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至十一日 典範恆流傳

9.10~11《農八月‧初四至初五》

【靜思小語】守住最初的志願,負起使命與責任,樹立起代代相傳的典範。

慶幸社區有慈濟

九月十日,臺南慈濟人與上人座談,張文郎師兄請示會所裝修相關事宜。上人說,社區會所是慈濟人的家,要用心維護和經營,只要沒有脫離慈濟精神,相信運用師兄師姊的巧思巧手,發揮人文素養,都可以布置得很好;空間要好好運用,最重要的是用於人間菩薩大招生。首先要常常鼓勵慈濟法親,道心不能失,珍惜力行菩薩道的殊勝因緣;大家同心、同道、同志願,就要共同承擔責任,接引社區會眾,也不忘將慈濟精神傳承給下一代,以善傳家。

上人有感而言,五十五年來,慈濟為臺灣造福,帶動許多人發菩提心,讓臺灣好人更多、更加祥和平安。這分福氣要延續下去,就要靠第一代慈濟人用心傳承。上人教師兄師姊們仔細盤點自己的人生,為慈濟做了多少事?做慈濟事也是為社會做事,而且無私付出、勇於承擔。回想自己做過的事,也要把握機會告訴子女、兒孫,並且向社區會眾分享。

「我們不是要邀功,而是要傳承這分生命力量,請大家把愛心結合起來,為臺南、為臺灣造福。『里仁為美』,社區鄰里都有愛心、都是好人,彼此教育與帶動,這個社區就會很美好,具有文化氣質、人文素養。」

上人說,造福不是為了自己要得福,如果是為了得福才行善,還是為了小愛,怎麼求還是空;行善付出重在善念的啟動,這是個人的修養。個人有修養,家庭很和樂,可以成為鄰里的典範,讓其他家庭效法;社區裏家家和樂,則社會祥和平安,這就是造福人間,也是真正的度眾生。上人並且教導,要做到讓人學習效法,「見善思齊」,就要讓別人看了很想親近,不會讓人害怕、排斥。

要讓社會永久和樂平安,就要不斷接引人間菩薩,一代傳一代。「人人都希望有健康的身心,但是身心健康也需要有平安祥和的環境,才能保障個人的健康與安全。不論是社會氣氛或是自然氣候,和順與否都在人人的一念心。此時雖然年紀大了,但是只要我們有健康的身心,就可以去照顧有需要的人。我們把慈濟園區照顧好,好環境、好人生,可以造福其他家庭,讓民眾慶幸社區裏有慈濟會所、有慈濟人。」

為修行而入人群

九月十一日,上人教導常住師父們:「感恩大家體會師父的心,與師父入世同行,但是要記得我們是為修行而入人群,為人群付出也是修行的課題。修行不是獨善其身,生活在這個大空間的人與人之間,跟著時間而過,我們的生命是依賴這個空間的生機而活,所以要感恩天地萬物,感恩有這麼多人與我們有志一同,成就我們的心願。」

「眾生煩惱無邊,我們發願『眾生無邊誓願度』,不辭辛勞度眾生,不要忘記我們也是其中之一。他、你、我三人就是眾,要度眾生,若連自己也度不成,就更無法度別人;只有那二個人清淨無煩惱,自己一個人偏偏煩惱重重,豈有這樣的道理?總而言之,要先度自己才能度他人,先淨化自己才能淨化他人,自己要做出典範來帶動人;所以從修行面來看,自己要修,才有辦法叫別人修。」

「我們發心入道場修行,要先修除己心煩惱,學習佛陀『心包太虛,量周沙界』的開闊心胸。」上人說,佛陀悲憫眾生,所以現相於人間修行成佛,又走入人群說法度眾。學佛者以佛為典範,要時常自我提醒,即因人生悲苦,所以要發弘誓願救度眾生,今天做不到,明天繼續努力;此生無法達成,來生要接著做到。

佛菩薩所發的誓願都是生生世世的大願,像是地藏王菩薩「地獄未空,誓不成佛」,不捨眾生的大悲心,促成利益眾生的大願力。「要利益眾生,就不怕辛苦,這就是我的志願,也是靜思道場的精神,我們不怕辛苦、做得很甘願,這也是我們的法義、教義,大家要服膺,如是信解、如是願行。」

