弱勢學童暑期營養支持計畫

弱勢學童暑期營養計畫,讓全家吃得健康,
過程中更讓在地小農、計程車等業者也獲得收入;
愛的禮物送到家,跨界合作力量大!

弱勢學童暑期營養計畫,讓全家吃得健康,過程中更讓在地小農、計程車等業者也獲得收入;愛的禮物送到家,跨界合作力量大!

安靜的上午,計程車停在基隆中正區路邊,司機吳先生向一樓住家喊著:「有人在嗎?陳先生,請出來拿物資喔!」

一個國中男孩應聲出來。「東西很多,要兩個人搬!」吳先生陸續搬下沉重的紙箱,男孩與媽媽忙不迭搬進屋內。

「好了,請簽名!」媽媽一再說著謝謝,司機趕往下一站,手機聯繫著,這趟路還有幾戶的物資要送。

這天稍早,凌晨兩點半,基隆果菜市場裏,蔬果攤商號召家人、志工,把十餘種新鮮蔬菜、菇類、水果撿貨裝箱;準備完成後,天已亮了,從慈濟花蓮本會出發的一千多箱安心生活箱也運抵現場。飽受疫情衝擊收入的計程車隊、團膳業者,這天的運輸工作特別有意義,近百臺車輛展開宅配任務;扎實豐富的物資,每份有一箱主食乾糧、十公斤米、一箱新鮮蔬果,收貨者是基隆當地一千六百四十戶弱勢學童家庭。

位於臺南山區的南化國中,師長與志工致贈學生足供小家庭一個月的食糧。

今年五月中旬起,全臺疫情警戒升至三級,影響百工百業,根據勞動部七月八日公布無薪假數據,減少工時的事業機構超過一千八百間,工時減少實施人數達兩萬多人;人流消失,自營攤販、打臨時工、從事餐飲服務業等工作的族群,不是取消既有的工作安排就是被迫休息,收入頓時如滑梯般地銳減。

「弱勢學生家長很有可能是最受疫情影響收入的一群人,我想幫他們爭取社會資源,補足他們的晚餐。」基隆市教育處林祝里處長提出需求,六月初與慈濟討論是否以發送餐券、食物包或送餐方式,擴大幫助弱勢學童。

多個縣市雖然在疫情停課期間發給中低收入戶學童餐券,讓孩子們到鄰近合作商家兌換午餐,或到學校領取飯盒;然而在生計受影響下,全家的三餐更令人憂心。

暑期營養支持計畫每一戶的物資中,包含新鮮蔬果(圖1,攝影/葉晉宏),安心生活箱共有麵條、穀粉、調味醬料等十三種物資(圖2),另外還有白米,由慈濟各地職、志工在會所就近打包(圖3)。

「我們覺得只有給學生還不夠,要提供一戶家庭的主食份量;考慮到學生的健康,所以也提供健康蔬果箱。」慈濟基金會執行長顏博文表示,二○二一年臺灣防疫期間,慈濟編列相關慈善經費中,約四分之三均為疾疫紓困,包含學童營養支持、幫助弱勢學子線上學習等。

慈濟基金會副執行長張濟舵說明,這波疫情開始後,慈濟思考如何藉由與公部門合作,擴大關懷範圍,「以往慈濟與公部門的合作,常是社會局等局處,但是最了解孩子狀況的是教育系統,這一次我們與各縣市教育局合作,針對需要幫助的弱勢家庭學童進行營養支持計畫,讓孩子與家人疫情期間在家防疫『停課不停餐』。」

緊鑼密鼓的聯繫下,慈濟接續在全臺十四個縣市跨界合作,推動「弱勢學童暑期營養支持計畫」,讓受助家庭七、八月各可領到豐富、充足的安心生活箱、健康蔬果箱物資。六月二十八日,首站從基隆啟動,各縣市也在七月上旬開始送出。

