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愛與被愛,我們很幸福

三十年來,她每三個月固定回診,從滔滔不絕對我說話,和我握手道別,漸漸由女兒代言,到她沒再醒來的那個清晨……回顧這段醫病情,我覺得她需要的不只是藥物;也感恩她提醒了我,愛與被愛的幸福。

有一天門診時間,一位中年婦女含著眼淚、帶著小禮物走進我的診間,她說今天早上高齡九十歲的母親過世了,先前母女倆約定─當母親離世,她會來探望醫師和護理師們,表達她們母女的感謝。

她的母親,是我看了三十年的病患;印象中,每一次都是女兒陪伴來看診,我也等於一路看著她從國中生到現在。她分享過去陪母親就診時,總覺得母親對醫師講太多話而感到不耐煩,但母親真的離開後,她感到非常悲傷。

或許大家會認為院長的醫術好像不太好,病人看了三十年還在看,但其實我覺得她沒有很嚴重的病痛。我是胃腸科醫師,在對談中我察覺她有些憂鬱的傾向,她也有去看過身心科;在進行一番勸說後,她有時會願意服用抗憂鬱藥物,讓情緒穩定一點。

大約三、四年前,她開始出現一些失智和退化症狀。以前她來到診間總是說個不停,但漸漸地不再言語,都由她的女兒代替說話,再後來她也開始使用輪椅。

有一次看完診準備離開,她問:「可以握一下你的手嗎?」我們相互握手道別。三個月後回診,她仍是要握手才肯離開,那次她將我的手背放在她的臉上,表達出感恩與不捨的情感;再過三個月,她又來回診,這次她問,是否可以抱一下她?當下我有些猶豫,因為外面有很多病人在候診,但我還是輕輕地擁抱了她。

之後全球爆發了新冠肺炎疫情,醫護人員全身穿上防護隔離衣,診間地上還畫了一條安全線;當她再次回診,我們只能遠遠地相互祝福。就這樣,隔了三個月、又再三個月……時間過得很快,已經記不起最後見面是哪一次,直到她再也沒有醒來的那個早上。

她離開後,我回想這段不算短的時光點滴,覺得她需要的不只是藥物,也許她缺乏愛的對象,或者缺乏被愛的感覺,在寂寞、空虛或不知道生命還有什麼價值的日子裏,度過了漫長的時間。

這個小故事,讓我深刻感受到慈濟世界是個充滿愛的地方。我們可以看到慈濟教育志業幼兒園裏可愛的小朋友,受到師長與家長的疼愛成長;同時我們也能見證,過去護持上人推動志業的志工因疾病先逝,然而他們的後代仍然繼續投入慈濟的志業。大家付出愛,也得到很多愛,這樣的環境就像是善的循環。

我們有許多愛的對象,也有許多人愛著我們;我們是幸福的。當我們有能力時應該盡量付出,並且珍惜愛與感恩的價值。(摘自二○二三年七月五日志工早會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