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九位完成波蘭語課程的烏克蘭學員,七月二十九日於盧布林明愛會禮堂獲頒有歐盟認證的結業證書。(攝影/塞爾希)
在終戰之日到來前,寄寓波蘭的烏克蘭人,需要的是生存的自信與尊嚴。語言課程有助於融入社會,再次體驗到新的自由;醫學波蘭語課則能幫助醫療人員換取執照,發揮專長幫助更多病人。
本文提供有聲書,歡迎播放聆聽,期待能給您不一樣的感受,用聽的來讀月刊。本篇由慈濟大學通識教育中心謝文蓉老師協助錄製。
感恩「慈大之聲實習廣播電臺」協助錄製,感謝慈濟大學劉怡均校長、王秀芳臺長大力支持。
俄烏戰爭已經持續二十個月,烏克蘭青壯年男士留在國內保家衛國,出逃以保住生命的老老小小及婦女,艱難地在異國他鄉生活著;何時能夠闔家團圓,仍在未定之數。
烏克蘭籍的英文老師荷娜(Hanna Prasolova)於波蘭避難歲月中,再次獲得一張語言證照。「作為一位外語老師,深知在一個陌生的地方,懂得當地語言的重要性,這是開啟在地自在生活的第一步。但是會說與有一張證書直接證明程度是有差別的,尤其是求職的履歷表,附上一張歐盟認同的證書,是最直接、最有力的證明。」
慈濟基金會與波蘭盧布林明愛會(Caritas Lublin)合作,讓烏克蘭難民有機會學習波蘭語,得以融入當地社會。從今年初以來,獲得慈濟資助而能完成課程的共有七十九位,於七月底獲頒結業證書。
可別小看這張結業證書,德國志工陳淑女點出其實用價值:「這是歐盟統一語言認證的系統課程。程度由A1、A2、B1、B2到C1及C2,每個程度從一分到五分的成績。有了這張證書,全歐洲都知道你的語言程度到哪裏,是能夠會話溝通或者是聽說讀寫無障礙。」除了利於找工作,在波蘭如果年紀小於二十六歲,語言程度到B2,不論國籍,從小學到大學都可以免費就學。
烏克蘭與波蘭兩國語言相似,有部分互通,但在學習文法方面就比較難些。課程於盧布林天主教大學(Catholic University of Lublin)進行,阿拉卡珊德拉(Aleksandra Czaplewska)女士所教授的班級學生眾多,她認為能夠完成課程是相當不容易的挑戰,因為學生往往需要在工作、教育和家庭責任之間取得複雜的平衡。
欲走還留,每步都艱難
烏克蘭鄰國波蘭,在戰爭初期承接了最多難民;政府單位和境內外慈善組織,第一時間先以安頓生活為主要援助方向,以波蘭西南部奧坡雷省的大城奧坡雷(Opole)為例,社會局附屬機構「社會活動中心」提供全天候服務,由戰前就居住在奧坡雷的烏克蘭人,接應逃離戰火來此的同胞,再轉由社會局安排照顧,包括協助就業。
考量母親們需要工作,學生暑期無人照料,奧坡雷社會局提供週一到週五、每天八點到下午三點的「安親班」,讓包含波蘭與烏克蘭的孩童一起繪畫、遊戲與閱讀,也促進融合。
紅十字會奧坡雷省分會在戰爭爆發後,幾乎天天發放物資給難民,度過緊急時期;現今因大眾物資捐贈日漸短缺,發放調整為每月約進行十二次,對象限長者與有三位小孩以上的母親或身障人士。
奧坡雷慈濟志工陳惠如與安德克(Radoslaw Atlas)夫婦,去年六、七月在奧坡雷的體育場館連續辦理多場大型發放,發放購物卡或現值卡及毛毯,十二月起與奧坡雷大學合作開辦波蘭語學習班與職業訓練,幫助難民增加就業機會。
語言學習班原預計收三百人、二十班次,報名踴躍突破四百人;最後編制了三百五十名學生,由八位奧坡雷大學老師授課。其中還根據部分難民的迫切需求,開設一班密集班。特別的是,不是在大學校園上課,而是分散教學,主要是依難民居住的地方,與就近的高中、小學或文化中心配合,由他們提供教室。由於兩國戰事造成歐洲能源價格高漲,供暖和電費大幅漲價,因此,密集班就辦在收留較多難民的平價旅館。
