遠不孤單;社會上有各方面的事情很需要有人做,所以即使年紀大了也不要停下腳步,永遠都要是有承擔的人,永遠都是有責任的人,不是老了就沒有用,老了經驗豐富,更有價值!

本專欄為靜思人文出版之《證嚴上人衲履足跡》精簡版;更完整的慈濟脈動與開示內容,以及師徒之間的感人對談,請展閱每季出版的《證嚴上人衲履足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