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日 建立真情

9.6《農七月‧二十二》

【靜思小語】團隊能夠分工合作,是建立在人與人之間真誠的感情上。

醫療要跟著時代進步

聆聽花蓮慈濟醫院團隊報告,上人說,無論是中醫或西醫,自己都很尊重與感恩,因為都能對症下藥,解救病苦。大家在慈濟,也要提起「感恩、尊重、愛」,對於醫療管理,也是以愛為管理,以戒為制度,人人自我守戒律、守規矩。

「只要自我守規、對人有愛,自覺覺他,就是很好的自我管理。凡事都離不開這樣的制度,也離不開人與人之間的合和互協,相互尊重、感恩,我相信任何一件事都能做得很美好。」上人進一步說明,並非為了合和互協、為了真善美,就只是消極地說感恩,要積極為人間付出,所以醫療也要跟著時代進步而積極精進。

在慈濟醫院,醫護同仁對病人的細心診療與照護,讓病人與家屬銘感於心,建立溫馨醫病情,這是最成功的醫療。上人表示,不只是醫療人員與病人之間要建立真情,人與人之間都要有真誠的感情,像是全院各部門、各科室的合作,都要建立在這分真情之上,整體才能合和互協,對病患做最好的治療。

閩南語俗話說「先生緣,主人福」,醫師為病人看診,要應其身體所需而開藥、動手術,病人要對醫師信賴與尊重,才會有最好的治療效果。生病時身體痛苦、心慌無助,但是來到醫院看到信任的醫師,心理上就會覺得有救了;又聽到醫師對他們解釋病況與治療流程,心更是安定下來。而醫師了解病人的生活環境與習慣,也需要耐心教導他們改善習慣、遵守規矩,所以有時醫護對病人也如同父母照顧孩子,如老師教導學生;要有這樣的人際互動,彼此的情一定要會合起來。

「醫療必須跟著時代進步,我們要不斷研究、不斷提升,研究團隊的教授、博士們,也要合和互協,共同用真誠的無私大愛守護生命、治療病人。這條路很長遠,所以自我精進的同時還要傳承,把好的醫療體系、教育人文不斷延續下去,成為人間的典範教育。」

人才培育與品德培養

與醫療志業張聖原策略長談話時,上人提到人才培育,期待投入慈濟志業體工作的同仁要有志業精神,不要用應付職業的心態做事;如果只把醫療工作視為維持生活的職業,很容易會追求利益而偏向,對整個醫療環境而言,風氣也不好。院方照顧好同仁,同仁也要守本分、盡心力,相互扶持與成就。

「時代在變化,科技不斷進步,我們假如沒有跟進,會與社會脫節。像我雖然年紀大了,也自我督促要跟得上時代;人生絕對不要認輸,要不斷進步,但是要有開闊的包容心。四大志業都必須培養人才,尤其是『粽串』結構中總籌的繩結,要統籌的人不僅要有技術、有能力,一定要有品德,與大眾結好緣,說的話、做的事才能讓人聽從與跟隨。」

品德要如何培養?上人說,只要守持做人的本分,做好該做的事,即使與人無爭、與事無爭、與世無爭,其他人也會看到這個人正在為人間做什麼事,能認同、受感動,就會主動前來支持、共同出力推行。「我不曾想過這一生要做出什麼成果,只是隨著因緣,認定該做的事,認真去做就對了;我很認真,而且很有誠意,朝著佛陀教導的『心包太虛,量周沙界』,不斷開闊心胸去包容一切。心靈空間要無限寬廣,肚量也要開闊,否則人生路會愈走愈狹窄,直到無路可走。」

「我這一輩子沒有刻意的作為,慈濟四大志業的成立都是隨著因緣,而且這四大志業都是人類不可缺少的。再先進富裕的國家,都會有貧窮苦難人,或是將人分階級,底層的人永遠困苦,所以慈善是必須存在的。」上人說,人不能分階級,即使生活有貧富的差別,都要同樣尊重以待。自己很喜歡和草根的老人家互動,會和他們拉著手親切對話;在社會上有身分地位的人,自己也不會特意奉承,總是以禮相待。

「不需要去奉承人,但是要敬愛人,我對任何人都抱著真誠的無私大愛,這是我的口頭禪,也是我的人生。也期待我這一輩子這幾個字能影響人,有人聽得進去、身體力行,還可以承擔起志業責任,這是我現在比較在意的事情。雖然期待但是不敢強求,希望有心的人既然認識慈濟,還要真正用心投入,多了解、能認同。」上人說,最近常常看到慈大與慈科大畢業校友回來,分享在慈濟的成長,當時的小小孩子,現在已經出社會,很有成就,所以很開心、很欣慰,也覺得慈濟志業在社會上已有舉足輕重的影響力,所以更要謹慎。

上人提到昨天聽土耳其余自成師兄分享,他與慈濟援助的敘利亞難民孩童親如父子、師徒,其中有一個滿納海學校的學生,剛接觸到的時候還小,為了家庭生計打黑工,現在已經二十多歲,到法國留學,並持續與余師兄聯絡,還會拍照片、影片傳給他做紀錄。「我向來做事都沒有抱什麼目的,認定該做就去做,接觸到了好因緣、好人緣,他們就會挺身而出,幫助我做那麼多事,直到現在還在繼續,令人讚歎因緣不可思議!」

本專欄為靜思人文出版之《證嚴上人衲履足跡》精簡版;更完整的慈濟脈動與開示內容,以及師徒之間的感人對談,請展閱每季出版的《證嚴上人衲履足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