但不是每個人都能持續上課到結業,難民常常在留與不留之間猶豫─若要長期居留,學會波蘭語勢在必行;但如果在不久的將來就能回家了呢?反反覆覆間,下一步真是舉步維艱!志工們充分理解,因此只要能助一臂之力,就會積極設法協助。
於盧布林例行的長者食物發放中,志工帶動〈一家人〉手語歌,營造支持與陪伴的氛圍。(攝影/塞爾希)
烏克蘭醫師,合法執業
二○二二年底,波蘭政府宣布了一項重要政策─允許來自烏克蘭的醫師將其執照轉換為波蘭執照,有資格在波蘭合法行醫五年。這一政策既能解決波蘭醫療人才短缺問題,同時也讓烏克蘭醫師有機會在當地就業,生活更穩定。
此一政策出爐,波茲南(Poznan)慈濟志工盧卡斯(Lukasz Baranowski)和張淑兒夫婦迅速意識到,烏克蘭醫療人員對醫學波蘭語學習的需求;因這項特殊政策有一個前提,就是烏克蘭醫療人員必須具備基本的醫學知識和流利的波蘭語能力,以確保他們能夠有效地與患者溝通。
盧卡斯夫婦馬上尋求與波蘭排名第三的亞當.密茨凱維奇大學(Adam Mickiewicz University in Poznan,UAM)攜手合作,為烏克蘭醫師提供醫學波蘭語課程。
亞當.密茨凱維奇大學創校超過百年,以波蘭浪漫主義詩人亞當.密茨凱維奇為名,以外國語言教育及研究著稱,有波蘭外國語大學之稱。早在二○二二年八月起,慈濟在波茲南開始提供難民免費波蘭文課程;今年增開的兩班醫學波蘭語課,學員必須超過八成的出席率,並深入了解波蘭的醫療體系和法律,通過嚴格考試,才有機會獲得亞當.密茨凱維奇大學和慈濟基金會聯合頒發的結業證書。
五十位學生參與課程,今年八月結業,有二十三人成功通過政府或醫院醫學波蘭語測試,將烏克蘭醫師執照換成波蘭醫師執照,不僅讓這些醫療人員發揮專業並獲得合法薪資,還使他們的家庭在波蘭獲得了獨立的生存能力。
阿羅娜(Alona Tokarieva)在烏克蘭哈爾科夫(Kharkiv)有十八年胸腔內科醫師經驗,她很感謝經由慈濟開課,讓她得以在波蘭診所擔任基層醫師。來自烏克蘭西部城市切爾諾夫策的娜塔莉亞(Natalya Kozoriz),在兒科工作三十五年;一抵達波茲南,即成為一家兒童醫院的護理師助理,在進修醫學波蘭語課程後,她已經向衛生部門提交護理師許可證申請,希望能正式在波蘭繼續她的專業生涯。
擁有藥學碩士學位的尤利婭(Yuliya Krapyvna),在哈爾科夫有十年藥局經理的經驗;通過醫學波蘭語課程後,她獲得藥劑師助理的工作,也計畫繼續提升自己。受惠醫師中並有兩位加入志工行列,每週三天為烏克蘭同胞提供免費診療服務,九月已在慈濟波蘭波茲南辦公室為四十二位病患看診。
波茲南慈濟志工開辦醫學波蘭語課程,訊息發布後不到十二小時就吸引超過五十名烏克蘭醫師、護理師及專業醫療人員報名參加。(相片提供/張淑兒)
波茲南醫學大學牙科系與慈濟合作,每月為經濟困難的烏克蘭家庭提供免費牙科診療。(相片提供/張淑兒)
免費牙科,痛不必再忍
波茲南志工團隊對於難民的幫助非常多元,每月服務超過一千三百人次,例如成人職訓課程,包括醫學波蘭文、理髮、美妝、創業等,針對兒童與青少年開設電腦編程、英文、體操、繪畫以及國際象棋等課程。
在波蘭,免費牙科的治療範圍非常有限,即便是有工作的家庭,已經強制繳納了健康保險,仍只能獲得簡單的檢查服務,預約看診有時得等待二到六個月;若在私人診所就診,僅是諮詢一次可能就需要支付新臺幣一千元以上,再加上治療,例如拔牙或根管治療,又是另一筆高昂支出,對於沒有工作的烏克蘭家庭來說,無疑是雪上加霜。
