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融入到回饋 異鄉人李宏耀在英國傳承慈濟精神

二○一七年耶誕節前夕,英國志工前往依士靈頓華人協會關懷街友,李宏耀(左)誠摯遞上物資。(攝影/譚振雄)

在印尼度過童年、臺灣完成大學,定居英國行醫這四十五年,李宏耀展現了適應力及力爭上游的精神;退休後成為全職志工,他更腳踏實地做慈善,以行動回饋英國社會。

「他們說是為了活命才逃出來的,兩手空空,也不曉得多久沒有盥洗了,所以立刻換上我們所給的衣服;知道他們肚子餓、沒有水喝,我們提供食物,還陪孩子們唱歌、跳舞,跟他們分享靜思語。」二○一六至一七年間,時任慈濟英國聯絡處負責人的李宏耀,三度投入由歐洲慈濟志工所組成的關懷團,於塞爾維亞的難民營發放食物及禦寒衣物。

塞爾維亞是中東難民逃離戰禍,取道巴爾幹半島進入歐陸國家尋求庇護的中繼站。「來自敘利亞的難民,不乏醫師、律師等專業人才,他們被迫離開家鄉,就是要把孩子送出來,滿心期待抵達歐洲這塊夢土,重新建立家園,尋找未來的希望。」戰亂使得難民的人生路坎坷曲折,跋涉千萬里,看不到盡頭也猜不到下一個轉彎,李宏耀說:「出走時的惶惑不安,我也有同感。」

英國聯絡處二○一三年浴佛典禮,李宏耀(右一)親切接待Mimi一家人。(攝影/譚振雄)

我是從臺灣來的!

李宏耀生於一九五○年,祖籍廣東省梅縣,雙親是在印尼從商的客家人,家庭小康。中學時他就讀印尼文學校,很渴望接受正規中文教育,但那時排華情緒高漲,禁止中文書報雜誌,華人也不被允許就讀大學,他於是選擇到臺灣求學,「爸爸對我說,他當初到南洋闖蕩的時候,家裏沒有錢,我過去臺灣的話,以後的發展也是看自己的造化。」

當時來臺的印尼僑生非常少,因此受到行政院僑務委員會的特別照顧,像是提供圖書館工讀機會,逢年過節安排參加救國團的中橫健行、參觀金門戰地等,都是就讀臺大醫學院的李宏耀難忘的回憶;僑委會的獎助學金也減輕畢業前的經濟壓力。

在臺灣求學將近十年,他彌補了之前學業上的不足,也鞏固往後生涯發展的根柢。「我非常感恩臺灣,所以後來到了英國都跟別人說,我是從臺灣來的!」

一九七七年臺大醫學系畢業後,剛好遇到實施國民健康服務制度(National Health Service)的英國醫師短缺,李宏耀與同樣就讀臺大醫學院的印尼華僑吳良璧結婚,決定到英國發展。「那個時候年輕,想說有機會就去試試,這比當初到臺灣更冒險,我手上只有那一張大學文憑,也沒有想到未來會有什麼結果。」

李宏耀說,在英國造就了他腳踏實地、一步步往上爬的動力。英國政府對公民的要求,例如效忠皇室、守法、納稅、種族包容等,他們也都做到,學習如何在多元化的社會生存。後來他成為英國皇家內科醫學院院士、心臟內科學顧問主任醫師。

一九九五年擔任顧問主任醫師後,李宏耀多了些時間教學、參加僑社活動以及參與醫療講座,還有重要的一件事情,「我覺得我可以回饋臺灣!」李宏耀加入歐洲臺灣醫事聯盟,二○○一年起,到英國國會、海德公園演講,在倫敦政經學院舉辦研討會,努力讓臺灣多年來在衛生方面的進展與做法讓全球看見。

葡萄牙二○一七年夏天經歷近九十年來最嚴重的乾旱,導致森林大火,慈濟志工前往發放,李宏耀(左)為居民量血壓。(攝影/王素真)

想為英國做一點事

二○○三年,李宏耀夫妻在慈濟歲末祝福播放的大藏經影片中,看到印尼慈濟人救援雅加達水災,並整治紅溪河;在印度洋海嘯重創後的印尼亞齊省援建大愛村。不分國界、種族、宗教的大愛,深刻觸動了他們。

