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至二日 心靈均富,大眾均安

6.1~2《農四月‧二十一至二十二》

【靜思小語】人人心靈均富,則社會大眾均安。

志工早會,社會教育

每天的志工早會,全球慈濟人與會眾透過網路視訊同步參與,無論當地時間是白天、夜晚或凌晨,許多海外慈濟人準時上線,聆聽上人、常住師父開示,以及四大志業主管同仁分享最新慈濟志業訊息。六月一日早會,上人開示提到有許多海外華人與會,是因為大家都很關心臺灣現況,也想要了解慈濟為社會大眾的付出。有些人回饋參與志工早會連線的心得,皆表示聽到各慈濟醫院主管同仁分享醫療健康常識而獲益良多,從而看見「健康之道」,懂得養生、護生。所以每天的志工早會皆在利益眾生,應人間的需求而發揮教育良能。

「慈濟五十多年來所做,皆在教富濟貧。物質生活的貧與富是有形的,心靈的貧與富無形,有些生活富有的人,擁有再多也無法滿足,心念無形,貪念無窮,所以需要佛法教導,讓富人知足常樂;心能知足,就常在歡喜中。窮困的人也要知足,安貧心富,生活雖貧,心很富有。」

慈濟在五十多年的海內外慈善濟貧行動中,看到許多心無掛礙的貧人,安貧樂道、安分守己,天天勞動換取微薄的生活費,只要能吃得飽就很滿足,日日快樂無憂慮。反而是家財萬貫的富人,事業做得愈大,煩惱就愈多,得失心愈重,不只是賠錢時懊惱,賺錢時也不歡喜,想要得到更多,時時刻刻都在計較。

慈濟起步時,教家庭主婦在每天出門買菜以前,先在竹筒存下五毛錢,這個方法不影響生活,無分貧富都做得到,又能天天自我提醒「要救人、做好事」,培養愛心,無論經濟貧富,人人心靈均富。此法延續迄今,已經由海外慈濟人帶到世界各地,在救助受災人、貧苦人的同時,也鼓勵他們運用「竹筒歲月」的方法,啟發人人行善付出,累積心靈財富。

「從臺灣花蓮開始,每人每天存五毛錢,到現在慈濟慈善關懷百多個國家地區,都是會合全球的愛心力量所致。臺灣真的是福地,這分福氣要靠人人見善響應、發心造福而鞏固;有福之地就能平安,平安就是福,少欲知足、樂於付出就是富。」

「我很擔憂現在的社會人心,人人追逐己利,會慢慢淡忘了會集群力做好事。與師父同步走過來的慈濟人年紀大了,漸漸凋零了,慈濟這棵菩提樹是否能再長出新芽,枝、葉是否能夠不斷擴展?現在要關心的天下事愈來愈多,只要看到天下有苦難,不去幫助心不安。慈濟人遍布國際,就地啟發愛心、就地取材,會合人人的點滴心力,就地耕耘志業;不只有富人能付出,貧人也可以每天省下一點點做救濟。」

上人例舉緬甸農戶存「米撲滿」,只要家家每天存下一把米,吃八分飽、二分助人,每四戶所存的米可以供應另一個家庭吃八分飽;響應的家庭愈多,就有愈多貧困家庭得救,如此就能達到人間均富。

「生而為人,要具有人倫禮義,孝、善為宗;行善知禮義,才能稱為人。現在人心已經脫軌,隨著貪、瞋、癡造惡業,所以社會亂序、災難偏多。面對如同海嘯洶湧撲來的業力災難,需要人人虔誠發願持齋戒,愛護生靈,安人心也安生命。」上人期許全球慈濟人持續用心努力,讓人心轉貧為富,讓社會平安、大眾均安,為人間造福祉。

真才實學,學以致用

六月二日,與教育志業體主管同仁談話,上人期許慈濟教育系統要落實靜思法脈的宗教精神,培育具有真才實學、對世間有大用的人才。

上人說,師長盡心於教育,不只是發揮教育功能而已,還得顧及師生之情;師長對學生如父亦母,學生感念師恩深厚,師生相處如溫馨的家庭,這就是真誠的教育。

「現代社會重視文憑與學位,為了因應社會趨向,不能忽視這些名位,這就是身為博士或學者的價值;但不能只是流於虛名,必得真有實力才是真正的價值。世上任何學問,不論是哲學、心理學或宗教學等等,能夠落實、實用最重要;慈濟的教育,就是要教育出具有真才實學、能學以致用的人。」

上人說,社會為教育投注很多資源,興學辦校得珍惜教育資源。想要落實教育,就得視人子為己子,能培養出有大用的人,運用所學為人間付出,這才是真正培育人才;若所教育的人,只是空有學位卻不務正業,這並非教育的正途。

教育是百年樹人的漫長歲月,在慈濟教育系統,要重視的是如何將靜思法脈的精神落實在人間。靜思法脈來自於佛教的宗教觀,佛法講的是三世因果── 過去的因、現在的緣、未來的果,自己的遭遇不論是順緣或逆緣,莫不在因緣果報之中,皆是自作自受。佛法是理智的,是哲學、心理學也是生命學,請大家對佛教的宗教觀要多用心了解與體會。

「我這一生待人以誠,別無所求;只為了利益人間,要為人間鋪路,讓人走上這條路去做好事。只要有誠懇的心,天下沒有做不到的事;若我們是真誠在辦教育,是真心為人間培養人才,有這分信心與願力,並且能身體力行,就必定能做得到。」上人強調教育是社會的命脈、是人間的希望,只要大家共同用心,所走的每一步都是腳踏實地,不論是為臺灣或國際培育人才,因緣必然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