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班族應變能力大考驗

臺灣距離群體免疫仍有不小差距,
高度警戒與嚴格措施勢必得持續,工作形式改變成為常態;
已歷經幾輪封城與解封的海外「前輩」,向上班族打氣:
盡力做好眼前的事,一切會過去的!

臺灣距離群體免疫仍有不小差距,高度警戒與嚴格措施勢必得持續,工作形式改變成為常態;已歷經幾輪封城與解封的海外「前輩」,向上班族打氣:盡力做好眼前的事,一切會過去的!

「我們公司本來有A、B班分流的安排,但還沒實施,疫情一來,九成人員就直接在家工作了。」在新竹科學園區IC設計大廠服務的葉建勳,是居家上班政策下少數必須每天到辦公室的主管。由於住家離公司僅兩公里半,他一如往常地走小路步行往返,也觀察到科學園區改變好多,「例如以前每天塞車,現在不會了。」

順暢的車流,顯示眾多開車通勤的科技人,都不上「馬路」改用「網路」居家辦公。為了避免一人染疫全部人隔離影響產能,葉建勳的公司各辦公大樓、廠區嚴禁人員跨棟活動,同一層辦公室的夥伴,也改用內線電話或視訊溝通,如果非得面對面開會,最多只能放三個人進會議室。人與人之間的接觸降到最低,但線上的對話、會議反而大增。葉建勳說:「開視訊會議時,講話會大聲一點,比較吃力,容易喉嚨痛。」

生活上的變化,則是一家人減少到賣場購物的次數,或者改為網購;北上探望父母的聚會暫停,改為多打幾通電話問安;孩子們的慢跑時段,則是從白天改到人流最少的深夜十一點。

透過上網,慈濟竹科讀書會照常進行,「每週二晚上七點半以前,建勳會提前傳訊息提醒今天要共修的內容,時間一到,大家就進入視訊聊天室,分享心得。」同樣身為慈濟竹科讀書會的一員,李建平也盡量撥出時間參與,但不是每一週都能抽得出空檔,因為擔任半導體廠設備工程師的他,現在已從週休二日,改為連上兩天班、接著連休兩天假,兩組人輪值的型態。

疫情影響李建平的工作型態,原本在學校擔任約聘輔導員的太太,也因為停課而回歸家庭,專心照顧一雙子女。雖然少了一份收入,李建平慶幸孩子的生活已能自理,因為看到同事的子女年幼,夫妻得輪流請假照顧,真的比較吃力。

而孩子從每天到校,突然轉變為在家視訊上課,多少需要一點調適,偶爾會離開電腦去做別的事,李建平及時指正:「現在不是放假,老師在講課,你一定要注意聽,這是一種尊重。」

從五月發布三級警戒,到七、八月之交的暑期,李建平一家人已逐漸適應了自我約束的防疫生活,「有時候看新聞媒體報導疫情,會讓自己的心很亂,但心亂了也沒有用啊!」李建平誠懇地說:「這時候應該看一些比較正面的訊息。把心靜下來安定好比較重要。」

儘管行動受限制,李建平始終努力做好分內事,讓事業、家業、志業如常地運行,透過網路維持與志工夥伴的互動,或點閱慈濟網站,心靈的修習完全不受時空限制。

臺灣接種新冠肺炎疫苗的比例,距離群體免疫仍有不小差距,高度警戒、嚴格管制的防疫措施勢必得持續一段長時間。如何因應當前的困難,在過好衛生層面防疫「新」生活的同時,也兼顧身心健康過好防疫「心」生活?海外各國早已度過了與病毒拉鋸的一年多時光,身在其中的慈濟志工感受過一日上千甚至破萬人確診的危機,隨著疫情起伏最終找到調適之道,且聽聽這些過來人的現身說法。

疫情影響生活,人們在家上班也能在家精進。今年五月加拿大志工呂依玲與夫婿賴律安,隨著花蓮靜思堂浴佛大典直播共同祈禱。(相片提供/呂依玲)

雖然減薪,但我還有工作,
親人也健康,我們真的很幸運。

定居在加拿大東部大城蒙特婁的呂依玲和先生賴律安(Luc-Antoine Boulanger),今年五月已接種第一劑疫苗,隨著疫苗覆蓋率提高,加拿大的防疫管制已逐漸鬆綁,蒙特婁市恢復通勤上班的人愈來愈多,餐廳人氣也慢慢回升,工作、生活、休閒活動回歸正軌,和去年三、四月相比,簡直是兩個世界。