牙痛問題,不能等閒視之,盧卡斯和張淑兒獲得波茲南醫學大學附屬醫院卡羅琳娜.安娜.格瑞思(Karolina Anna Gerreth)教授支持,每月為烏克蘭困難家庭提供免費牙科服務。
烏克蘭南部城市札波羅熱因有核電廠,在戰事之初就遭俄軍占領。三十八歲的凱特琳娜(Kateryna Velychko)帶著兩個未成年子女羅曼(Roman Velychko)、維多利亞(Viktoriia Velychko)逃難,於去年三月九日抵達波茲南;她七十歲的父親弗拉基米爾(Volodymyr Honcharenko),也經歷了一段充滿挑戰的旅程,幾經輾轉才與她團聚。
凱特琳娜是慈濟致贈現值卡的受惠者,原本是全職家庭主婦的她,至今仍找不到適合的工作,再加上每月兩千三百波蘭幣的房租,讓她即使飽受牙疼折磨,還是咬牙隱忍;直到今年六月開始接受牙科治療,疼痛終於緩解。
今年三月,安娜.霍利亞夫卡(Anna Kholiavka)一手抱著三個月大的女兒、一手牽著未成年的兒子抵達波蘭;財務限制使她無法優先考慮自己的健康,所有可用資金都用在育兒和房租。
「我在這裏沒有親人,先生在前線武裝部隊,我每天為他祈禱,只求他能活下去,一家人才有團聚的一天。」安娜展露為母則強的勇敢,然而生產後陸續出現牙齒問題,兒子赫利布.霍利亞夫卡(Hlib Kholiavka)也有蛀牙狀況,直到獲得了格瑞思教授免費治療。
赫利布也參加了慈濟開辦的國際象棋課程,每週的上課指導讓他的棋藝不斷增長,使他成為同儕敬佩的棋手;志工也祝福他未來能取得比賽優勝佳績。
圖1:烏克蘭長者弗拉基米爾‧格蘭金努力販賣作品,儲蓄安裝義肢的費用;志工八月家訪時,也以行動支持。
圖2:波茲南慈濟團隊開辦各項職訓或創意課程,烏克蘭男孩赫利布(左一)每週研習國際象棋。(相片提供/張淑兒)
感恩相伴,別為我哭泣
地處波蘭東部的盧布林,是距離烏克蘭邊境最近、生活成本最低的城市,對大多數難民而言是中途站,稍事停留後繼續往下個目的地前進;選擇留在此處的,大多是阮囊羞澀者,無法進一步到其他消費水平更高昂的地區。一旦山窮水盡時,要回烏克蘭也不需長途跋涉;這樣的背景與考量,更讓人心酸。
由烏克蘭、波蘭鄉親和臺灣留學生組成的盧布林慈濟團隊,這一年多來特別著重照料長者和身心障礙者,以使他們能順利在當地生活下來。
儘管波蘭政府每月發給烏克蘭長者相當於新臺幣兩千八百元的養老金,但還是不足以因應節節高漲的生活費;慈濟從去年九月開始,針對六十五歲以上長輩,發放蔬果、穀物、豆類等食品,以確保他們獲得足夠和營養的食品來維持健康;每次發放人數在兩百至兩百五十名之間,也由於幾乎每天都有新面孔前來求助,因此每十到十四天發放一次。
志工貼心變化豐富的食材,以八月下旬一次發放為例,包括雞蛋、麵包、油、蕎麥、番茄、黃瓜、櫛瓜及香蕉、梨子等,讓長者可以輕鬆製作沙拉和主菜,還有充足的根莖類煮湯。
因求學來到波蘭,畢業後留在盧布林經營美甲店的安納斯塔西婭(Anastasiia),眼見同胞受難,加入明愛會志工,並成為慈濟聯繫窗口。她說,「慈濟持續發放,一如既往的給予長輩們支持,實在讓人感動。」
每次發放結束,長者們或是背著、拖拉著沉重的環保袋陸續離開,他們孤獨的背影總讓志工們很心疼。長者反而安慰志工,「不要為我們感到難過,因為我們很高興接下來的十天有飯吃,不用擔心會斷炊,晚上可以安穩入睡。」長者感恩慈濟一年多來的持續陪伴,「很謝謝你們,十天後見。」
向烏克蘭問好
撰文、相片提供•游慈直(奧地利慈濟志工)
歐洲志工進入烏克蘭發放,即使語言不通,也以行動傳遞關懷恆在。
走訪烏克蘭多座城市,感受到戰亂的陰沉, 防空洞裏的教室,因戰爭荒廢的田園,教堂前矗立的墓碑……與每位初識的朋友擁抱流淚告別,因為我們不知道還有機會再見嗎?
