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確診或病故人數,巴西一年多來都位居世界前幾名,
慈濟人勉力維持慈善與防疫的平衡;
隨著疫苗覆蓋率增加,已有效降低每日確診數,
志工也期待早日回應貧苦病患的期待,重啟大型義診。
無論確診或病故人數,巴西一年多來都位居世界前幾名,慈濟人勉力維持慈善與防疫的平衡;隨著疫苗覆蓋率增加,已有效降低每日確診數,志工也期待早日回應貧苦病患的期待,重啟大型義診。
臺灣時間早上七點半,位於新北市板橋、新店及高雄等靜思堂的新冠肺炎疫苗接種站,慈濟志工就定位,準備引導民眾完成報到、就位、施打程序,用日積月累的人數,建構臺灣的群體免疫力。
與此同時,與臺灣有十一個小時時差的南半球巴西,第一大城聖保羅市已入夜,慈濟本土志工正在市區及鄰近的聖保羅州市鎮進行街友發放。他們通常一行五人乘坐一輛車,帶著六、七十人份的蔬食便當及物資,在夜間攝氏八、九度的氣溫中,走到大路邊小巷,盡快把還有溫度的熱食,送到街友朋友手上。
今年三月到五月,巴西單日確診人數多則十萬、少則三萬。這是志工們有感於疫情衝擊之下,流浪者處境更為艱困而加碼的冬令濟助行動,從六月至今已進行了近兩個月。
「你送他食物籃沒有用,他住在街上沒有地方煮啊,所以我們都是在家裏煮好後,裝進便當盒。」巴西慈濟負責人陳守永,說明了一般濟貧發放跟街友發放的區別。之所以選在夜間進行,是因為街友白天打工謀生,直到夜幕低垂返回餐風露宿的處所,志工也才找得到他們。
為了讓街友們得到足夠的熱量及營養增加免疫力,志工們特別選用比手掌還大的圓形餐盒,裝進豆醬、薑黃飯、茄汁麵及馬鈴薯塊,相當於常人一餐半到兩餐的大份量,足以讓經常沒東西吃的街友們飽足一整天。
除了熱食,志工們發放的禦寒用品也別具巧思,有感街友們居無定所,隨身物品容易遺失,於是透過網路學習他人經驗,把用過的保久乳鋁箔包拆開洗乾淨,再車縫成單人棉被大小的鋁箔毯,並縫上綁帶,使用過後就可捲起來帶著走,大大降低了遺失的問題。
儘管這種「土製」蓋毯的耐久性,比不上由紡織廠織造的環保毛毯,但它在一定期間內可防雨水、擋寒風、保溫暖的機能,依舊深受街友歡迎。
六、七月間,每週不間斷的冬夜發放活動,不僅溫暖街友的身心,也振奮了志工們,大家興致勃勃地煮熱食,車縫鋁箔毯,體驗付出的快樂。「我們都是夜晚的天使,具有無限的愛心與勇氣!」葉斯蝶(Ester)在志工群組分享了歡喜的字句。
夜幕低垂,聖保羅街頭街友回到露宿處,慈濟志工也開始發送蔬食飯盒。
不請之師關懷貧童
除了每週例行的夜間街友發放,巴西慈濟人也下鄉到聖保羅市外圍的市鎮發放食物籃給貧困家庭。四、五月時,志工團隊在伊塔瓜克賽圖巴市(Itaquaquecetuba)、佛郎西斯科莫拉多市(Francisco Morato)及更偏遠的郭蓋亞奧多市(Coca-ia Alto)進行發放。兩位加入慈濟志工行列的小學校長,特地帶著老師來當志工服務鄉親,是名副其實的「不請之師」。
「學校因為疫情關閉,娜姬(Nadir)校長特別開放校園,讓慈濟發放食物籃,幫助伊塔瓜克賽圖巴市貧困學生的家庭。」陳守永特別讚許這位校長,不僅向老師們傳揚「竹筒歲月」的慈濟慈善精神,還善用學校空地帶領師生種菜,將收成的蔬果做成蔬食便當,搭配食物籃一起發放。
郭蓋亞奧多市的甘比尼亞(Campininha)小學校長克勞蒂亞(Claudinea),也是同樣關心貧困學生的「校長媽媽」,她曾在去年帶領學校老師,會同市府教育局祕書來到臺灣拜見證嚴上人。了解「苦難的人無法出來,有福的人就要走進去」,於是聯絡聖保羅市慈濟志工,相約在今年五月十二日教育局分發教科書的同時,發放七十個食物籃給清寒學生。
陳守永補充說:「副校長葉蘭妮(Eliane)見苦知福,號召當地年輕志工在自家做便當,晚上開車兩小時送來聖保羅市區,參與街頭發放活動。」
巴西疫情無論確診或病故人數,一年多來都位居世界前幾名,慈濟人勉力維持慈善與防疫的平衡,曾經耗費整整七天的時間發放六十一個食物籃,只為了壓低每一場次聚集的人數,以避免群聚感染。儘管大家做足了防疫措施,戒慎再戒慎,有些重要活動還是因為風險太高而停辦了。資深志工方麗蓉說:「以前我們下鄉義診,浩浩蕩蕩十幾部車,裝載醫療器材和人員過去,但現在不可能去,太危險了!」
巴西聯絡處捐贈防疫物資給可地亞(Cotia)市政府,由市政府祕書馬西亞(左二)代表接受。(攝影/李金滿)
義診改為線上問診