在疫情最嚴重的時候,口罩、消毒水等防疫物資都被搶購一空,所幸有些當地慈濟人收到國外親友寄來的口罩,便分一些給他們夫妻倆。蒙特婁市所在的魁北克省,曾有單日多達三、四千人確診,迫使政府祭出嚴格的封城(lockdown)措施,不僅禁止人們探親訪友,限定每戶家裏只能有同住家人,甚至派出警察到公園等公共場所巡邏,阻止人們群聚。「去年年底耶誕節假期結束後,很多人從家鄉返回,所以一月開始又有一個疫情高峰,那時候就有宵禁,有的地方晚上八點之後不可以外出,除非你是醫護或特許行業的人。」呂依玲補充說。

呂依玲的服務單位下令員工在家上班,而賴律安是電子工程師,必須操作實體設備,必要時仍得進公司,但一週還是有幾天在家工作。當時他們租住在只有一個房間、一間客廳的小公寓,如果夫妻倆同時要開視訊會議,就得一人在客廳、一人進房間關起門才不會相互干擾。但這種不方便只是小事,最令夫妻倆感到難捱的是,沒有辦法和至親好友面對面相聚。

因為疫情影響營收下降,賴律安的公司在去年四月到六月,員工減薪百分之二十五,但賴律安仍感到很慶幸:「封城的時候,很多餐廳、公司都破產了,可是我還在上班,我的親人也沒有生病,真的很幸運。」

和其他地區志工一樣,夫妻倆在家上班,也透過視訊聞法、傳法,精通雙語的呂依玲承擔讀書會司儀並導讀,而對電子設備較熟悉的賴律安就負責音控,讓善法傳播暢行無阻,久而久之收穫不少。走過這條路,賴律安的結論是:「已經看見曙光了,大家加油,會過去的!」

丘蕙珊(左)參加芝加哥慈濟人發起的端午節素粽義賣,她與夥伴露臉合照,顯示美國疫情已趨緩,人們在室外可不用戴口罩。(相片提供/丘蕙珊)

很難忘記疫情爆發時的擔憂,
要珍惜還能做事,
更要做好時間管理。

時至今日,美國依舊是全球新冠肺炎確診人數最多的國家,居住在芝加哥的丘蕙珊,回想從疫情高峰期的緊張戒慎,到一年半後的否極泰來,這一段過程讓她深切體會到,在人生的「時間管理」方面,真的要把握當下。

她的先生是研究微生物的學者,在實驗室工作之餘也支援採檢工作,對新冠病毒的凶險了解更多,戒慎也更高一層。「疫情最危急的時候,我們完全買不到口罩,非常感恩慈濟花蓮本會寄口罩到芝加哥,讓我們可以幫助前線醫護和社區大德。」

當時臺灣管制醫用口罩輸出,慈濟花蓮本會特別寄來精舍師父、臺灣志工縫製的布口罩,志工們於是做最好的防備、冒最大的風險「雪中送炭」,把慈濟援助的防護面罩、隔離衣等物資送到防疫第一線。

「我們請醫院填表,讓慈濟知道他們需要什麼物資和數量,然後志工把物資載到醫院,放在大門口交付,全程都沒有近距離的接觸。」丘蕙珊表示,援助照顧戶也是一樣:「我們把物資放在他們家的門口,然後打電話通知,他們就在家裏跟我們揮揮手。」

今年五月,臺灣疫情升溫,芝加哥慈濟人有感於花蓮本會去年在美國疫情最緊急時伸出援手,於是發起素粽義賣回饋臺灣,支援防疫。很多人已經打完兩劑疫苗,就到靜思堂幫忙包粽,不辭辛勞地把多達七種穀類的食材包進粽葉裏,讓每顆義賣價五元美金的愛心粽物超所值。「芝加哥慈濟總共包了四千多顆粽子義賣,大家做得很累,可是啟發很多人的愛心。」丘蕙珊歡喜地說。

一年多來,芝加哥慈濟讀書會沒有中斷,從原先在靜思堂聚會改為線上進行,反而更多人參加,甚至擴及美國中西部,大家共同讀完了六本上人的著作。丘蕙珊還帶動慈濟大專青年的英文《無量義經》讀書會,在宣講上人教法的同時,也把視訊的鏡頭拉到自家的廚房,教慈青們做美味素食。

拜疫苗大量生產、廣泛施打之賜,美國病故人數大幅下降,美國疾病管制暨預防中心(CDC)在五月十三日宣布,接種過兩劑疫苗的人在室外及大部分室內場所,可以不戴口罩。打完兩劑疫苗的丘蕙珊,重拾了久違的行動自由,也不曾忘卻疫情剛爆發時的緊張、擔憂。「要感恩每一天的平安,感恩自己還能付出。不能等明天、下一次或是下個週日,該上班就上班,做慈濟就認真做。特別是在家工作,省了通勤的時間,更應該好好聞法。」

鍾佳玲指著螢幕畫面,和東京志工商討慈濟線上活動直播事宜。(攝影/吳慈涓)

害怕也不是辦法,
日子還是要過,
盡力去做自己可以做到的事吧!