九月中旬,我從奧地利出發,與來自德國慕尼黑的陳樹微師姊在波蘭華沙會合,再啟程前往烏克蘭首都基輔;道路在戰亂中顛簸不平,進出關也有高難度,在十六小時後才抵達旅館。
為我們引路的,是長期合作夥伴盧布林明愛會的烏克蘭籍志工安納斯塔西婭,由她陪伴拜會烏克蘭慈善組織VPO,並合作舉辦發放。VPO是戰爭後才出現的組織,由各領域名人籌組,沒有宗教或政治色彩,很快就拓展到全國,已有二十三個分支點,志工來自各行各業。他們聆聽安納斯塔西婭介紹慈濟,也陪伴我們走訪由大學宿舍改成的貨櫃屋收容所,屋內設施齊全,還有NGO提供的洗烘衣機,唯擔心冬日來臨,沒有暖氣設備。家裏的男人都打仗去,婦女們生活過得辛苦,但還是打起精神為戰士編製戰衣。
進入曾是戰區的地點,看到被炸燬的高樓及道路;一年過去了,NGO已經幫他們修好了許多道路。來到一間東正教教堂外,前面一排石碑,此處埋葬了五百餘人,都是在轟炸後從街道上尋獲的遺體。
那幾天走訪基輔、文尼察州、赫梅利尼茨基州及偏遠鄉村,每到一個城市,都感受得到戰亂的陰沉;而在每個城市的市府廣場,都有一排巨大相框,是為國犧牲的戰士遺像,人們燃起燭光、獻上鮮花,紀念逝者。
來到安納斯塔西婭的母校,聽完她分享慈濟人的事蹟,師生以她為榮,讚美她幫助逃難的國人;學生代表要求與我們合影。雖然語言不通,但是可以感受那分真誠,這種氛圍讓我們連日奔波的勞累完全融化了,心中卻為這些孩子感到不捨,戰亂時期持續課業,一有空襲警報就立刻躲進防空洞;各級學校甚至幼稚園,都備有防空洞,裏面跟教室一樣,整齊排著桌椅,還有飲水及食物。
帶著幼兒的婦女及體弱的老人,種種因素沒有辦法離開家園;但因為戰爭,他們無法種植農作物。一位年邁的女士來領取物資,老淚縱橫說著家園已被炸燬……
三個鄉鎮的發放共有八百戶受惠,一袋物資約十六公斤重,包羅了米、麵粉、麵、油、乾糧、雜糧、罐頭,再添加些居民自種的蔬菜、水果,估計足夠生活二至三個月。
最後一天發放,安納斯塔西婭的雙親和鄰居都來幫忙;結束時,我們流淚擁抱,祝福道別。安納斯塔西婭的母親說,這次分開不知還有機會再見嗎?
是啊!轟炸不定時,誰能預料無常何時降臨?此行感受到戰爭帶來的恐懼和傷感,心中有願,還有機會再去探訪烏克蘭的朋友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