「我想為社會做一點事!」兩人發心立願攜手走入慈濟,二○○八年李宏耀也承擔起慈濟英國聯絡處負責人。

當時,英國慈濟活動以佛誕浴佛、歲末祝福為主,李宏耀認為要設法走出去。二○○九年,臺灣莫拉克風災,他和志工在超市前募款;端午節,志工組隊參加在泰晤士河舉辦的划龍舟比賽,帶著慈濟旗幟在河岸邊擺攤位;天主教堂平日彌撒,結束後,志工為不急著回家的老人準備下午茶,享用三明治、泡茶、泡咖啡、講故事、玩遊戲,直到下午三、四點。

二○一二年起,李宏耀跟擔任物理治療師的吳良璧,每個月在倫敦的三個華人社區義診,「有些老人一聽到自己的家庭醫師要求他們做檢查,就會很緊張,我會說明原因讓他們安心,等檢查報告回來再幫他們解釋。」李宏耀提供量血壓、衛教與醫療諮詢,還協助與民眾的家庭醫師溝通、解釋病況;吳良璧則在臨時診間外宣導保健知識,教導大家做簡單的復健運動。義診結束後,夫妻倆繼續留在社區與老人共餐,陪伴話家常。

即使李宏耀身為顧問主任醫師,院方許可能夠在私人院所兼差,增加個人收入,但是他情願把時間全用來做志工。攤開那段時間慈濟行事曆,街友熱食供應、老人院關懷、獨居長者居家訪視、社區衛教……他也把行事曆刊登在社群媒體及僑委會刊物。「我每個月要發差不多一千多封電子郵件寄出行事曆;白天在醫院上班,晚上九點就寢,十二點起床,做慈濟的事情兩、三個小時,做完再回去睡覺。」

 

李宏耀(左二)和吳良璧(左三)鶼鰈情深,志工路上也相伴相隨,二○一八年於倫敦加百列教堂關懷長者。(攝影/吳麗花)

成為大家溫暖靠山

「把愛傳出去,想做就去做,要想到後面有慈濟當你們的靠山。」任何一位志工想要付出,李宏耀總是給予支持鼓勵。

慈濟志工蔡麗娜在蘇格蘭首都愛丁堡製作冬令包發放,與救世軍收容中心合作,煮熱食給街友;王素真在伍斯特(Worcester)幫助水災受災戶打掃、修繕,進而邀請居民參加茶會;莊雅婷夫婦每個月一次在韋斯頓(Weston Super Mare)淨灘;梁欣伶在劍橋認養一塊荒廢的公有地,墾殖成一座美麗花園;在諾丁漢(Nottingham)一處收容阿富汗、北非、敘利亞難民的公寓,有五十多戶長期關懷的個案,張堯華讓住在裏面的學童穿上全新的制服;她也在曼徹斯特基石中心,與天主教修女定期為街友煮熱食,另外在女性中途之家也有長期關懷。

蔡麗娜回憶,和李宏耀夫婦一起關懷過不少個案,「我印象最深的有兩次,一次是為腦性麻痺的英國人Mimi募款,好讓她能前往美國手術;另外是多次到英國中部的新堡(Newcastle),關懷一位來到英國接受胰臟癌手術的印尼華僑。」蔡麗娜說,李宏耀分析病情讓家屬安心,也讓旁聽的她學習不少。

印尼華僑術後一年多往生;Mimi手術時約八歲,今年已經二十歲,能夠坐在輪椅上操作手機和電腦。蔡麗娜說,李宏耀到Mimi家需搭五個多小時的火車,持續關懷至今已有十餘年,「他曾幫Mimi和她的雙胞胎哥哥申請到一年的教育獎學金,隔年還自掏腰包再補助一年,說是受到他們堅強的單親媽媽所感動。」

「李宏耀邀約十多位倫敦志工來愛丁堡兩次,一次是歲末祝福,一次是慈誠委員精進營,他和良璧師姊願意多方奔走,護持英國各點的發展。」蔡麗娜說,李宏耀除了分享經驗和傾聽,也總在她覺得自己做得不夠好的時候,以一句「沒關係」或「你已經做得很好了」輕鬆為她化解壓力,「對在蘇格蘭一人默默推動慈濟的我而言,這樣簡單信任的話,格外溫暖而有力量。」

二○二○年,李宏耀卸下聯絡處負責人職務,重心放在傳承。他說每年回到臺灣隨師,都有不同的心得感受,今年最大的收穫是聽聞慈善志業分享,有訪視志工付出二十年的時間,不離不棄地陪伴案家,他除了讚歎,也想將這樣的精神帶回英國。

對待難民或街友,不能僅止於一次性的物資發放,而是要恆持一念善心,做到長期陪伴;臺灣的新芽課輔班菩薩大招生、接引青年志工投入的經驗,也可複製到難民公寓帶動學童,啟發他們的愛心,這些都是英國慈濟志工未來希望努力做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