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日 修行的方法

9.12《農七月‧二十八》

【靜思小語】身心平靜無染著,少欲知足無爭端;煩惱無明即時斷,福田善緣即時結。

求佛道,爭志氣

十一位即將參加今年度三壇大戒的常住師父,以及二位求圓頂的近住女,前來聆聽上人教誨。「你們來到這裏這麼多年,父母很成就你們,要記得父母恩。」上人教導求圓頂者抱持尊重心,向父母表達決定出家,讓父母家人起歡喜心而前來觀禮與祝福;出家乃大丈夫事,要很勇敢,而有此好因緣,要自我祝福。

「師父自從出家已經過了半世紀,心總是無欲、無爭、無求,若有求就是求佛道,爭就是自己要爭氣,無論遇到什麼樣的困難,都對自己說:已經歷過這麼多年的考驗,我的道心絕對堅固。修行要有平靜無染著、少欲知足無爭端的心境。我的心天天都很單純,雖然難免擔憂天下眾生,但是沒有個人的煩惱,不會自我生無明;若心生無明,不是人與事的問題,是我們的心與自己過不去。」

「聽到他人無心的一句話,我們有心去做文章,如同結網一般,讓自己掙脫不了,煩惱重重,這就是不單純的心腦,所結的網是『煩惱網』。其實修行就要像師父這樣,既然下決心,想要做的事情就一心一志做好。要做得順,就要靠『德』,不是自己想要做就能做,真正要有福緣、有品德,福慧兩具。過去做的事情沒有偏差,這就是慧;對人間有幫助的付出就是造福,福跟慧要平行。」

上人教大家把心照顧好,有幫助人的機會,不用想太多,要即時付出;如果自己的心起了一點煩惱也要「即時斷」─即時斷煩惱,即時種福田。否則因緣剎那消逝,當有人伸手求助,我們猶豫了,人家的手縮回去,要再接起這分福與緣就比較難了。所以說因緣剎那間,要時時與大眾結好緣。

也因為有好因緣在同一個道場,見到其他人忙碌,有空的人就要來幫忙—本來二人扛的物品超過負荷,若多一個人再出一分力,負擔就會減輕一點;若四個人搬運,那就很平衡,減輕負擔,大家更輕鬆。「付出助人要即時,被你幫助的人很快就感覺到:有你、有他,增加力量給我。手腳很俐落,大家共同付出,做事會做得很歡喜。」

「靜思精舍的常住,要合心、和氣、互愛、協力,法脈才能代代相傳。靜思法脈穩固,慈濟宗門就能世代延續。雖然我們是佛教團體,但是我們的宗旨是『入人群』,開的是入世的法門,慈濟宗要入人群去幫助苦難眾生。大家若有心在宗門內,就要覺悟,我們利益群生要身體力行,不是口頭說說而已。」

靜思修行者傳法,要教菩薩法,而菩薩要利益眾生,必須靠群眾之力。上人表示,若說觀世菩薩有千手千眼,其實觀世音菩薩是一位,但是菩薩的精神理念,應化人間度眾生,不是只靠菩薩度眾生,是應化無數人,由這無數人去利益人群。所以人多力大可以幫助天下人,但是精神理念歸一。

「大家都是靜思法脈人,共同一志就是要投入人群,菩薩招生做慈濟事,利益群生。要知道慈濟在地球上、國際間做過什麼事情,菩薩道場普化人間。看看多少有心人,不分宗教而投入慈濟,我們有自己的宗旨,要開闊心胸,尊重每一個宗教,用寬大的心胸去包容人,然而『為佛教』,腳步要站穩。」

入法脈,開宗門

「佛陀出家修行,我們也學習佛陀那一念心,去掉世俗家庭牽絆的愛,一心入道,這分愛普及天下眾生,不是只為一個家庭、一個家族。我們割捨了私情小愛,擴為大愛。」上人說,辭親割愛而出家,就要一心一志向道,才不會只被煩惱的愛牽絆,不斷增生煩惱心。靜思法脈的方向永遠是「為佛教,為眾生」。

「若有這樣的決心,用簡單純真的心投入,慈濟宗門是很好修行。你們願意發心歸入靜思法脈,選擇法脈為人生的方向;入法脈還要開宗門,開慈悲之門,發願喜捨,不惜時間與體力投入,何況常住的生活同樣也要不惜手腳。雖然說輪值執事,當自己的執事做完了,別人還在忙,就要再投入,因為這是我們的家。」

上人說,發心行菩薩道,修自己還要利他人。修自己要如何修?利益他人又要如何做?許多在家居士富有錢財、有不少子孫,事業做得很大,但是煩惱更多,得失心更重,這就是在家人的缺點;而出家修行者不會想去貪求世間的物欲,出家以後就是團體的共同生活,沒有擁有個人產業,只要大家守持這個方向,無欲無求則自心清淨。

上人教大家自我省思:心靈道場有建立起來嗎?若忘記自己是修行者,會一直與人計較,不斷產生分別心:「這是我歡喜的人,他講話合我意;那個人我不喜歡,因為看不順眼。」這種看人不順眼、對人不歡喜,對方並沒有什麼損失,於己卻是修養不夠。

「看人不順眼是自己的修養不夠,所以要反省自己,不是教別人改變,是要改變自己。師父說的話,只要你們能接受且運用,這就是一個真修行的道場。」

「師父這輩子沒有遺憾了,人生走過了八十幾年,自我盤點,感覺很有福,最大的福報就是我有這麼多的好弟子。精舍常住二百零四位,的確是個大家庭。我們的空間很有限,建築物很簡單,你們能夠在這樣的環境安住身心,已經達成修行的第一步,修行的路踏得很穩。」

上人提到最初與幾個弟子借住普明寺,那時候的生活環境可說很窮困,雖然努力做手工,要維持三餐仍是困難。現在已有這麼多常住在此生活,還承擔起慈濟宗門。「我們開這一道宗門,普天之下多少人以靜思為家,慈濟人的心靈故鄉就在這裏,因為他們也是師父的弟子,以慈濟為他們走入佛門的道路,所以慈濟在普天下,而普天下慈濟人的心靈方向就是『靜思』。從靜思法脈開啟慈濟宗門,我們在法脈宗門的源頭,要很有承擔。」

上人說,「為佛教,為眾生」是自己終生的方向,但無法只靠自己一個人做到,需要天下人與自己有共同的方向,所以要開闢道路,還要開一道門接引他們進來,引導大家為人間救拔苦難;所以要教菩薩法,就是開這一道菩薩門,接引人進了菩薩門,要給予道糧,讓人看見慈濟的精神內容,而精神源頭就是法脈。

「靜思法脈勤行道,慈濟宗門人間路」,是永遠不變的方向。勤,就是要精進;精進,要專精,在這裏修行,心無雜念;要淨化人心,自己也不能有雜念,修行的功夫就在這裏,要修得心無雜念,堅定行於菩薩道,走入人群廣度眾生,從凡夫煩惱的此岸,渡到清淨解脫的彼岸。

「你們跟著師父開這條路,同心同志願,要繼續把我們的法脈宗門延續下去。很歡喜你們下決心、立大願,道心要守好,剛才師父對你們說直心,就是筆直寬敞的心胸,菩提大直道。這念心若很平靜,未來人生的修行境界就不會被無明所擾亂。」

本專欄為靜思人文出版之《證嚴上人衲履足跡》精簡版;更完整的慈濟脈動與開示內容,以及師徒之間的感人對談,請展閱每季出版的《證嚴上人衲履足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