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瑛麗慶幸自己嫁到好尪,感恩他照顧家庭;林坤養則佩服太太「拜託別人」、邀人行善的勇氣,樂於成為她的後盾!
醫院偌大的招牌就在不遠,攙著步態飄移的老人家往前走,她一路沒有喊疼。
十分鐘前見她用大拇指指甲刮破紙箱底部的膠帶,再用力將箱子扯開拉平,建議改用刀片既省力又快速,沒想到不出兩分鐘聽見她低聲說:「啊!我割到了!」
幸好街口就有醫院,醫師拆開臨時包紮的紙膠,鮮血瞬間湧出,他吩咐護理師抽取麻醉針劑,決定縫合。「不是擦一擦藥就好了?」老人家面露憂色,「星期四我還要做環保!」她掛心兩天後的事。
圓滿「百萬」心願
第一次牽這雙手,是三年前在臺北的公車上,那時坐在後門邊,見老人家上車來,人還沒站穩,車身已經移動了。她看起來有八十歲,身材相當嬌小,投來的一抹微笑,令人心湖泛起漣漪。
牽著她在身旁坐下,端詳長者的儀態,她戴著小小的珍珠耳環,穿著棗紅色外套,髮髻也屬同色系,直覺告訴我這個人是慈濟委員。
沒錯,她早上從新店家中搭公車到天母向會員收善款,接下來的這趟路是到衡陽路再收另一戶,「不只收善款,也代表上人關心會員。」她總和會員閒話家常,這一天只收兩戶。
下車前得知她的姓名,原來前不久出版的慈濟書刊,主人翁的故事也提到她。慈濟道侶叢書《一方淨土在山城》,記錄苗栗客家子弟溫送珍一生奮鬥有成的故事,以及慈濟基隆靜思堂成立的因緣;背後促成他捐獻一萬三千多坪土地的因緣之一,就是慈濟委員許瑛麗。
溫先生是許瑛麗位在南昌路老家對面大樓的老鄰居,某日聽說她六十歲公職退休後又在自家公寓當管理員,做著打掃、倒垃圾、收發信件等工作,見多識廣的他怎麼也想不通!
許瑛麗本來希望運用退休金捐出百萬做好事,由於女兒一片孝心,替兩老買下新店一棟別墅還拿出頭期款,許瑛麗不忍女兒背負貸款壓力,拿出退休金繳納房屋貸款,但沒有忘記心願。
「如果讓我找到工作,我要捐一百萬,圓滿『慈濟榮董』!」許瑛麗那時因自家公寓管理員請病假,管委會主委請她幫忙代班,她在掃地時仰望天空許下心願,沒想到三天後代班竟然變成一份正職的工作。
「啊,有願就有力!上人的『靜思語』真的很好用!」退休前,許瑛麗將多年的積蓄以先生和孩子的名義圓滿榮董,化為對先生照顧家庭的感恩之情;退休後,她按月將管理員薪資再添上一點零用錢,準備用三年存到「一桶金」,希望如願以償。
她的願力讓溫送珍夫婦大為感動,陸續參加志工活動,後來發心捐獻位在八堵的一塊土地,也催生了基隆靜思堂的興建,以善傳家,一時傳為佳話。
在許瑛麗回到南昌路老家做環保街頭回收不慎受傷的這一天,溫送珍先生甫去世,享壽九十七歲。當醫師告知一週後傷口可以拆線,許瑛麗語帶傷感地說:「那天正好是溫老先生的告別式!」
許瑛麗投入環保已有二十年,如今高齡八十四歲,仍每週固定兩天做環保。
阿嬤祝福,嫁到好尪
搬到新店之後,許瑛麗每週四在慈濟安坑環保教育站做志工;重感情的她即使老家出租也不做管理員了,每週二依然不惜老遠地回來參與街頭環保回收。
傷口包紮後回到南昌路上,在等候先生到來的空檔,許瑛麗不知何時又在地上收收撿撿,忘了醫師交代要盡量維持傷口的清潔,最好也不要碰到水,一刻不得閒的樣子。我們趕緊上前「取締」,請她好好坐下來休息。
八十七歲的林坤養雖然沒有參加慈濟,卻支持太太做想做的事。電話中得知太太受了傷,還是安安穩穩開著車來接回太太。
他開車和做了一輩子的冷氣空調專業技術一樣有自信。他說,七十五歲以上只要接受體檢通過就能繼續使用駕照,他的效期還有兩年。在職場服務,由於他的高度專業,在美商公司服務至七十一歲退休,偶有老同事來電請教,他也無不傾囊相授。他常說,五名子女都是公司幫忙養大的,他必須回饋,足見為人重情重義。
三十多年前花蓮慈濟醫院啟業初期,因購置該公司的產品,他出差到過慈院,後來聽主管說醫院啟業後一直在賠錢,「很多民眾看病付不起錢,醫院呆帳的數字很可怕,當時都是功德會在補貼。」林坤養那時便肯定上人的魄力,「這是一般人不敢做的事,出家人怎有辦法?難怪當時有人反對上人蓋醫院。」
太太熱衷於慈濟善事,也是為了減輕上人的負擔。為了布施,許瑛麗積極開源節流,多年來她出門自備開水,從不買飲料;她不上美容院而且自行修剪頭髮,連參加女兒的婚宴也只是將頭髮梳挽成髻,就跟平常一樣;她不添購新衣,還說以前上班穿的那些衣服足夠她穿到九十歲了!