身為「醫師娘」的方麗蓉表示,巴西慈濟在一九九二年正式成立,迄今已近三十年了,志工們在九四、九五年就展開下鄉義診。由於巴西貧富差距大,私立醫院收費昂貴,公立醫療體系資源不足,窮人難以獲得好的醫療,因此慈濟的義診活動一開始,就廣受聖保羅市及周邊偏鄉民眾歡迎。
從一開始一位放射科醫師外加三、四位牙醫,借用小教堂開診的小規模,經過二十多年的募心募愛,巴西慈濟的義診團隊已擴展成包含內科、婦科、兒科、眼科(包含配眼鏡)、牙科、身心科、中醫等科別的「行動醫院」等級。由於醫師、志工、就診民眾人數眾多,加上超音波機、牙科器械、眼科儀器需要空間擺放,志工們於是改為借用空間更大的學校來辦義診,幾位發心當志工的校長,也是因為出借學校辦義診的因緣而認識慈濟。
但從二○二○年三月,巴西疫情爆發後,動輒出動上百位醫師、志工,吸引五百多人前來就醫的下鄉義診,就不能再辦了;就算地方人士、合作夥伴頻頻請求復辦,也必須忍痛拒絕。「大家打電話來問,什麼時候恢復義診?我都說慢一點,現在疫情那麼嚴重,如果辦義診發生群聚感染,問題就嚴重了!」負責醫療事務的資深志工林合說。
對於華人志工及本土志工來說,停辦下鄉義診,可說是一大憾事,畢竟二十多年來慈濟義診沒有中斷過,如今有需要的人們,要怎麼取得慈濟的醫療援助呢?「我們四月開始進行線上義診,除了內科是兩週一次,眼科跟身心科都是每週都有。」方麗蓉說明。
「醫師透過視訊連線問診,開立處方箋傳給病患後,他們就可以到藥房買藥,如果是抗生素或管制藥品,我們就郵寄過去。」陳守永補充道。
也是透過慈濟人醫會醫師幫助,在去年三月底疫情爆發期間,調查聖保羅州幾所主要醫療院所防疫物資狀況,發現嚴重短缺口罩、手套、護目鏡、防護服,就連歷史長達四百年的聖家醫院(Santa Casa Hospital),也名列求援名單之中。
「我們跟聖家醫院的互動很早就開始了,之前巴拉圭送兩個『象腳』慈善醫療個案過來,我們也是商請他們治療。這次也請院方幫忙我們辦理醫療防疫物資進口的手續。」陳守永道出了慈濟與這家巴西醫界「百年老店」合作的概況。
在聖家醫院以及僑務委員的協助下,第一批慈濟花蓮本會提供的防疫物資於五月發送給七所公私立醫療院所、養護機構及政府衛生單位;其中規模最大、收治確診病人最多的聖家醫院,獲捐九萬個口罩、六千雙手套、三千三百多件防護服。院長安東尼奧賓夏多(Antonio Penteado)醫師表示:「從太平洋那端的臺灣,到大西洋這端的巴西,能夠伸出援手,讓我們的同仁增進了防護,增加了安全感,這是對他們最重要的幫助,可以更安全地去面對這種可怕的病毒!」
自去年五月至今,巴西慈濟人對於本土的醫療物資需求都盡力滿足,「守」到今年此時,還是不敢放鬆,但已開始有樂觀的期待。
「之前因染疫送急診、住院的,大多是六十歲以上,往往一進去沒幾天就走了;後來聖保羅州在一個月內,為六十五歲以上的人打疫苗,染病老人的死亡率,就從百分之六十降到百分之十九、二十。」
見證聖保羅州因疫苗施打率提升,重症及死亡率明顯下降,資深志工林合急切地呼籲臺灣法親朋友們,一定要接種疫苗,不管什麼廠牌,能打就趕快打!
聖保羅州義大貝蜜市安東尼社區水災,加上疫情,許多家庭斷炊,慈濟志工送來民生物資。(攝影/陳守永)
正確防疫就不害怕
回顧一年多的防疫生活,陳守永、方麗蓉都不禁感嘆,要教巴西人戴口罩真的不容易,一般民眾甚至政治人物也沒有這種基本的防疫觀念。
林合表示,在疫情大爆發時,聖保羅各大醫院的病房、急診室乃至走廊,滿滿都是重症病人,政府還特地開設「方艙醫院」收治症狀較輕的患者。「直到身邊有人住院了,他們才知道該警惕!」
林合說,臺灣的親戚很擔心,要他們回臺灣,但想到周折轉機返臺風險不低,他和家人還是選擇留下來,可是面對未知的疫情仍是充滿不安。這一年多驚心、戒慎的防疫生活,是巴西慈濟人畢生難忘的共同記憶。「我太太因此經常失眠,這裏痛那裏痛,甚至去看心理科。但現在大家都了解怎麼防疫,又有疫苗,就不會那麼緊張了。」
巴西有超過五十萬人染疫病逝,僅次於美國位居世界第二。但目前巴西兩億一千萬人口中,施打過一劑疫苗的人數已經超過八千萬,接種的年齡層也降到四十歲以下。超過三成八、不斷增長的疫苗覆蓋率,已經有效降低每日確診病例數;巴西人對抗病毒的艱苦奮鬥,在今年的南半球之冬,露出了否極泰來的曙光。
「現在人們見面,都會問你打疫苗了嗎?這個星期是打幾歲到幾歲的?」林合表示,如果疫苗覆蓋率能達到百分之八十以上,疫情下降到學校可以復課,則停辦長達一年以上的下鄉義診活動將可望恢復,這也是所有巴西慈濟人、受惠的地方鄉親們最引頸企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