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日 翻轉人生境界

9.3《農七月‧二十七》

【靜思小語】凡事執著「我」,會畫地自限;無我才有無量功德。

內心世界,寬大無邊

臺中第六聯區知音合心及和氣組隊長返回精舍與上人座談,報告東大園區的運用與規畫。上人對師兄師姊們說,大家幾十年來跟著師父做慈濟,總是無私付出而不會執著;若是有「我」,思想、行動會受到局限,凡事計較,執著於:這些事是我做的、我是哪一區、哪一個道場是我們的,我們有權利……這就是著相。然而大家都做到了「真實無我」,這種「無我」的真實相,就是真實的妙法,真正有無量功德。

上人說,每一個慈濟道場都是慈濟人的「家」,當區的慈濟人責無旁貸要照顧當區的慈濟道場。就如《法華經》中,佛陀期待聞法眾在將來佛入滅後,在人間承擔傳揚《法華經》的重任,外來的菩薩很踴躍表達願意承擔,但是佛陀沒有應答,而是一直等待著娑婆世界的菩薩與弟子們發願承擔。

「佛陀是娑婆世界的教主,所期待的是娑婆世界的人發心,娑婆世界就在地球上,要淨化地球、教育人心,還是需要地球人來做,所以佛陀等待著人間菩薩發願承擔。」上人說,佛陀在靈鷲山說法時,有許多他方世界的菩薩來聞法,還有彌勒菩薩、文殊菩薩、觀世音菩薩等大菩薩。文殊菩薩是過去龍種上尊王佛,觀世音菩薩是過去正法明如來,在過去久遠劫早已成佛,而來娑婆世界為釋迦牟尼佛助道場;釋迦牟尼佛是現在佛,彌勒菩薩是未來佛,過去、現在、未來的佛同在一處,代表精神、經驗、智慧的傳承。

「不論是過去、現在、未來,菩薩的精神連接不斷,也就是師父常說的拉長情,不能有中斷;感恩過去,現在要付出,傳承於未來。人人皆可成佛,但是各人因緣不同。釋迦牟尼佛和我們一樣出生於人間,同樣感受生老病死,同樣有喜怒哀樂,只是生生世世都有修行的因緣,為了過去的發願而要承擔。」

「人人都是未來佛,人人都有責任,彌勒菩薩不是還沒有來到人間,而是不斷地在人間鍛鍊、結好緣、拉長情。」上人說,要覺悟成道,就要福慧雙修;福與慧就像人的雙腳,雙腳健全,能夠站得穩,立地才能頂天,站穩以後就要邁出腳步,實際去走這條覺道,才能不斷地增福、增慧。

學佛須信、願、行,有信心、能發願,最重要的還是身體力行,不能只將信與願放在心裏想想而已。「想」是把「相」放在「心」上,「思」則是心上有一畦田,需要靠自己播種、耕耘;就如大家在東大園區開闢農園,若沒有人日日照顧,菜畦很快就長滿雜草,所以不只要在心田裏播善種,還要勤耕這畝心靈的福田。

「我常常覺得很滿足,有這麼多好弟子,師徒之間有好緣,那分誠心、那分愛是永恆的,彼此真誠互動,所說的都是真實語。修行要培養真誠的心,也就是修行的大道心,而且將緣鋪得透,從臺灣鋪到國際。無論是臺灣的大小災難,或是國際賑災,只要有投入去做,當時的境界就會存在我們的腦海,成為難以抹滅的記憶;在我們的內心會有寬大無邊際的世界,除了走過的空間、做過的事,還有無數眾生與我們結福緣。」

「因為我們的付出,利益多少眾生?安住多少眾生?真的要好好思考。過去師父對大家說『前腳走,後腳放』,不要執著;現在師父要教大家盤點生命的價值,加強我們的記憶,成為深入八識田的因緣種子,生生世世力行菩薩道,從菩薩再進步,回歸最清淨的第九識,到成佛的境界。要到何時能成佛?無論有多麼久遠,即使是無量無邊,也要以無量的願力堅定前行。」

上人說,「心包太虛,量周沙界」,心量可以無限開闊,無私大愛鋪天蓋地;只要普天之下,人人有這分愛心,無論哪裏發生苦難,都可以走得到、救助得到。許多慈濟人的心量過去只局限在小小的家庭裏,隨著眼前的人而起喜怒哀樂的情緒與種種煩惱;投入慈濟以後,眼界與心量都打開了,人生境界也從此「翻轉」,與許多眾生結好緣。

上人希望大家要用這分無限開闊的心胸,善用社區道場的大空間,為人介紹慈濟、說慈濟事,牽引社區會眾來做慈濟。「要讓人真正腳踏慈濟的地,才能對慈濟有真切感受;要讓人發自內心生起法喜,不只是歡喜而已。我們對人談法,講的不是艱深的佛言佛語,而是說菩薩法,因為慈濟道場是覺有情的道場、人間菩薩訓練場,所以要談的是用大愛救助苦難眾生的慈濟事,在這片土地上拉長情、擴大愛,讓菩薩種子從『一』生無量,而且代代相續,生機不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