匯聚共善能量

社論
社論

自從新冠肺炎疫情爆發以來,疫苗被視為是終結這場世紀之疫的關鍵。科技傾各種可能測試,打破疫苗至少需經過十年研發的傳統,新冠疫苗只經過一年多的臨床試驗就被認可,進行大規模施打。

儘管這是人類醫學史上的一大躍進,然而全球疫苗產能有限,加上政治、經濟等諸多因素,購買疫苗的機會並不均等。

面對國際處境的艱難,臺灣在疫苗取得上亦是困難重重。儘管臺灣一度藉著公衛措施而防疫得當,五月進入三級警戒期間,疫情的緊張仍突顯疫苗施打的重要。

在本期封面故事中,「疫苗購捐」是今年度慈濟擴展慈善關懷的一大重點,七月在政府的授權下,與鴻海暨永齡、台積電合作採購共一千五百萬劑,共同捐贈主管機關,終得在九月開始為民眾接種。

慈濟決定投入疫苗購捐,源於證嚴上人一貫的心念,如同三十五年前不畏艱難,在醫療匱乏的花蓮蓋醫院,九二一震災後也援建五十一所「希望工程」學校一樣,上人曾說:「不知道錢在哪裏,但是知道愛在哪裏!」「對的事情,做就對了!」除了企業善心人士的大力護持,全球慈濟志工也共同勸募愛心。

疫苗能防止重症及死亡,減輕醫療系統的負擔,對飽受衝擊的低收入者而言,助益必然大過各種紓困協助。然而許多疫苗覆蓋率上升的國家,仍會因為病毒變異株擴散,社會交流增加,或過早放寬公衛管制措施,致疫情回升,足見防疫依舊不可輕忽。

面對新冠病毒的一再變異,是否能達到「群體免疫」的目標仍未可知。專家直言,當施打速度趕不上病毒變異時,反而削弱疫苗的保護力。國際貨幣基金(IMF)經濟學者則警告,疫苗接種的機會不均等,連帶也令全球經濟復甦更緩慢且不均衡。

目前海內外都出現民眾抗疫疲勞現象,在施打疫苗後,需戒慎勿放鬆防疫心態。證嚴上人一再強調,眾人需居安思危,做好自我防護,自愛愛人才能換得全家、全社會的平安。

慈濟志工也響應上人呼籲,藉這波疫情推廣尊重生命的素食,以尊重動物的虔誠愛心,匯聚共善能量,以打造真正的身心防護網。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