「他讓我開心的是天天載我來慈濟。」許瑛麗不吝於稱讚另一半,感謝他認真工作養家,她想捐錢做好事,他從來不反對,還幫她整理會員的捐款明細;若她未留意大愛電視即將播出上人開示的時段,老伴也會提醒她:「上人來囉!」他還自行煮飯,讓她放心在外當志工。
「老人家說的話不會錯,我的阿嬤往生前告訴我:麗將,你以後一定會嫁好尪!我真的很幸運。」許瑛麗說話時,眉眼都在笑!
母妹陪嫁,先生雅量
一九三八年出生的許瑛麗,父親被日本人派至南洋當軍伕未歸,她家有四姊妹,排行老三的她當時六歲,妹妹才一歲多,家計全仰賴母親到工廠工作,以及阿嬤替人挑撿茶葉賺取微薄工錢,一邊照顧她們。
許瑛麗童年經常到果菜巿場撿拾剩菜和煤炭渣回來給阿嬤煮菜,「我們家一整年都不用買菜,阿嬤好高興喔!」小學畢業後,她跟著姊姊到工業檢驗所工作,半工半讀念完初中,後來進入農林廳漁業局工作,直到六十歲退休。
在她十七歲時,阿嬤因營養不良而跌倒,之後中風臥床三年。許瑛麗起早熬粥,餵阿嬤吃過飯也換好尿布再去上班;中午帶回飯菜餵過阿嬤又換好尿布,下班後也趕著回家照顧阿嬤,並清洗一堆尿布。睡覺時,她將自己的手和阿嬤的手綁在一起,只要阿嬤有任何動靜,她立刻起身。
前後照顧阿嬤四年,她永遠記得阿嬤生前對她的祝福。在兩位姊姊出嫁後,她盤算著日後結婚一定要將媽媽帶在身邊,經人介紹與林坤養認識,「他婚前答應我把媽媽和妹妹接來一起住,我們結婚第三天,她們就搬來了!」許瑛麗笑說,媽媽幫她料理家務還帶大五個外孫,妹妹也是從這個家嫁出去的,場面辦得相當好!
「我五十歲時,媽媽七十五歲往生,我師兄照顧我媽媽二十二年!因為媽媽和我們住,我的姊妹只要過年回『娘家』,我都辦三桌呢!」許瑛麗笑得幸福無邊,「我師兄真是有夠好喔,他很有責任感,工作本身也有技術性,他尊重我,我也十分敬佩他,連我大姊都肯定他!」
「我師兄還每天幫我梳頭!」聽起來足以媲美《浮生六記》沈三白和芸娘的閨房記樂,雖然在一旁自在喝茶、吃著茶點的林坤養,看起來並不像是特別浪漫的人。
先生幫太太梳頭確實沒有特別浪漫,許瑛麗道出原委,說是三、四年前跌傷手臂,之後右手無法高舉,「沒辦法,我不梳頭就不能出門,他都會幫我。」那是先生的體貼。
到靜思書軒擔任志工,是許瑛麗日常志工事務之一。
不停不歇,鮮明形象
隨著年事已高,許瑛麗將部分會員逐年轉給自己帶出來的慈濟委員,卻還是維持一百多戶會員,只是將按月改為每半年收一次善款。最遠的會員是先生宜蘭老家的親戚,每年利用清明掃墓順便收;散居大臺北的會員或新增會員則依區域,由先生開車載她分成幾天去拜訪。
她每週固定兩天做環保,一天在靜思書軒當志工,她還參與慈濟的長照課程和電話諮詢志工,社區有助念或告別式,她也經常去結緣。她對人自然流露的愛與關懷,讓許多鄰居和同事樂意成為她的會員;自一九九○年加入慈濟,至今八十四歲仍然四處募心募款,即使離開職場多年,還是利用搭乘公車、捷運的時間召募新會員。
「慈濟要蓋醫院,一包水泥一百五十元。」在臺北慈濟醫院興建期間,她經常在公車上募款,乘客多半願意響應,留下地址讓她去收善款。雖然在捷運車廂與人互動的時間大幅縮短了,她善用智慧型手機彼此留下通訊方式,透過便捷的社群網路也能分享好文章或是活動訊息,與人為善讓她隨時都能跟上時代。「若是叫我去拜託別人,我做不到!」在邀人做好事這一點上,林坤養佩服太太的勇氣。