相較於美加在戶外大口呼吸的近況,東亞地區目前仍不能稍有鬆懈。韓國慈濟負責人朴東燮,以及太太嚴淑齡、小女兒朴修民工作生活如常,但是該做的防疫事項一樣也不少。

「政府規定,五個人以上不能聚集,我們公司規模小,比較容易處理,但是大公司客戶就非常嚴格,我們只能到外圍的接待室拜會。」朴東燮從事國際貿易,與韓國知名科技廠商合作多年默契良好,但為了防疫也無法顧及原有的禮數,不僅接洽生意時要算好人數,雙方加總最多四人,就連喝咖啡、握手都不行。而且這種群聚限制不僅在職場、公領域,就連中秋返鄉陪媽媽也要精算人數,晚輩們必須分家、分批前往,不能共聚一堂。

限制五人的群聚規定,讓朴東燮在工作及生活方面遇到了一些不方便,但對慈濟的外勤幾乎不構成阻礙,因為韓國慈濟關懷的對象,大多是獨居長輩,兩、三位志工前去拜訪,人數也還合乎規定。

嚴淑齡認為疫情讓韓國過快的生活步調慢了下來,她也善用這段時光,「好好讀書、品書,分享慈濟的法。」朴修民表示,疫情爆發之後,很多人不能隨意外出,形同困在家中,有人告訴她感覺快「發霉」了!她就趁機鼓勵他們響應素食,「人類所吃的動物,也是被關在小小的地方,而且被關了一輩子。我就從這個層面,跟朋友們分享,我為什麼吃素。」

臺灣女孩嫁作日本媳婦,住在神奈川縣的慈濟志工鍾佳玲,道出了去年疫情初起時的恐懼感:「剛開始大家並不知道,這個病毒會造成那麼多人死亡,直到看到有些名人,像志村健(日本知名諧星)確診突然往生,我才覺得蠻害怕的,原來病毒離我們那麼近!」

及至二○二○年四月上旬,日本發布第一則因應新冠疫情的「緊急事態宣言」,原本有禮有節、井然有序的日本民眾,把藥局和藥妝店的貨架一掃而空時,鍾佳玲的憂慮又更深一層。為了避免相互傳染,索性連慈濟會所都不去了;但是靜下來想想後,發現「怕也不是辦法,你還是要過日子啊。」

放下於事無補的憂慮,鍾佳玲以平常心面對「防疫新生活」,以前每逢假日常到會所當志工,疫情升溫後大多在家與法親線上互動。原本一年回臺灣兩次的安排也取消了,省下的時間恰可投入自身專業及慈濟志業的精進,承擔讀書、翻譯、為本土法親說故事的另類志工服務。

她往往要兩、三個月才能完成一個譯本,對本土志工分享一次,一本書也要講兩、三次才能告個段落,但閱聽者的熱烈迴響,讓她感受到自己所作的事很有意義,而且本身也獲益不少:「這些書把上人的開示整理得很好,讀到上人成立慈濟的理念,覺得收穫蠻多的。」

一年多來經歷數次「緊急事態宣言」發布後疫情降溫,解除後又回升的起伏循環,鍾佳玲已不再隨之提心吊膽。她在七月上旬完成第一劑疫苗接種,獲得基本抵抗力後,心情也更安定了。她告訴自己,也建議心懷憂慮的人們:「不用把事情想得太糟,就盡力去做自己可以做到的事吧!」

隨著疫苗問世,人類面對新冠病毒時,已不再居於一直挨打的劣勢,此際應過好防疫「心」生活,在等待疫苗接種、疫情消弭的同時,過好每一天。

附錄

職業婦女居家辦公 模式切換祕技

口述•林曉瑩(臺南慈濟高中人文室同仁)
採訪整理•葉子豪
攝影‧黃筱哲

姊弟倆分別在家中不同空間參與線上課程,林曉瑩居家工作之餘,偶爾起身倒茶水,順便看看孩子的學習狀態,協助排除視訊連線問題。

  • 在家同時扮演媽媽與上班族, 還是要設立工作空間,給自己一個心靈界線。
  • 讓孩子們參與家事,自己動手,會學到不是什麼事都得求父母幫忙,生活經驗和自理能力都增加了。
  • 不要把自己當超人,而是提升心靈強度,善解另一半的碎碎念,維持好夥伴情感。

