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日 有愛、有誠

9.1《農七月‧十七》

【靜思小語】有愛心還要有誠意,甘願突破萬難去翻轉苦難。

從教育著手,給予希望

馬來西亞雪隆分會團隊,包括四合一功能組隊及志業體同仁共七十七位,於八月二十九日來臺後,前往桃園靜思堂、關渡園區、雙和靜思堂、中正靜思堂參訪與交流,並於今日返回花蓮,與上人座談。

新冠肺炎疫情期間,馬來西亞多次發布行動管制令,二○二一年推動居家上網上課,超過四成學子學習受到嚴重影響。慈濟雪隆分會參考花蓮本會「青年伴學趣」計畫,籌辦「愛‧伴學」計畫,提供照顧戶的孩子線上學習,原預計為期六個月,後來持續將近二年,師資逐漸穩定,孩子們很珍惜學習機會,出席率維持在百分之八十五左右,不少人因此順利升學;而今已開辦中小學馬來文二十班,中小學英文十五班,中小學數學十六班,中小學人文課九班,有一百五十位學生受益。

志工長期關心境內難民,也照顧沙巴州無國籍居民─大部分是菲律賓偷渡者,有的已經在沙巴州生活三、四十年,或在沙巴出生,雖為菲裔,但菲律賓不承認其國籍。慈濟人在二○一三年走入無國籍村,二○一七年三月設立第一所無國籍學習中心。無國籍辦學之路有重重挑戰,申請辦學准證難如登天,但師兄師姊不捨孩子失學,難行能行,於二○二二年五月,分別在山打根、亞庇開課,九月在斗湖擴展空間,讓更多孩子有機會就學。現在三所無國籍學習中心共有二十二班、五百零三位學生。

上人說,看著師兄師姊拍攝的影片,如同與大家一起踏上那片土地而有貼切的感受,很想要確實幫助苦難人翻轉困境;但若只資助生活,讓他們吃得飽,並非長久之計,師兄師姊從教育著手,給予人生的希望,這是正確的方向。

上人讚歎慈濟人是許多苦難家庭的貴人:「只要我們接觸到了,這些苦難人都是可救、有救的─只要有愛,他就可救;只要有誠意,他就有救。慈濟人就像活佛、菩薩,這些翻轉苦難的真實故事,要完整記錄下來,為時代作見證、為人類寫歷史,也留下馬來西亞的慈濟歷史。」

上人表示自己對於慈濟人走入無國籍村落,讓「黑區變亮區」的過程印象深刻,請大家要將歷史整理好並發表出來,讓大眾見證人間菩薩行,再如何困難的事,只要有心,而且是出於利益大眾、救助苦難的誠心,以無私大愛用心去做,就不困難。

覺悟的本性,人人皆有

「菩薩是自己發心,而非被動地等待指派;慈濟人自動自發走入人群救苦救難,都是發自一念無私的菩薩心。你們做到了佛陀所教導的菩薩法,這也是我們此生的一大事因緣,去幫助人,並且是無所求地付出。這分無私的精神,就是佛陀所說的眾生本性,也就是佛性。」

「佛性就是覺性,人人內心都有覺悟的本性,只是我們還沒有靠近佛。求神拜佛無法得福,真正的福要靠自己造。譬如你們想要去銀行領錢,如果事先沒有存錢,豈能領得到錢?所以要把握機會勤造福,還要感恩苦難人願意接受我們的幫助。」

「有需要救助的苦難眾生,菩薩才有發揮愛心的機會;就像人體生病,才會就醫治療,這就是醫療存在的價值。大家要相互勉勵,用覺悟的智慧為人間付出。能付出的人就是有福人,而且福報是自己做、自己得;苦難人得到我們的幫助而改善困境,我們則是增加覺悟的智慧與法喜。」

上人形容覺悟的慧性如同心靈的光,需要自我啟發。智慧與聰明不同,聰明可以靠學習、吸收知識來提升,但是智慧一定要從本具的覺性啟發出來,而世間的正信宗教都是為了啟發人們這分覺性智慧而傳教。其中,佛陀的教育是用很簡單的話語引導眾生,例如「付出無所求」,就是教人不執著、除煩惱;只要不貪著,就沒有煩惱,而且因為付出無所求,所以做得很歡喜、很自在。「凡夫心有欲念,總是用吃喝玩樂,在物質上滿足欲念,但同時也在造業;而慈濟人真誠付出,看到受助者改善了生活,就由衷歡喜,真正展現了覺悟的佛性。」

「把佛性展現出來,在接觸人間苦難的時候,就會運用慈悲、智慧救度眾生,既救其困苦的生活,也度他們迷茫的心靈。救,是救助急難,讓他們安然生活;度,是將他們從迷茫中引導出來。」聽到志工提及在沙巴州十個村已經有將近二千位會員,上人表示,發心救人,即使是付出一毛、五毛,都有一分自信心,相信自己也有能力幫助別人。發一分愛心,起於行動造福,就是有福人。

「常說,招募會員不是為了錢,是要讓人認識慈濟,讓人提起一分想要幫助人的愛心與誠意。就像發麵糰,我們放入一個酵母,時間久了就能讓麵糰發起來,所以是要給予一個理念。師父很感恩你們,最初幾個人與師父結緣,在那裏啟動,讓慈濟因緣不斷發酵、人間菩薩不斷增加。現在師父年紀大了,很希望讓慈濟世代延續,如果每個國家的慈濟人都像你們這樣,有這分願力,連孩子、孫子都帶出來,一起做慈濟,這就很有希望;讓孩子進入慈濟門,知道父母在做什麼,也會覺得很光榮。」

本專欄為靜思人文出版之《證嚴上人衲履足跡》精簡版;更完整的慈濟脈動與開示內容,以及師徒之間的感人對談,請展閱每季出版的《證嚴上人衲履足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