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菩提迦耶的另一種風景♫

菩提迦耶拉蒂比加村(Rattibigha)房屋密集,醫療組志工九月多次進入訪視,為村民健檢。(攝影/鄧亦絢)

印度菩提迦耶,在兩千五百多年前是佛陀成道地,
而今成為佛教四大聖地之一,吸引全球旅人;
這半年來,星馬慈濟志工絡繹於途,是來朝聖、取經,
更立志在此要創造一個「安隱樂處」,人人的心靈安止處。

印度菩提迦耶,在兩千五百多年前是佛陀成道地,而今成為佛教四大聖地之一,吸引全球旅人;這半年來,星馬慈濟志工絡繹於途,是來朝聖、取經,更立志在此要創造一個「安隱樂處」,人人的心靈安止處。

本文提供有聲書,歡迎播放聆聽,期待能給您不一樣的感受,用聽的來讀月刊。

本系列由「慈大之聲實習廣播電臺」協助錄製。👉官網連結

感謝慈濟大學劉怡均校長、王秀芳臺長大力支持。

清晨在印度菩提迦耶慈濟會所外,停了兩輛嘟嘟車,車頂堆滿了黑板、風扇、足球、餐具、筆記本,車內安坐十位慈濟志工,準備前往四、五十分鐘車程外的兩所學校。一旁,本地志工阿瑪爾(Amar Kumar)騎著機車,車上還載著來自馬來西亞、從副校長退休的姚雅美。

印度鄉間普遍缺乏乾淨用水,今年五月,慈濟志工到菩提迦耶多所學校普查水質時,發現加圖政府學校(Rajkiya Madhya Vidyalaya Ghato School)不只缺水,各項學用品也很匱乏,而有了九月二十日此行。

學校的偏遠程度,連開嘟嘟車的司機也要沿途問路,才能到達;這裏已經二十年沒有自來水,靠著住在附近的一位女老師,每天提兩桶水到學校給孩子們洗手;志工從政府安裝在附近的自來水管接管,將水接到學校水塔,再鋪設管路到廚房及洗手檯、廁所。

有水的日子很短暫,因為農人半路截管,引水灌溉,學校無計可施;姚雅美每週前來靜思語教學時,多次懇請校長一定要去找政府解決缺水問題。

來到一年級教室,四十五位學生只靠著一盞燈泡和兩扇窗戶引光;人人坐在鋪了布的地面上,有的旁邊還依偎著更小的孩子,不難猜想應該是他們的弟弟或妹妹。印度高溫是有名的,每間教室只有一架吊扇;學生餐盤不夠用,分批輪流午餐;學生下課時最愛足球運動,但足球皆已破損……志工設法補足,校長希夫•普詹(Shiv Pujan)笑著說,「很感謝慈濟,我們目前遇到的問題,都得到解決了。」

由於家長入不敷出,難以配合在銀行開戶,讓政府匯錢入戶頭為孩子購買制服,孩子只好穿便服到校,校長表示再設法看看。過一關算一關,姚雅美嘆口氣說:「希望會有好的結果。」

志工們再來到貢嘎里亞學校(Ghongariya School),校長沙米菈(Sarmila Kumari)最煩惱的是學生嚴重缺席。全校一百八十人,每天幾乎只有一百二十位到校,一來校內只有兩間教室,再者是家長把孩子留在家裏幫忙農務或家事。姚雅美表示,會利用假日師長不用到校的時間,陪伴大家將那些孩子找回來。

校長表示有點為難,姚雅美鼓勵她:「只要有心,做得到的。」姚雅美以臺灣、馬來西亞志工為例,他們遠道來到印度,就是要幫助孩子提高教育程度。

姚雅美說,其實她早已下定決心,就算老師們不願參與,或者只有一、兩位願意同行,她還是要做,「上人希望能做到『零輟學』、『零缺席』。」

一趟校園巡禮,不難感受出菩提迦耶在教育、公衛、生計等層面的現實,而這也是慈濟基金會於二○二二年十一月在印度註冊為NPO組織(Non Profit Organization)、二○二三年九月十三日在菩提迦耶成立慈濟會所後,所要努力的方向,一來讓貧窮居民有地方求助,再者培訓本地志工。

佛陀教導佛弟子覺悟之道,證嚴上人一直希望能回饋佛陀故鄉。回溯歷史,悉達多太子離開皇宮修行,在苦行林苦修六年,離開時體力不支,經牧羊女餵給羊乳,才有體力度過尼連禪河,並在菩提樹下悟道成佛。後來在鹿野苑弘法、拘尸那羅入滅;佛陀故鄉即包括了尼泊爾、印度。

這幾年新冠肺炎疫情,慈濟人等到去年四月尼泊爾邊境開放,立刻到了佛陀出生地─尼泊爾的藍毘尼;經過一年的經驗累積,特別是校園靜思語教學的迴響很好,志工團隊因此複製到印度菩提迦耶思龍加村,緊接著在牧羊女村展開菩提迦耶第一個慈善個案;之後看到居民需要醫療照顧,六月起進入社區提供健檢。

在當地成立會所後,來自新加坡與馬來西亞的志工不再寄居旅店,這裏不只是全球慈濟人的家,而是希望全球的人來到菩提迦耶,不論是朝聖或禪修,知道這裏有個慈濟會所,是人人的「安隱樂處」,也是心靈的安止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