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送

今年五月前的家訪中,慈濟志工與營養師合作,以居家諮詢與衛教形式,關心獨居長輩飲食狀況,測量血壓、上臂圍、小腿圍。

大部分的人會把事業、結婚、生子放入人生的行事曆,但很少人把「陪伴父母」規畫在內,一次次忽視雙親落寞的「目送」……

「嫣親,工具包帶了嗎?裏面的東西齊全嗎?」我身上掛著「獨居長者營養方案」工具包,裏面有體重計、捲尺、血壓計、淨手液等,準備出門家訪,為花蓮、臺東、宜蘭等東部慈濟關懷的獨居長輩進行營養檢測。

以往社工人員和慈濟志工訪視時,發現大多數長輩平日不會特別注意營養訊息,飲食偏向高脂、高膽固醇或含糖飲料;此方案搭配營養師進行家訪,希望改善他們的營養攝取,減緩失能,維持生活品質。

訪視印象最深刻的是,大多數長輩都獨自住在幽暗、破舊的鐵皮老屋。當聽到慈濟人在屋外呼喚,屋裏傳來長者咯咯的笑聲說:「你們來啦!」阿公或阿嬤很自然地握住我們的手侃侃而談,感覺特別溫馨。

我們根據營養評估量表,針對長者過去三個月飲食和行動力做調查。測量血壓、上臂圍、小腿圍等這些肢體動作,讓阿公、阿嬤有被關懷的幸福感。

這個方案期待將訪視做得更細緻,像是送來心靈的補品,讓阿公、阿嬤深切感受到慈濟祝福他們健康長壽。

當我們準備離開,阿公或阿嬤依依不捨出門相送,在車子後照鏡中看到他們一直揮手目送我們遠行,這個畫面,讓我想起作家龍應台女士的《目送》一段話:「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

小時候,爸爸、媽媽送我上學,都是目送我安全進入校園才離開,長大後第一次離家讀大學,爸爸目送我上機,不捨盡在不言中。畢業後,被調派在他鄉服務,爸爸也是一次又一次送我上機,每次進入安檢,回頭肯定看到爸爸還在的身影。爸爸溫柔注視著我,我從他的眼眸看到了一絲絲的落寞。

我和雙親的回憶建立在無數次目送中,我還未準備說再見,就要目送爸爸和媽媽永遠地睡去,握著他們沒有溫度的手,我知道生命已逝,唯有留下的回憶永不消逝。父母的愛,如同冬天裏的太陽,溫暖著我。

臺灣預計在二○二六年進入超高齡社會,加上撫養比不斷上升,很多家庭沒有多餘的心力照顧長輩,只能讓長輩獨自生活。一如我們那天訪視的獨居長者,也都有子女,只是孩子無法照顧他們。長者到了晚年,失去工作能力,只能依靠儲蓄或補助;身體狀況也開始走下坡,隨時將面對病苦;失去孩子的陪伴,長者盡顯暮年的滄桑。

父母陪伴孩子長大,孩子卻無法陪伴父母老去。長輩守候在老家,等候外地打拚的孩兒歸來,已是現代社會的一景。但真正能與父母相守的時間又有多少?我曾經看過網路流傳這樣一個計算公式:假如一年中,只有過年七天才能回家陪父母,一天在一起頂多相處十一小時。若父母現在六十歲,以活到八十歲計算,我們實際和父母在一起的時間,約莫一千五百四十個小時,也是六十四天。

當我們希望時光慢些吧,讓我們可以多陪陪父母,但現實中,陪伴父母的時間往往趕不上父母老去的速度。大部分的人會把夢想、事業、結婚、生子等重要的事情,放入人生的行事曆,但很少人會把「陪伴父母」規畫在行事曆。孩子的成長只有一次,父母的老去同樣也只有一次;陪伴與照顧父母,也是在為將來的道別做準備,讓彼此沒有遺憾。

此時此刻父母還健在的你,趕緊把陪伴父母這件事規畫在你人生的行事曆,讓父母預約幸福,歡愉面對即將老去的自己,把父母每次落寞的目送,轉化為期待的目送,因為父母知道,你很快又再回來陪他們。父母不在的我們,更要善用父母給予健康的身體,去關懷更多有需要幫忙的家庭,一起陪伴獨居的阿公、阿嬤,即使只是微小的付出,便足以讓長者感受到快樂,而支撐這龐大荒涼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