數量龐大、數以千計的生活箱、白米及蔬果箱,各縣市以不同方式配送。在臺南,生活箱由慈濟志工分區送往兩百六十九所學校(上圖),校方通知家長領取,志工並協助送往不便領取的家庭;在基隆,則由計程車隊宅配到府(下圖,攝影/葉晉宏)。

在農業重鎮雲林縣,「健康蔬果箱」裝入東勢鄉盛產的胡蘿蔔、四湖鄉特產的南瓜以及莿桐鄉彩色甜椒與大黃瓜等,斗南鎮農會精米工廠張耀裕廠長細說這一箱蔬果的旅程:「一開始先找食材,在七十二小時內找遍雲林各鄉鎮的特產,集結之後清潔包裝成『健康蔬果箱』。」為了保持新鮮度,斗南鎮農會從配送前一天連夜分批分裝;加上慈濟志工運抵的安心生活箱,七月六日一起由計程車業者宅配送往兩千一百多戶國中小弱勢學生家庭。雲林慈濟志工余天助表示,雲林是農產集散地,蔬果箱一方面幫助弱勢學童,一方面能幫助在地農民的蔬果產品有去處,又減少運送的碳足跡。

每戶物資中的蔬果箱,由縣市政府交託營養師挑選適合品項,委請各地農會或果菜市場採購、打包,安心生活箱則由各地靜思堂職、志工,在防疫考量下以最精簡人力完成。

在南投的安心生活箱打包工作,更有「無肉市集」的年輕人參與,與慈濟志工分工,青銀合力,兩千五百箱安心生活箱在五個小時內打包完成。「透過奉獻自己的一分心力,有機會以無私、利他的精神將滿滿物資送到南投偏鄉,非常感動。」無肉市集創辦人張芷睿與夥伴們,希望善的循環讓暑假中的弱勢家庭及邊緣戶學童,能安心度過疫情時刻。

慈濟基金會慈善志業發展處專員劉秋伶說明,四萬五千多份生活箱,使用物資六十萬件以上,五公斤白米約九萬包,龐大的數量僅是單月數字,不難想像打包與運送時的辛苦。這份沉甸甸的限時專送禮物,來自各界點滴愛心匯聚,希望學子們在暑期飲食上無後顧之憂。

位於臺南山區的南化國中,師長與志工致贈學生足供小家庭一個月的食糧。

居家連線上課無落差

溫飽三餐之外,孩子的教育更不能等。五月十九日起全臺大專院校及高中以下學校改採居家遠端學習,但並不是每個孩子都能順利在家上課。

在臺北市中山區,一位和丈夫分居的外籍配偶,平時擺麵攤營生,因為疫情,生意慘澹,日子靠著積蓄撐持。長期關懷她的慈濟志工郭美英多次致電給她都沒接通,才知道小孩需靠著媽媽的手機螢幕連線上課。

看著這般辛苦的學習狀況,郭美英趕緊協助向慈濟基金會社福室申請補助購買筆電;孩子收到後,懂事地說:「我會認真地讀書、聽媽媽的話,更會愛惜電腦,長大之後,有能力也要去幫助需要幫助的人。」郭美英很是欣慰,自己做了及時該做的事情。

家中沒有筆電、平板,或是住處沒有網路,疫情期間,如何讓弱勢家庭孩子「停課不停學」?慈濟與各縣市教育局的合作中,同時提供一萬五千個網路分享器,租用兩個月,無償提供給各縣市弱勢學子使用。

 

基隆果菜市場六月底最後一個休市日,攤商凌晨開始依照清單打包新鮮蔬果,一起為弱勢家庭學童付出心力。

幅員遼闊的高雄,慈濟教育援助的腳步沒有停過。志工許清棕從商時即加入服務性社團── 扶輪社。本土疫情爆發後,他開始募集二手電腦,將回收的電腦維修並再生組裝,陸續將七十臺電腦送到高屏兩縣市弱勢學生手中。經營成衣百貨事業的高雄志工潘機利,恰好更新門市電腦設備,遂將有主機、鍵盤、螢幕俱全完好的十五臺舊電腦捐出,「不僅不浪費資源,也將原本要汰舊的電腦,延續了珍貴的物命。」

