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與《靜思語》♫

《論語》和《靜思語》在字面上是生活的平凡道理,卻有深刻的意涵,在生命的有限發揮無限可能,既超越卻又不脫離現實生活,持續探索生命意義的最終安頓,這正是我們要向兩部經典所學習的。

月刊有聲書

本文提供有聲書,歡迎播放聆聽,期待能給您不一樣的感受,用聽的來讀月刊。本篇由慈大之聲實習廣播電臺王秀芳臺長協助錄製。

感恩「慈大之聲實習廣播電臺」協助錄製,感謝慈濟大學劉怡均校長、王秀芳臺長大力支持。

這學期很榮幸擔任林安梧教授「《論語》與《靜思語》研讀」為期十八週課程中幾次的主講人。備課的過程中,不斷引領我思考的是,這兩部經典為什麼會擺在一起?我體會到有表層與深層的理由。

黑格爾(Hegel)在《哲學史講演錄》有一段對孔子與其弟子的質疑,一般認為就是針對《論語》而發歸結起來的一段話:「這部經典,所講的都是日常生活很平凡的道理,根本讀不出什麼深刻的東西啊!」這樣的質疑並不陌生,的確有人這樣看待《論語》,連大哲學家都這樣說,那就更顯其力道了。再回想一下,不也常常聽聞有人亦如是看待《靜思語》?這就是表層的理由。

雖說是「表層」,但我在課程中所負責的單元正是以此為起點,引領我與學員們進行一場解惑之旅,目標則是要找到它的深層理由。

黑格爾等人的質疑不完全錯,但可惜只說對了一半。兩部經典的確字面上是日常生活的平凡道理,但反而讓讀者讀出非常深刻的東西。這就是深層理由,用學者的話來說,正是林安梧教授所說的「不離於生活世界的終極關懷」,或哲學學者杜維明教授所說的「超越性與現實性的結合」。

人的生命在現實生活中自有其有限性,但可在其中發揮無限的可能。這無限可能正是在不斷探索「有關生命意義最終的安頓」的過程之中呈顯或體證,也就是「終極關懷」;要實踐這樣的探索,必須不斷超越現實生活的有限性始有可能,這也就是「超越性」。換言之,這樣深刻的「生命的無限性」是「超越」現實生活,但是又與現實生活連續、不割離的。

「不離於生活世界的終極關懷」,正是我們要向這兩部經典學習的,固然二者的實踐進路不盡相同,但讓此不同處相互交流、融通,更有助於我們發揚二者的共通之處。以上就是我所體會「《論語》與《靜思語》為什麼會擺在一起?」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