慈濟人走共同的一條慈濟路,在人間實踐菩薩行。上人指出慈濟宗門人間路,是從靜思法脈勤行道開出來的,而靜思法脈依從佛陀所說法,以《無量義經》的大乘法義為宗旨。「我覺得《無量義經》是我修行的方向。師父對我說『為佛教,為眾生』,與《無量義經》所說相通,船師即使自身患病,也還能掌舵,載人渡過江河到達彼岸。」

慈濟四大志業,慈善救助苦難,醫療救治疾病,教育教化眾生,人文接引眾生,都在發揮慈悲喜捨的佛教精神。上人感恩志業體的醫師、教授、專業人士都能認同慈濟,即使並非佛教徒,也能彼此尊重、合和互協。「大家共乘一艘船,這艘慈航要普度眾生,共同用心用愛守護人間、淨化人心。慈善、醫療、教育、人文這四大志業都以靜思法脈貫串,所以靜思法脈何其重要!」

上人期許常住師父們永遠守護、鞏固好清淨無私的修行之心,具有「心包太虛」的包容力,而且要有恬靜、靜寂的心境和形象;以柔和的聲色待人處事,也是修行的功夫。能夠用功修行,才有辦法成為他人學習的典範。「德者,得也」,要接引人、得人才,就要培養德行;有德者能得人心,需要帶動人做事時就可以一呼萬應。

生命與生命對話

馬來西亞檳城與吉打慈濟人透過網路視訊與上人座談,上人欣言原來馬來西亞有這麼多從事醫療工作的貼心弟子,在醫療崗位上發揮慈濟精神。「天下之大,要求得知心、貼心,同願、同道的人,談何容易!而我竟然能有這麼多貼心弟子,同心、同道、同志願,不受有形的距離隔閡,心貼著心,承擔起了天下的責任、使命,我真的非常感恩!」

上人說,這兩個小時分享的真人實事,讓人直接看見與聽見生命與生命的對話,「不只是醫護的故事感人,每一位發心立願,字字珠璣,非常有價值。從醫療工作中接觸、了解病患的家庭苦難,所以醫療也可以看見人間疾苦,而且醫病之情很貼切,由醫護向慈濟提報個案,幫助他們度過困境。」上人說,「家家有本難念的經」,或許每個家庭都覺得不足為外人道;而今這一部部家庭的經典,隨著病患就醫的因緣,讓慈濟人聽到了,每一則活生生的故事呈現在面前,都是生命的教育,更能提醒醫療人員認清人間疾苦,提升生命價值。

上人指出修行有各種法門,然而「博聞愛道,道必難會」─想要聽很多法,很容易一邊聽一邊漏,求得愈多愈求不得;要「守志奉道,其道甚大」,所要守的志就是最初的心願,而且是「眾生無邊誓願度」的宏願,力行菩薩道,慈悲喜捨拯救眾生、拔除苦難。

就如疫情嚴峻時,確診病患暴增,超出醫療負荷,有許多醫療人員仍然「守志奉道」─既然發心立願從事醫療工作,就要認清使命,負起醫療責任。就如佛陀發心求佛道,道已成,就要在人間說法,直到八十歲入滅,而後有弟子傳法,讓佛陀慧命永住人間;好醫師的典範也會永恆流傳,即使隨著自然法則,此生的肉體也會消失,此生言行可以影響人、感動人,讓人學習效法,傳續清淨無染的慧命。所以要把握最初的發心立願,在人間樹立典範,讓下一代、再下一代學習,精神理念與菩薩行誼代代相傳。

上人期許「大馬連心」,全馬慈濟人有共同的慧命,也就是同一個大生命。無論個人的壽命長短,要把握此時,將生命連結起來,成為一個名為「慈濟」的大我,行於慈濟菩薩大道,把愛鋪得廣、情拉得長,持續發揮善的影響力,淨化人心、廣度眾生,讓馬來西亞成為菩薩淨土。