我是一般的上班族,任職於臺南慈濟中學人文室,主要負責慈濟跨志業體間的活動協調,把學校、慈濟基金會及其他志業體的資源連結起來。在還沒宣布三級警戒的時候,校長就告訴我們要有心理準備,要開始熟悉線上教學的運作,於是,老師們馬上練習使用相關的科技設備和軟體,比較熟悉科技產品的高三生也來幫忙。

三級警戒發布後,校長就讓教職同仁申請居家上班以維安全,大部分的教師用視訊方式進行遠距教學;但還是有一些學生沒辦法在家接受遠距教學,所以學校還是會安排師長到校輪值陪伴。

沒有輪值到的時候居家上班,每天線上簽到簽退,然後寫日誌回報工作內容和進度,而且外出一樣要填假單;好比有一天我的手機壞了,我上線填一小時的假單才出外處理,不會因為居家上班就隨便。

在家工作,對女性來說比較辛苦一點。以往在職場會有很完整的時間和狀態去工作,現在則是工作和生活融合在一起,變得沒有喘息的空間,因為進房間就是工作,踏出房門就是媽媽的樣態。好比我有時候在構思人文課程的計畫,但偶爾要看一下孩子,幫他們調整一下視訊的畫面,不可能像在辦公室完全專注。即使如此,我還是在有限的家居範圍設了一個工作空間,給自己一個心靈界線。

 

姊弟倆進廚房學習簡單的烹飪,既能舒緩情緒,也在這段居家時光練習生活自理。

我們家的一對小姊弟分別是小學三年級和二年級,起床刷牙洗臉吃早餐後,就打開筆電及平板連線上課,先看一下老師公告的事項,然後抄在自己的聯絡簿上。我也要求他們在家裏的壁報寫下一整週視訊上課的課表,把規律作息視覺化地呈現在生活中。

什麼時候要做什麼事,其實跟在學校一樣,只是變成數位化。但有時還是會小小違規,好比看到好久不見的同學上線了,會用打字留言的方式講一下話,老師會制止:「現在不准打字、不准留言喔。」我覺得這正好可以讓他們學習運用資訊的能力和禮儀。

因為老師會注意防疫的時事,提醒學生不能亂跑,要戴口罩,所以孩子們都知道沒事不要出門,要和別人保持社交距離;但我們還是每天安排他們有一點運動,好比到大樓中庭跳繩踢球,或是到家附近的公園走一走。有事情給孩子們做,他們反而會比較有動力,我就讓他們在家事上參與多一點,比如今天煮咖哩飯,就教他們洗菜、切菜。想要吃點心,徵得同意後就可以開冰箱、切奇異果做水果優格。自己動手,他們會學到不是什麼事都得求父母幫忙,生活經驗和自理能力都增加了。

在三月到五月的每個假日,因為活動多,我幾乎都在外面跑,那種衝刺的型態,其實是沒辦法讓心沉澱下來。反而在居家工作這段時間,我可以把書拿出來再讀一讀,或者收集相關的影音資源,規畫新學期教師研習課程。

我的先生在科技業服務,三級警戒後也曾經居家上班。共同撫育孩子的雙薪夫妻,無論是家務或育兒的分工,其實添了分夥伴的革命情感;但在太太居家上班後,讓伴侶有種老婆放「育嬰假」的錯覺,碎念今天沒有倒垃圾喔!或是沒有洗衣服……卻沒看見我們在上班時間的空檔衝刺做家事,煮飯和清掃需求都倍增,還要時時刻刻解決孩子數位學習所遇到的問題。

雖然家是自己的,無所謂誰多做少做,但為了維持新時代女性的身心靈健康,扛不了另一半原本該負責的家務時,也慢慢不愧疚了。我覺得每個居家上班的媽媽們不要把自己當成超人,而是提升心靈的強度,善解另一半因錯覺而碎碎念,如此一來夫妻又能達到家務和育兒分工平衡了,依舊是完美的夥伴關係。

林曉瑩在家居範圍設立一個工作空間,給自己心靈界線;孩子偶爾遇到課業問題時,林曉瑩仍會耐心地為他們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