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幕式上,普林斯頓大學東亞學院太史文院長分享參與慈濟二○二一年發起「印證佛學講座」的感想。
海內外學者今秋齊聚哈佛大學,分享多年來研究上人思想與全球慈濟人無私付出的成果;第二階段計畫起跑,學者們相約兩年後再見!
本文提供有聲書,歡迎播放聆聽,期待能給您不一樣的感受,用聽的來讀月刊。本篇由慈大之聲實習廣播電臺王秀芳臺長協助錄製。
感恩「慈大之聲實習廣播電臺」協助錄製,感謝慈濟大學劉怡均校長、王秀芳臺長大力支持。
慈濟基金會與哈佛大學共同舉辦第九屆全球共善學思會,以「證嚴上人思想與實踐」為主題,九月三、四日於美國波士頓哈佛大學自然歷史博物館地理學講堂進行;三十多位來自九個國家地區的學者共發表十二篇論文,研討會全程並以中英文雙頻道同步翻譯與直播。
慈濟六十周年即將到來,研討會中,慈濟基金會與哈佛文理學院CAMLab(Chinese Art Media Lab)合作簽約,將進行數位沉浸式佛教藝術研究與策展專案「明心」,預計於二○二六年在哈佛大學、歐美各藝術博物館、臺灣慈濟本會及海內外慈濟會所同步展出,透過多媒體、3D沉浸式體驗,呈現慈濟六十年足跡。
CAMLab主持人汪悅進教授表示,哈佛大學的願景是培養學生成為世界級的領袖,但幾乎沒有學生能夠像上人一樣做那麼多事情。他肯定這場研討會不僅有學術的高度,且具備解決現實問題的解方,讓他感受到未曾有過的深度跟廣度;通過觀察慈濟及上人的行止,能夠不斷更新哈佛面對各方挑戰的解答,他將爭取繼續主辦,期待這樣的研討會能再度於哈佛舉行。
- 二○一○年起,慈濟每二至三年固定舉辦慈濟論壇學術研討會,推廣慈濟宗門研究並涵養慈濟論述人才
- 針對溫室效應持續、貧富差距擴大、種族宗教衝突等跨國際、跨領域議題,慈濟基金會基於對全球問題的「共善」與「共責」,建立學術交流平臺「全球共善學思會」,首場研討會於二○二一年二月在靜思精舍舉行,以「宗教NGO的全球治理」為主題,邀請相關學者交流
- 慈濟又於二○二一年九月一日發起「印證佛學講座」,邀請全球佛教學者專題演講,至今已舉辦十四場
英國倫敦大學史芬妮副教授主持第二場次,專注聆聽。
佛法為世間危機提出解方
兩天研討會分為三場次進行,在第一場次「證嚴上人的社會影響力」中,美國帝博大學人類學系的黃芊妤教授以「證嚴上人的聖格領導與慈悲2.0」為題,從慈濟組織與成員間的情感網絡,探索慈濟人如何在上人的帶領下,通過哪些動力從而產生緊密且相互認定的關係。她認為,如此不斷匯聚的力量,就像一部展演中的《無量義經》;而上人的聖格領導,即是五十多年來對所有眾生無私奉獻的身體力行。人人皆有佛性,上人鼓勵人人皆可行菩薩道,實現人心淨化、社會祥和、天下無災難的理想;包括貧富不均、環境永續等問題,都可以以此尋得解方。
黃芊妤曾任教於臺灣清華大學,二○○九年以「聖格領導與慈悲」為題,由哈佛大學出版英文專書《Charisma and Compassion:Cheng Yen and the Buddhist Tzu Chi Movement》,是第一位以英文出版慈濟研究專書的學者;她今年七月來到靜思精舍小住,體驗常住師父的生活日常並跟隨上人行腳,進行更深度的慈濟研究。
慈濟大學國際事務處國際長戴愛蓮(Elise Anne DeVido)以素食為題闡述,上人認為減少資源消耗、力行環保並茹素,才能拯救天災人禍不斷增加、走向壞劫的地球;在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後,上人更直言,唯有茹素才能消弭災疫,並積極在全球啟動防疫紓困行動。戴愛蓮認為,上人結合了佛教、科學與國際的發展,把慈濟精神跟行動推得更深更廣。
第二場次「歷史背景下的證嚴上人」,慈濟大學林建德教授對比印順導師與上人在思想與實踐上的異同,兩人共同以菩薩道的信念理想為核心關注;而上人終生奉行導師「為佛教、為眾生」的期勉,這六個字總攝了菩薩道信念的核心,含融著「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的意涵;上人對於導師的「人間佛教」有所承傳,更著重以法華精神實踐。
第三場次「證嚴上人的思想」,政治大學林佩瑩助理教授談到,上人不著墨於爭取女性在佛教的地位,而是以實際行動證實了佛教修行者的性別平等觀念。她觀察到,上人本身戒律嚴謹,為慈濟人提出的「慈濟十戒」,是以佛教戒律為基礎而延伸的道德規範,為的是適應多數的佛教居士,這種修改和調整創造了慈濟宗教的活力;「以戒為制度,以愛為管理」,上人強調戒律是照顧與保護自己的有效方式,在個人及制度層面同等重要。
慈濟大學副教授何日生從佛教緣起性空的觀點談到,萬物無法單獨存在,因緣生、因緣滅,故萬物為一體,利他即是利己。就如《無量義經》中所傳達的「猶如船夫身有病,船身堅固能度人」,也是地藏王菩薩「地獄不空,誓不成佛」的悲願;他認為,不是覺悟才度眾生,是度眾生才能覺悟;度一切眾生,方能增長一切智慧、養一切慈悲。
玄奘大學宗教與文化學系主任昭慧法師(左二)擔任第二場次的與談人,針對各篇論文提出回應。
慈濟行動力可供企業參考
研討會也邀請印尼及馬來西亞慈濟志工分享實際慈善案例,慈善志業顏博文執行長介紹近年來針對新冠肺炎疫情與俄烏戰爭難民的援助行動,美國總會曾慈慧執行長則透過數據分析及個案探討介紹美國慈濟人的行動力;靜思精舍清修士也向來賓介紹此一慈濟獨有的「清修士」修行制度,以及自身投入其中的情懷與使命。
顏博文更代表慈濟贈予哈佛大學商學院、甘迺迪學院李奧納(Herman B. Leonard)教授無量義陶燈,感恩他十二年來以慈濟為個案研究及教材,並頒予學術諮詢顧問聘書。李奧納曾於二○○九年拜會上人,並以慈濟作為個案研究、學院三年級學生必修課的教學範例,二○一一年也邀請何日生至哈佛課堂為學生進行專題演講。
二○一六年,李奧納發表論文,闡述慈濟以信念為領導、愛為管理的原則,在災難援助時做出靈巧的組織動員,值得所有企業借鏡;當年趕赴新店靜思堂慈濟論壇現場發表演說,航程長達四十個小時,抵臺僅停留四小時並捐出演講費,又再度返抵哈佛。
這場研討會籌備將近兩年,慈濟基金會副執行長何日生表示,藉由與全球最傑出的學府合作,建立全球慈濟研究的學者群,也是慈濟論述邁向普世化、國際化與典範化的重要關鍵。第二階段將由普林斯頓大學東亞學院太史文(Stephen Teiser)院長主持研究計畫,預計將再有三十位佛教學、人類學、社會學者加入,相約兩年後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