收到電腦的學童相當開心,有戶家庭兩兄妹因為父親入獄,媽媽上班,平常倚靠奶奶幫忙照顧。志工柯琇環不捨兩個孩子共用一臺手機,輪流看老師上課,於是送上了修好的電腦,協助組裝、接電、連上網路;奶奶回饋:「孫子寫作業方便多了!」看見弱勢的需求,志工用盡全力讓孩子們不因為設備問題,影響學習。

三級警戒四度延長,疫情仍未止息。志工持續以「即時、快速、從寬、有感」的馳援重點,幫助社會需要關懷的角落,正如中區社工員與志工分享所言,「無常是常,把握因緣,做就對了!」難關雖難,但志工腳步不歇,接住最弱勢的一群,陪伴度過這「疫」關!(資料提供/葉晉宏、張如容)

附錄

開箱看見愛

口述/陳志明(慈濟基金會北部社福室高級專員)
整理/廖哲民
攝影/葉晉宏(基隆慈濟志工)

基隆果菜市場六月底最後一個休市日,攤商凌晨開始依照清單打包新鮮蔬果,一起為弱勢家庭學童付出心力。

在疫情三級警戒考量下,北桃竹慈善關懷的行動,無法像過往一樣,奔走長街陋巷,可是,愛和關懷可以跨越空間限制。以往訪視志工固定每月探視照顧戶、關懷戶,疫情期間改用電訪替代家訪;在北區的電話關懷中,我們發現,大約有四分之一的家庭,生活及工作因為疫情受到影響;其中有許多家庭有學齡子女,志工更關切他們的學習與營養狀況。

疫情下,落入貧窮線的新貧族倍增;如何精準地找到需要關懷的家庭,在資源不重疊、互補的原則下,讓每一分愛心資源發揮效益?

慈濟跟各縣市有簽署共善合作的備忘錄,這次的暑期營養支持計畫,和多個產業跨界合作,這段艱困的生活大家都相當有感,也因此目標相同,擴大慈善照顧範圍,要找到弱勢底層家戶提供幫助。

六月二十八日從基隆市開跑的「弱勢學童暑期營養支持計畫」,在慈濟花蓮本會、基隆市政府團隊、果菜市場管委會、計程車以及團膳業者緊密聯繫之下,計畫的溝通期程其實不到一個月就展開行動。與市場管委會討論合作方式時,他們特別選擇休市那天,讓打包跟配送蔬果箱各項作業更順暢。攤商們也不計較當天是難得的休息日,凌晨就到現場打包,大家戴著防護面罩,縱使汗流浹背,做得非常開心,裏頭還有三代同堂的,也有孕婦來力挺這次的關懷行動。

市場管委會簡德川主委說,他從小就是在菜市場長大,這是他生平第一次,看到整個果菜市場的攤商,為了一件事情那麼團結,開了三、四次會議,每個攤商依照葉菜類、水果專長分工合作,「這種感覺真的很好!」

當天計程車司機大哥載的不是客人,是愛心,送到每一個家戶;有學校老師跟市府團隊分享,民眾回饋說物資內容很豐富而且很周到,電話中充滿了感謝。我在現場也感受到整個配送行動的氛圍,跨界合作聚集了非常大的善的力量。

不只慈濟,疫情下許多社福資源與慈善機構普遍受到影響,但大家還是竭盡所能照顧弱勢家庭;企業捐贈筆電、電信業者也以公益專案支援弱勢學子。疫情還看不到盡頭,期待我們每一個人都能成為他人的貴人,紓困、解難,行動要即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