自從在公車上相遇,許瑛麗鮮明的慈濟委員形象不僅吸引我,第一次相約看她做環保,我的粗心讓她細瘦的小指縫了六針,沒想到即使負傷,她隔天照常到靜思書軒當志工。原本憂心後天週四無法到安坑環保站當志工,結果還是去幫忙打開寶特瓶的瓶蓋,讓另一位志工剪去瓶蓋剩餘的塑膠套環,依瓶身顏色確實做好分類,從上午九點做到下午三、四點才結束。退休後,她為了更加把握時間做志工,從來不睡午覺,光是這一分精進的毅力就令人敬佩!
「做慈濟,愈做愈歡喜!」她回顧成長過程雖然也有艱辛,卻從來不認為「歹命」,反而心存感恩。從忙碌的中年步入晚年,她認為無所求的付出才是人生最歡喜的階段。
「不要歇,因為一歇就停了!」上人經常叮嚀年長志工注意安全,但也勉勵他們不要服老。許瑛麗貴在實踐的善行,上人說什麼、她就怎麼做,這樣的委員形象足以代表慈濟的精神品牌,難怪在公車上不消言語,便教人一眼認出並且念念不忘!
街頭快閃 環保行動
撰文‧葉文鶯
攝影‧蕭耀華
慈濟環保志工雖年長,每週仍固定在臺北中正區「街頭快閃」,迅速收集大樓住商的紙類資源進行分類,由慈濟環保車載送回收,希望帶動民眾建立環保意識,一起減少垃圾量。
第一次去南昌路看許瑛麗做環保,因為來早了,沒有發現志工身影,一旁的水果行老闆指著銀行前面的紅磚道說:「是在這裏沒錯!每週二下午慈濟在這裏做環保,有一位好像已經九十幾歲了還在做,我很佩服他們!」
兩點左右,穿著圍裙的女人戴著口罩、頂著白帽朝公車站牌走來,她將推車上拆解好的一落紙箱堆放在紅磚道上,緊靠著銀行騎樓的柱子;對面巷子也走出一個男人,同樣以推車載著一落紙箱走來。站牌前一小塊紅磚道很快堆滿各式大小的紙箱,像從銀行大樓柱子長出來的蕈菇似地。
「嗨,師姊!」穿著便服的婦女們宛如一樹花開,歡喜打招呼。相當於「街頭快閃」的環保回收,參與志工多為年長女性,從六十到八、九十歲不等,他們要讓垃圾變「黃金」!
水果行老闆所指的九十幾歲志工是一九二二年出生的黃勉,依照農民曆的算法,二○二一年二月過完年,她就是百歲人瑞了!耳聰目明的她戴著白色慈濟環保志工帽自行前來,坐在志工自備的椅子上,她在一袋袋夾雜著各式廣告單張、影印紙、雜誌紙張和紙製餐盒中,區分白紙、雜紙、紙箱或垃圾,動作相當熟練!
天色暗了,志工們陸續回家,有著「環保小巨人」稱號的莊春桃,留下來做零星善後,同時等候最後一趟環保車直接來運載至回收紙廠變賣。
莊春桃在中正區開闢十多個環保點,帶出一百五十多位環保志工,其中三分之一受證為慈濟委員、慈誠隊員,是慈濟環保點的重要推手。她的家不但做到幾乎零垃圾,還將回收來的塑膠袋帶回家清洗晾乾後再利用。
南昌路這裏,是中正區第一個慈濟街頭環保回收點。即使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志工並沒有停止環保回收工作。看著瞬間湧現街頭的各式紙類和塑膠袋等,特別是用過的餐盒、紙杯,披薩紙盒更黏附食物殘渣和濃厚的氣味,這許多容器若是沒有回收,全都變成垃圾,唯有環保志工能在其中找到「黃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