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志工,到底幫助了誰?

問:

學校的服務教育,有時候讓學生感覺就是賺得時數;身為教育工作者,如何讓下一代做志工不是三分鐘熱度,而是持之以恆?

答:學校的服務教育,顧名思義就是「服務」與「教育」相結合,也就是希望學生在服務的過程中,可達到學習的效果,就如證嚴上人說的「做中學,學中覺」,立意是非常好的;但如果沒有好好引導,有可能會讓學生誤以為這只是為了升學,賺得時數的方法,所以師長的引導非常重要。

事前一起做功課

洪蘭教授在「學習主題必須立基於生活經驗」一文中曾說,學習的產生絕對不是你講我聽;它是動機、注意力、錯誤的立即回饋交織,最後透過知識架構建立起來的知識網。洪教授特別提醒師長,這個網一旦建立成功,孩子的學習會如魚得水,因為知識的獲得本身就是報酬,孩子會為了這個喜悅而努力得到新知。

所以,我們引導孩子去做志工,一定要將動機放在「學習、獲得新知」的面向,師長要先和孩子一起研究服務的項目與內容,再把該項志工的意義分享給孩子,讓孩子「心甘情願」去做,這才能達到學習的動機。

給具體的肯定與鼓勵

孩子踏出第一步之後,不會馬上就愛上服務,過程中一定會遇到困難,也會遇到與人相處、磨合的困擾,這時候非常需要師長的肯定與鼓勵,才能做得快樂、走得遠。

每次孩子服務完,一定要靜心傾聽他的心得,若沒有心得,可以引導他說,並且適時讚美;當孩子碰到困擾,問他:「下次你會如何處理?怎麼樣面對比較好?」讓孩子覺得師長很重視他,會一直陪伴他,這樣他會更有信心。

引導孩子做得更好

如何能夠在既有的基礎上做得更好,是讓孩子願意一次又一次去當志工的重要關鍵;許多企業徵才時,都希望應徵者具有團隊合作的精神,孩子在做志工時會學到這點,但還是需要師長的肯定與引導。

可以設定一些問題來引導孩子思考,如:「從協助他人中獲得什麼?」、「什麼事或誰讓你變得不一樣?」、「什麼價值和信念在服務他人時最重要?」……經由問題的反覆思考與確認,孩子必能從中獲得好的態度與人生觀,這才能促使他持續投入志工行列。

最近在《國語日報》看到一則很感人的新聞:兩位嘉義市嘉北國小的應屆畢業生,疫情期間返校,看見缺乏人手,主動協助師長做資源回收與整理環境,暑假也不中斷,校方覺得兩位學生的態度主動積極;兩位學生在做的過程中也覺得很開心。

這就是志工的魔力!它帶來師生關係的改變,使學生成為主動的學習夥伴;不但能培育學生勤勞工作的態度與團隊精神,也能營造充滿人文關懷的校園環境、培養學生表達能力、溝通技巧、抗壓性、情緒管理等軟實力,這樣的軟實力,會讓孩子一生受用。能當一個快樂志工,他已經把握終身學習之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